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怡
你有沒有在二十幾歲,穿戴整潔、滿懷信心,從紐約百老匯大街上的巴特利公園開始,一直走到某條鄉(xiāng)村公路?一段很長的路,身邊走過人,走過慵懶、雍容、孤獨和棱角。車輪轆轆作響,高跟鞋心事重重,路上的聲音,潦草、漂泊。
街道上,到處是建筑美學(xué)、商業(yè)精神、訓(xùn)練有素的紐約客。我走著、看著,和誰也沒有說話。我外表很年輕,靈魂很單純。我想,應(yīng)該有一座城市,襯得上我的外表和靈魂。這座城市會不會就是紐約呢?
從一家咖啡館的盆栽里,掉下一朵淡紅的小花。彎身撿起它,我訝異這店的主人怎么會種月季?月季的英文名是Chinese Rose,因原產(chǎn)于中國。月季又名長春花,逐月開放,四時不絕。
我站在紐約的街上,把它插在頭發(fā)上。它綻放的語調(diào)和我說話的腔調(diào),太過相似。我們都比在自己出生的國度,表現(xiàn)得更敏捷更美好,更討人喜歡。我們都盡量讓自己無可挑剔,做理想的花和理想的女士。
頭發(fā)上插著鮮花的我,把那一條路走完,到一棟造型隨意、舒適美麗的小房子前,里面一片歡聲笑語。敲開門,客廳的地面上鋪滿了坐墊,有孩子和大人,有一位叫艾瑞克的人在做一個滑稽的演講。我諦聽、注視,然后我在想,在自己的國家,我敲開那扇門,會看到什么?
旁邊的老太太說,艾瑞克每周都會表演,擅長把生活瑣事打磨成笑話。他堅持了16年。艾瑞克風(fēng)趣的演講中有一句話打動了我:沒有哪一項偉大的事業(yè),不能在家鄉(xiāng),不能在你早就看膩了他們、他們也早就看膩了你的鄰居之間完成。老太太又被逗笑了。我也笑了,不過是在別人的國度,復(fù)制別人的笑聲。
表演結(jié)束,人群散了。夜色冰涼滑膩,我站在路的盡頭,恐懼、孤獨,難以自全。
我迷路了,耷拉著肩膀,艱難地判斷著方向。幸好,我找到一戶華人家庭,他們邀我做客。他們把遇見我當(dāng)成一件天大的好事。
他們在國外有很多生活經(jīng)歷,他們說,在這許多年里攢夠了智慧,卻不帶一點兒感情。
我遇到了他們,感情上有一種驚人的共鳴。談起他們的努力,談起這代人的生活,談起整個中國正流行的“中國夢”,我們的眼眶都閃爍著淚水。
我說我的夢想是寫小說。他們鼓勵我,說他們那代人被生活擠壓到無法安置夢想,不過是為了我們這代人略帶質(zhì)感地過日子。他們愿意為我這樣的年輕人營造一個可以做夢的局面。末了,他們囑咐我,無論如何要為家鄉(xiāng)寫一部小說。
狄更斯在他的《美國手記》中寫過紐約。那是1842年,一個愛爾蘭工人在為紐約的經(jīng)濟(jì)發(fā)展,挖掘、開鑿、做苦工。他孤身一人漂洋過海來到這里,辛苦工作一年半載。而生活比工作更辛苦,他賺些錢是要將一個兄弟接來。然后,他們的姐妹也來了,還有另一個兄弟,最后是年邁的母親。而那貧困可憐的老母親在陌生的土地上無法安息,她渴望將她的骨頭安放在家鄉(xiāng)的舊墓里。
我的頭發(fā)插著長春花,它的芳香隨我的腳步不絕如縷。或許是羞怯,或許是孤獨,在紐約的街道上,我們都還沒有獲得那種無窮的美感。是應(yīng)該有一座城市,襯得上我的靈魂和外表——但它不是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