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崢,1967年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1981年于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獲碩士學位,1987年于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物理系主任.中國引力與相對論天體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F(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教授,理論物理博士生導師、教育學博士生導師。
愛因斯坦在發(fā)表廣義相對論時指出,有3個可以觀測的實驗能夠證明廣義相對論正確。這3個實驗是引力紅移、行星軌道近日點的進動和光線偏折。
引力紅移
愛因斯坦指出,時空彎曲會使時間進程變慢。時空彎曲得越厲害,時間進程越慢。太陽附近的時空比地球附近的時空彎曲度大,所以太陽附近的時鐘會走得比地球上的鐘慢。不信的話,你可以在太陽表面放一個鐘,然后用望遠鏡觀測,并和地球上的鐘進行比較。當然,這是開玩笑的話。太陽表面怎么放置時鐘?就是放置好了你也不敢用望遠鏡看?。∧抢锾亮?,眼睛根本受不了。愛因斯坦說沒有關系,太陽那里原來就放著鐘,這種鐘就是氫原子。
大家知道,每種原子都有特定的光譜,化學家們經(jīng)常通過光譜分析鑒定化學元素。每種原子的光譜都由確定的若干根光譜線組成,每根光譜線又都有確定的頻率。
愛因斯坦認為,每根光譜線都對應著原子內(nèi)部特定的鐘,光譜線的頻率就是它對應的原子鐘的頻率。時間進程變慢,原子內(nèi)部的鐘會隨著變慢,這時對應的光譜線的頻率就會減小,波長就會增大,光譜線就會向光譜的紅端移動,這就是光譜線的紅移。
愛因斯坦預言時空彎曲會造成時間進程變慢,這樣產(chǎn)生的紅移稱為引力紅移。
太陽表面存在大量氫原子,廣義相對論預言,由于那里的時間變慢,氫原子的光譜線將產(chǎn)生紅移。可以觀測太陽表面的氫光譜,測出其紅移,并和地球?qū)嶒炇抑械臍涔庾V進行比較。比較的結(jié)果與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一致。
但要指出,按照牛頓理論,光子從太陽表面飛向地球,需要克服太陽引力場的勢能,光子的能量會減小,這也將導致光子頻率減小,光譜線也會發(fā)生紅移。用萬有引力定律算出的紅移量與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值相差不大。目前的觀測精度尚不能測出二者的差異。
此外,太陽表面存在被稱為太陽風的垂直升降氣流,其產(chǎn)生的多普勒效應包含藍移(上升氣流引起)和紅移(下降氣流引起)。而且,太陽表面溫度很高(約6 000℃左右),氫原子熱運動劇烈,雜亂的熱運動也會產(chǎn)生多普勒效應,導致雜亂的紅移和藍移。這些多普勒效應導致的譜線移動會疊加在譜線的引力紅移上,使光譜線變寬,紅移量不穩(wěn)定。這些都增加了觀測的困難。
所以說,引力紅移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支持,但精度還有待提高。
行星軌道近日點的進動
開普勒三定律指出,行星繞日運動的軌道是封閉的橢圓。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支持開普勒的結(jié)論,算出行星繞日運動的軌道確實是封閉的橢圓。但是天文觀測早就發(fā)現(xiàn),行星軌道并不是封閉的橢圓。這個橢圓會不斷向前進動(圖1)。對軌道近日點的觀測能夠精確確定軌道的進動值。
離太陽越近的行星,進動效應越大,所以天文學家經(jīng)常以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的軌道為例,研究軌道近日點的進動。經(jīng)過長期觀測,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水星軌道近日點的進動值為每百年5 600弧秒,其中5:557.62弧秒的進動可以用太陽自轉(zhuǎn)、其他行星的影響等各種天文因素的影響加以解釋,而其余的43弧秒的進動得不到說明。這是廣義相對論誕生之前就知道的事情。
