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順江
前不久,我去看望了荷蘭好友博尼恩,他是薩克遜大學的一名大學生,所在的校區(qū)在代芬特爾市。當我聯系到他時,博尼恩正趕往自己的住處,讓我驚訝的是,他竟然住在一家養(yǎng)老院里。
看我吃驚的樣子,博尼恩笑了,他說:“我從大學二年級就住在這里?!蔽液闷娴貑枺骸半y道你們大學里沒有寢室嗎?這樣來回跑太不方便了?!苯涍^博尼恩的解釋,我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委。
荷蘭老年人口龐大,占國家總人口的12%,很多老人選擇在養(yǎng)老院生活。薩克遜大學有一個社會實踐課,博尼恩選擇的是到養(yǎng)老院探望照料老人。一個周末,他和幾名同學來到代芬特爾市面積最大的養(yǎng)老院——馬尼塔斯養(yǎng)老院,這里有一百六十多位老人,三百多個房間,擁有完備的醫(yī)療設施和體貼的生活服務設施。他們的到來給養(yǎng)老院增添了生氣,原本生活無聊、情緒低落的老人,仿佛一樹枯藤抽出了嫩嫩的枝芽。博尼恩和同學們一起幫老人曬被子、整理房間,和老人聊天,老人們精神煥發(fā),他們也感到很充實。這樣的活動每隔一周進行一次,每次臨走時,老人們都顯得依依不合。
為了上好這門社會實踐課,博尼恩和同學們制定出了一張值班表,充分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輪流到養(yǎng)老院給老人們做飯、組織聚會。那天,一位名叫約哈那的老人拉著博尼恩的手說:“孩子啊,我今年已經92歲了,看到你們年輕人常來這里真的好高興,就連渾身的病痛都減輕了,出來散個步也覺得精神多了,你們能不能住在這里啊?”其他幾位老人也挽留道:“是啊,是啊,這里有的是地方,離你們學校也不遠,可以住在這里?!崩先说脑捵尣┠岫餮矍耙涣?。
原來,荷蘭的大學宿舍非常緊俏,很多大學生都租住在外面的房子里。博尼恩和5名同學租住在一間20平方米的房子里,離學校有一段距離,為了不遲到,他們每天都要很早起床。如果住養(yǎng)老院里,確實對老人和自己都方便。養(yǎng)老院的院長知道了這件事情后,答應將多余的房間“租住”給博尼恩他們,博尼恩和同學們向院長保證每月至少拿出30個小時的時間來陪伴老人。
每當課余時間,博尼恩和他的同學就會找老人聊天,陪老人到公園散步、去超市購物,給老人讀報紙,甚至教老人上網。雖然他們和老人的年齡差距很大,但心卻貼得很近,老人們的心態(tài)也越來越年輕化,其他同學看到后也紛紛加入了這一行列。
不少學生家長也鼓勵自己的孩子來這里居住,他們發(fā)現孩子和老人共居一處后,不僅孩子變得更成熟、更有責任心,還解決了老人和大學生的實際困難,也為國家節(jié)省了不少開支。
很快,馬尼塔斯養(yǎng)老院的這種“老少共居”模式被推廣到代芬特爾市很多養(yǎng)老院,德國和英國的養(yǎng)老院管理者也前來參觀。
在人類老齡化加劇的今天,養(yǎng)老問題始終是困擾很多國家的難題。荷蘭這種“老少共居”的模式可謂兩全其美,既給了老人一個溫馨的養(yǎng)老環(huán)境,又給了學生一個健康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