?
主題策劃
陶瓷的對外貿易和國際合作與交流
導言:據考證,遠在有從西安為起點伸向西方的“陸地絲綢之路”之前,中國先民已有一條從福建、廣東沿海始發(fā),經南海印度半島波斯灣達西亞東非的“海上絲綢之路”,其中裝載出國的物品中很多就是陶瓷器。據近年打撈出水的宋代南海沉船“南海一號”所見的載物很多是青瓷器。中國陶瓷流落世界許多國家的、私人收藏館的不計其數。所有這些都說明陶瓷是帶著中國先民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最早走出國門的物品。
近百年來,陶瓷更多的是以商品、展品、藏品、禮品、藝術品等形式成為國際合作、文化交流、貿易商品等活動的一種載體。20世紀50年代以來,通過恢復與發(fā)展,我國成為世界陶瓷生產和貿易大國。中國陶瓷及其燒造技術在全世界的傳播對于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早在唐代時,中國瓷器就以新興的商品列入國際市場之行列,東銷日本、西銷印度、波斯乃至于埃及等地。當時,有許多阿拉伯商人居住在廣州經商,這些商人把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等商品運往西方。陸路是由新疆、中亞細亞及至波斯。海路則是由廣州繞馬來半島,經印度洋到達波斯灣,以達到地中海各國,如腓尼基、巴勒斯坦,以及非洲的埃及等地。
兩宋時期,瓷器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宋代的對外貿易,雖然在性質上是唐代市舶貿易的繼續(xù),但其通商范圍和貿易數量都大大超過唐代,南宋時為這種貿易的鼎盛時期。宋初只在廣州設市舶司,后來雖在多地置司,但貿易數量仍以廣州為首。北宋末期到南宋初,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逐漸由廣州轉移至泉州。宋代瓷器開始大量運到非洲。
元代時,泉州已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中國的青花瓷器在元代就已經出口到世界各國。
明初社會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手工業(yè)的顯著發(fā)展,官窯、民窯瓷器的生產急劇增加。官窯生產的瓷器原本是為帝王和宮廷所享用,但也作為了外國來朝貢時的“賞賚品”。民窯生產的瓷器則全用做商品、市場銷售。海外市場的銷路最大、獲利多,使外貿得到很大發(fā)展。明代中國瓷器的大量輸出是在鄭和七次下西洋之后。同時,中國瓷器遍銷于阿拉伯和印度諸國。琉球人還做轉販生意,把從中國買去的瓷器轉運到南洋一帶換取當地土產。自1498年(明弘治10年)后,歐洲的葡萄牙人和荷蘭人來到東方開始販運瓷器。從前,中國瓷器的輸出最遠到波斯灣、地中海各國,現(xiàn)在遍及全歐洲。東行的瓷器則由南京、福州、漳州等地輸往日本。明代輸出的瓷器絕大部分為景德鎮(zhèn)所產。龍泉青瓷也大量行銷海外,但在海外的影響畢竟不及青花瓷器。
清代的對外貿易,仍以海運為主,且歐洲是其主要對象,國外市場有所擴張。歐洲人自發(fā)現(xiàn)新航線以后,西班牙人首先來中國運瓷器到歐洲和美洲。與西班牙同時參與爭奪對東方貿易市場的還有葡萄牙、荷蘭、英國,后來荷蘭、英國占了優(yōu)勢。雖然歐洲在17世紀已有了自己燒造的瓷器,但還是軟質瓷器,高溫燒成硬質瓷還沒有成功,他們使用的上等瓷器幾乎都還來自中國。
17世紀歷期,法國、俄羅斯等國家的王室直接到廣東定做帶有國徽、甲胄、紋章等裝飾的瓷器,并成為歐洲各國的普遍崇尚。18世紀以后。中國還特別地產生了一個“洋瓷”行業(yè),專與洋人互市,其瓷器“式多奇巧,歲無定樣”。在裝飾方面,也仿照西洋畫法,描金繪彩,絢麗華耀,這就是所謂的“廣彩”,一直流傳至令。
