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敏薏
《六弄咖啡館》根據(jù)臺灣作家藤井樹的同名小說改編,盡管打著“與《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 我的少女時代》一起并稱臺灣青春三部曲”的宣傳口號,但水平并不算上佳,結(jié)局也要殘酷得多。電影的前半段走著青春片的傳統(tǒng)人設(shè)路線,雖然還是那樣的老套路,但勝在保持了青春片的清新自然,加上演員們的到位詮釋,仍不失動人之處,可惜后半部分劇情鋪叔突然斷裂轉(zhuǎn)折,白蓮花、玻璃心齊放,情緒鋪墊簡單,難以讓觀眾真切感受到男主角小綠尋死前所面臨的自我困局。
電影開頭便掃過一條寂靜小巷中掛著的簡單招牌——六弄咖啡館,片中并沒有具體介紹咖啡館名字的由來,但原著小說中借男主角小綠的口如此解釋:“生在一個與一般人不同的家庭中,是我人生的第一弄;愛上了你,是我人生的第二弄;注定般的三百六十公里,是我人生的第三弄;失去了你,是我人生的第四弄;母親的逝去,是我人生的第五弄;在這五弄里,我看不見所謂的出口,出現(xiàn)在我面前的,盡是死胡同。該是結(jié)束的時候了,該是說再見的時候了?!睂τ谛【G而言,高中時代是他最飛揚開心的時刻,好友在身邊,喜歡的女孩在身邊,母親也在身邊,雖然出身單親家庭,但日子一直如清風(fēng)藍(lán)天般愉快。大學(xué)考不上臺北的好學(xué)校,與女友分隔兩地,于是拼命打工攢錢,一趟接著一趟地去看她,所有的心思都被放置在這段情感中。后來女孩提出分手,母親患病離世,失去了兩大精神支柱的他,終于滑落在第六弄中。人生有著一道又一道的關(guān)卡,許多人咬著牙流著淚跨了過去,但也有人實在無法邁出腳步。而不闖出這個胡同,是小綠自己做出的選擇。電影在后半段意圖描述少年之所以選擇短暫人生的深層原因,全力表現(xiàn)他的脆弱、他的壓力、他的熱烈、他的瘋狂……然而由于沒有事先鋪墊好感情基礎(chǔ),劇情急轉(zhuǎn)直下的斷裂感太強,觀眾難免有一種“小綠突然尋死”的錯愕,這場青春清新版的“少年維特之死”結(jié)果變得過于刻意,以至于在最后無法強烈煽動觀眾感情。
電影非常明顯地洋溢著一股“我們拒絕異地戀、我們反對異地戀,異地戀都沒有好結(jié)果的”的氣息,女主角的多句臺詞都圍繞著“異性戀都得狗帶”的主旨,還在高中時代,當(dāng)稍微對男主角有點好感后,顏卓靈就已經(jīng)超早熟地表示:“距離遠(yuǎn)了感情就遠(yuǎn)了”“再加上距離的話,未知數(shù)就更多了”……異地戀都要跳出來痛哭:怪我咯?其實無論是在生活細(xì)節(jié)上還是在劇情中,《六弄咖啡館》把男女主角兩人之間越來越大的隔閡都處理得非常巧妙:心蕊興致勃勃地向小綠展示新學(xué)會弄的咖啡,小綠有點不開心地說“我專門跑來臺北不是來喝咖啡的”;心蕊渴望和小綠出國看更大的世界,小綠卻只希望女友畢業(yè)后回高雄;小綠拼命地付出,但向來矜持略帶驕傲的心蕊卻一直習(xí)慣被動;心蕊錢包被搶后哭著打電話找小綠,只是想要他來陪伴自己,然而小綠卻不合時機地焦慮著急……電影太過努力地想要去點明男女主角之間漸行漸遠(yuǎn)的問題,不斷強調(diào)異地戀反而略微弄巧成拙,對于“距離產(chǎn)生問題”這類型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含蓄地處理或許更好。
董子健的演技一直不錯,對敏感溫和的少年角色得心應(yīng)手,片中幾場崩潰戲都演得很好,例如心蕊約小綠談分手,他崩潰抱頭:“他媽的說好的與你同在呢!”而飾演蕭柏智的林柏宏的表演在片中同樣十分出彩,演出了重情重義、頑皮愛搞怪的大男孩的精髓,充當(dāng)神助攻幫好朋友約女孩,順便自己也一起泡妞,假裝無意中邀歐陽妮妮吃冰,喊完“老板,要一份紅豆冰,兩個勺子”被歐陽妮妮狠瞪后,又喊:“要兩份紅豆冰,一個勺子!”如此撩妹,少女們都要大喊:想要這樣的男朋友!全片最讓人動容的地方還在于小綠與蕭柏智之間的少年友情,一起長大,一起搗蛋,一起打架,一起泡妞……小綠母親去世后,蕭柏智為了阻止好友沮喪寧愿被當(dāng)成人肉沙包。觀眾們在走出電影院之后,依然記得兩個男生勾肩搭背地面對湛藍(lán)的天空露出開懷笑臉、在臺風(fēng)來襲的高速路上放聲大呼。小綠給蕭柏智的遺書中囑托他去開一家咖啡店,因為是心蕊的愿望。蕭柏智便開了六弄咖啡店,在海邊懷念著摯友。不管心蕊最后會如何,但最愛小綠的人,其中肯定有蕭柏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