19世紀的天文學家勒維葉,在與亞當斯分別成功預言海王星之后,又對水星軌道的這一異常進動產(chǎn)生了興趣。勒維葉猜想是否存在一顆未知的、離太陽比水星還近的行星,那顆行星的存在和運動對水星軌道有影響,造成了這43弧秒的額外進動。他假定這顆未知行星的存在,反過來用水星軌道的進動推出了這顆星在天空的位置。他又去觀測,有一次看見太陽表面有一個移動的黑點,他以為發(fā)現(xiàn)了這顆行星。由于這顆“行星”離太陽非常近,他稱其為火神星。后來發(fā)現(xiàn),那個黑點其實是個太陽黑子,火神星純屬子虛烏有。
到了愛因斯坦時代,水星軌道進動的這點偏差依然沒有得到解釋。愛因斯坦知道這一情況,非常希望自己的新理論能解決這個疑難,所以他在創(chuàng)建廣義相對論的過程中,一直注意把新理論與這個疑難加以聯(lián)系。這個疑難也成為了把愛因斯坦引向正確場方程的一條線索。
找到場方程后,愛因斯坦驚喜地發(fā)現(xiàn),按照廣義相對論,行星繞日運動的軌道原本就不是封閉的橢圓,而是不斷在進動,水星軌道近日點的進動值恰為每百年43弧秒。他簡直高興極了,忍不住寫信給希爾伯特、洛倫茲等朋友,信中說:“我的新理論算出了水星軌道近日點的進動值,我簡直高興極了,你們知道我有多高興嗎?我一連幾個星期都高興得不知怎樣才好?!?/p>
水星軌道近日點進動的觀測值,與理論計算值符合得非常好,精確度極高,因此這一實驗是對廣義相對論的強有力支持,牛頓理論無論如何也解釋不了這一進動值。
光線偏折
廣義相對論預言,由于太陽造成周圍時空的彎曲,遙遠恒星的光在通過太陽附近時會發(fā)生偏折(圖2)。
然而,按照牛頓力學,遠方恒星射來的光子在路過太陽附近時,也會在太陽引力下發(fā)生偏折。不過,用牛頓理論算出的偏轉(zhuǎn)角只有廣義相對論算出的一半。所以,可以通過對光線偏折的觀測,檢驗廣義相對論是否正確,并對牛頓理論和廣義相對論進行比較。
這個實驗要進行兩次觀測。一次是拍攝太陽背后的星空,另一次是當太陽移開后拍攝同一天區(qū)的星空。然后將兩次拍攝的結(jié)果加以比較,比較膠片中恒星圖像位置的變化,可以算出偏折角。
太陽那么亮,它背后的星空怎么拍攝呢?天文學家建議在日全食的時候拍。日全食時月亮把太陽完全擋住,天空猶如黑夜,群星燦爛明亮,正好可以拍攝。那么,沒有太陽的同一星空怎么拍呢?大家知道,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半年后將轉(zhuǎn)到太陽的另一側(cè)。所以,白天太陽背后的星空,幾個月后將在夜間出現(xiàn),拍攝完全沒有問題。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于1915年底發(fā)表,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正在進行。1918年“一戰(zhàn)”結(jié)束,敵對雙方死了大量的人,英德兩國人民相互怨恨的情緒很強烈。這時,英國政府為了緩和英德兩國的敵對情緒,愿意拿出一筆錢資助一些有利于英德兩國人民友誼的項目。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愛丁頓教授出來申請這筆錢,他說,廣義相對論是德國的愛因斯坦提出來的,現(xiàn)在由我們英國人去做光線偏折實驗,檢驗廣義相對論,這不就能增進英德人民之間的友誼了嗎!而且,1919年就有日全食,這一觀測實驗馬上就可以做。在西非的普林西比和巴西都能看到日全食。這樣,愛丁頓率領一個觀測隊去了普林西比,他的助手戴森帶領另一個隊去了巴西。
日全食那天,普林西比正好下雨,根本看不見太陽。愛丁頓急得不得了。幸虧在日全食結(jié)束前來了一陣風,刮開了烏云,露出了群星勉強可見的星空。愛丁頓抓緊時間,在6~8分鐘內(nèi)拍攝了15張照片。巴西那邊天空晴朗,艷陽高照,戴森他們順利地拍下了日全食時的星空??上茨z片時發(fā)現(xiàn),陽光把底片盒曬得太燙了,膠片變了形,高興的情緒一下子跌落下來。不過,經(jīng)過仔細修正,他們最終還是獲得了有用的數(shù)據(jù)。
用廣義相對論算出的光線偏折角為1.75弧秒,用牛頓理論算出的為0.875弧秒。愛丁頓小組測得的偏轉(zhuǎn)角為1.61弧秒,戴森小組測得的為1.98弧秒,都接近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值,遠離牛頓理論的預言值。所以,愛丁頓宣布,他們的觀測支持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這一消息傳到德國時,有人問愛因斯坦有什么感想,他叼著煙斗說:“我從來沒有想過會是別的結(jié)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