清代初期到中葉,中國瓷器除在歐洲有廣大的市場外,美洲、非洲、澳洲都有商人直接或間接來購買中國瓷器。在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也無處不是琳瑯滿目的中國瓷器。此外,中國瓷器在日本和朝鮮也熱度不減,保持了明代以來的市場。
18世紀60年代,英國產業(yè)革命之后,資本主義處于上升時期。19世紀時,工廠的大規(guī)模生產已開始在歐洲其他國家和北美擴張起來。18世紀中期,歐洲各國相繼燒制出硬質瓷。至19世紀,工業(yè)技術的進步使歐洲的陶瓷生產逐漸擺脫手工方式,采用機器代替手工勞動,使陶瓷產量大大增加,產品規(guī)格劃一、質量提高,成本卻大幅降低,商業(yè)競爭力增強,歐洲對中國瓷器的依賴開始逐漸減少,英國、德國、法國等國的陶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所占比重日漸增加。20世紀初,日本的瓷器才漸露頭角,但發(fā)展很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的陶瓷已足可與英、德、法等國相抗衡。而以產瓷著稱的中國瓷器出口不僅數量銳減,而且反過來逐步成為大量“洋瓷”傾銷的市場。
清末時,為了挽救具有優(yōu)良傳統(tǒng)的中國瓷器受到洋瓷打擊的厄運,我國的民族工商業(yè)者在清政府提倡所謂“振興實業(yè)”的口號下,在瓷器手工業(yè)中進行了一些改革,并自1904~1910年間,先后建立了7個新式瓷廠。民國初年,一批民族工業(yè)的新式瓷廠建立,并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但這種種努力終因大勢已去而無法挽救中國瓷業(yè)衰敗的局面。
至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由于“洋瓷”大肆傾銷到中國市場,更將中國瓷業(yè)逼至死角。傾銷到中國的洋瓷以英貨、德貨居多,其次為日本瓷。據統(tǒng)計,1930年洋瓷輸入的價值為264.9萬(銀)兩,且各年間逐年遞增;1931年中國瓷器的輸出價值僅為172.1萬(海關銀)兩,且各年間逐年遞減??梢娭袊善鞒隹谝巡粩逞蟠蓛A銷。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后期,由于連年戰(zhàn)火,中國瓷業(yè)及其瓷器出口更是雪上加霜而跌入深淵。
雖然,在清末至民國時期,中國的日用瓷器不足以與洋瓷抗衡而居于慘敗的地位,但在陳設藝術瓷方面,尤其是在仿古瓷的制作中卻在客觀上使中國瓷器維持了一些內外銷市場,不僅不至于完全沉淪,而且在某些藝術手法、技藝上還有所進步,這十分難能可貴。
1949年以后,我國日用陶瓷和陳設藝術陶瓷的出口仍然是我國外匯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對當時打破經濟封鎖、支援國家經濟建設都曾起到過十分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我國的工業(yè)陶瓷和建筑衛(wèi)生陶瓷產品則主要依賴進口。直到20世紀80~90年代以后,建筑衛(wèi)生陶瓷才有大量出口,其數量超過了進口數量,并最終成為建筑衛(wèi)生陶瓷的生產和出口大國。
1949年以后,隨著我國陶瓷業(yè)的恢復與蓬勃發(fā)展,瓷器行銷情況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出口瓷的生產和銷售網不斷擴大。1956年以前,全國出口瓷器的生產僅有景德鎮(zhèn)、汕頭、佛山三個大產區(qū)(其他地區(qū)雖有出口,但無統(tǒng)計數字),1956年增加了唐山、醴陵、長沙、宜興、溫州等產區(qū),1957年又增加了德化、肇新、宣化等瓷廠。至1959年全國已有9大集中陶瓷產區(qū)。
