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郁
內容摘要:隨著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實施的深入推進,我國各地撤銷了大量規(guī)模較小的村?;蚪虒W點。農村學校撤并后,大批的中小學生轉到鄉(xiāng)鎮(zhèn)和縣城讀書,從而引發(fā)了農村家庭陪讀的風潮。研究通過進行實地調查,全面分析陪讀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關鍵詞:農村家庭陪讀兒童影響
一、研究背景
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農村地區(qū)開始了新一輪學校布局結構的調整,各地紛紛裁撤生源少、設置偏遠的村校或教學點。農村撤點并校后,大量兒童因為本村沒有了小學只能轉到別的學校讀書。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許多家長將孩子直接送到鄉(xiāng)鎮(zhèn)小學甚至縣城讀書。為解決孩子的上學問題,一些家長開始在學校附近租房居住,以便照顧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于是產生了專門的“陪讀家庭”。
我們選擇了甘肅省H縣D小學作為個案,對農村家庭陪讀行為對兒童成長的影響進行了調查研究。D學校來自全縣各鄉(xiāng)村的學生較多,家長陪讀情況較多。根據學校老師對學生情況的介紹,我們主要從日常生活、學習成績、情緒調節(jié)、人際交往、心理感受、環(huán)境適應等方面進行抽樣調查??紤]到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和答卷能力,問卷調查只發(fā)放到3-6年級,對1-2年級的學生則是采用訪談的研究方式,對陪讀兒童家長進行深度訪談,以求多角度、多方位獲取全面真實的情況。
二、農村家庭陪讀現狀
本次調查首先對3-6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陪讀學生中抽取100個樣本。根據各年級學生人數按比例定額問卷數量,其中3年級24個,4年級30個,5年級26個,6年級20個。共發(fā)放問卷100份,最后收回97份,剔除無效問卷3份,最后得有效問卷94份。
調查顯示,在家長租房陪讀以前,從家里到學校上學的時間,有40.35%的學生回答要步行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有42.37%學生要步行兩個小時以上,只有17.28%的學生步行不到一個小時;陪讀后,有48.52%的學生回答大約要走5到10分鐘,有33.56%的學生回答大約要走10到20分鐘,有15.24%的學生要走20到30分鐘,只有2.68%的學生需要走30分鐘以上。訪談中得知,當地的村級小學大多數被撤掉了,學生只能到鄉(xiāng)鎮(zhèn)學校或縣城來讀書。
三、陪讀行為對兒童成長正面影響的考察
(一)陪讀可以使兒童在生活上得到家長的照顧
農村學校撤點并校后,經調查:有38.6%的學生認為陪讀的優(yōu)點是上學不再走很遠的路了,有25.7%的學生認為在生活上有了家長的照顧,有22.2%的學生認為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學習,有13.5%的學生認為在學習時可以得到家人的幫助。大多家長則認為:陪讀便于對孩子進行教育和管理,利于增強家校聯系。
(二)陪讀可以實現對兒童的有效督促
兒童由于心智尚不成熟,自控能力不強,對外界事物一般不會主動抵御,很容易受到不良現象的影響,而社會充滿著各種的誘惑,對兒童的干擾性很大,需要老師和家長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
四、陪讀行為對兒童成長負面影響的考察
(一)陪讀不利于兒童人際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陪讀學生除了上課以外,每天都是和家長呆在一起,與同學的交往和溝通減少了,與外界的人、事、物接觸的機會減少了,長此以往,必然影響到這些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
(二)陪讀不利于兒童獨立生活能力的發(fā)展
陪讀是因為家長擔心孩子的自理能力,怕孩子吃苦受難,但是家長卻往往扮演了一個保姆的角色,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包大攬,使孩子喪失了鍛煉獨立生活的能力。在被調查的學生中,認為陪讀會增加對家人的依賴程度的占57.61%,認為有時會增加的占35.3%,從來不會的只占7.09%;認為陪讀會對自己自理能力產生不利影響的占48.5%,認為可能會的占33.5%,不會占的只有18%。
五、結論
農村地區(qū)家庭陪讀現象的出現,是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社會格局在教育上的體現。家長陪讀行為對兒童的成長有著積極的意義,也帶來了一系列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面對陪讀現象,不能簡單地用對于非做價值層面的判斷,要促進孩子心靈的成長,需要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科學地解決這一問題。從社會層面,政府應著力完善社會機制,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促進教育和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從家庭角度,家長應該調整好心態(tài),注意趨利避害,給予學生更多自立和鍛煉的機會,才能充分發(fā)揮陪讀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