從1952年開始,我國瓷器在國際市場的份額上逐年增加。特別是1958年以后,出口數量由少而多、品種由粗而精,出口的國家和地區(qū)由16個逐漸增加到73個,出口數量已超過我國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下面,以景德鎮(zhèn)產區(qū)和廣東產區(qū)為例,說明這一時期陳設藝術陶瓷和日用陶瓷的外銷情況。
1.1景德鎮(zhèn)產區(qū)陶瓷的外銷
1950年5月1日,浮梁專區(qū)貿易公司景德鎮(zhèn)瓷業(yè)公司成立,開展對景德鎮(zhèn)瓷器的收購,內銷及出口調撥業(yè)務。1956年5月,中國土產出口公司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成立。1968年,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并入江西省陶瓷銷售公司,景德鎮(zhèn)陶瓷的內、外銷均由這家公司經營。
1949~1990年,景德鎮(zhèn)陶瓷外銷總量為236 701萬件,其中,1986年外銷數量10 320萬件,是1949年的47倍,創(chuàng)匯總額48 338萬美元,其中,1982年外銷創(chuàng)匯達3 103萬美元,是1949年的160倍?,F(xiàn)在,外銷陶瓷器型己達2 000多種,花面已達700多個,遠銷五大洲的118個國家和地區(qū)。1949~1990年景德鎮(zhèn)陶瓷出口經營統(tǒng)計情況見表1。
表1 1949~1990年景德鎮(zhèn)陶瓷出口統(tǒng)計表
*注:不含陶瓷企業(yè)自銷數。
1.2廣東產區(qū)陶瓷的外銷
早在唐代中期,廣州西村、潮州生產的日用陶瓷、美術瓷等就銷往東南亞諸國,甚至遠銷印度、波斯(伊朗)埃及等國。廣東大埔、饒平的青花瓷器,廣州彩瓷,潮汕彩瓷,石灣公仔,潮州佛像和觀音,以及石灣“三煲”與園林陶瓷等都是著名的出口產品。
民國初年,據《大埔縣志》:“海外通商以來,…內產物運售海外,亦較之百十年前,激增倍蓰,由是貿易之事日加繁盛”,據《潮州志》記載:“適近代南洋交通暢達,日用粗瓷大旺”。
1960年以前,廣東陶瓷出口外銷以日用陶瓷和美術陶瓷為主,日用瓷以單件瓷為多。1964~1978年,日用成套餐具逐漸增多。1979~2010年,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陶瓷出口每年都在以15%的速度增長。廣東日用陶瓷(含美術瓷)主要年份出口情況及在全國陶瓷出口的比例見表2。
表2 廣東主要年份日用陶瓷(含美術瓷)出口數據統(tǒng)計
*資料來源:《廣東陶瓷志》,2000年后的數據由廣東省陶瓷協(xié)會提供。
2009年的廣東陶瓷產品出口量比1978年增長了19.54倍,出口金額增長49.6倍。1978年以前,陶瓷出口貿易主要靠每年的二季廣交會,1979年以后,除廣交會外,許多外商進來了,許多企業(yè)也走出去,有些企業(yè)在境外設立銷售網點。廣東陶瓷走向了世界。
廣東陶瓷產品出口量占全國出口量約25%~30%、出口金額20%~50%之間,說明廣東陶瓷出口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不僅源于出口便利的地緣優(yōu)勢和僑鄉(xiāng)優(yōu)勢,更源于廣東陶瓷業(yè)的創(chuàng)新。
1949年我國建筑陶瓷磚的年產量為0.23萬平方米,1978年達到為546萬平方米,2010年為75.7566億平方米。1981~2010年,全國建筑陶瓷磚進出口數量及進出口金額見表3。
1949年全國衛(wèi)生陶瓷的年產量為0.6萬件,1978年達到227.8萬件,2010年為17784萬件。1981~2010年全國衛(wèi)生陶瓷進出口數量和金額分別見表4。
表3 1981~2010年全國建筑陶瓷磚進出口數量及進出口金額
續(xù)表3
表4 1981~2010年全國衛(wèi)生陶瓷進出口數量和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