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洋,齊久成,李 清,劉海峰(中國人民解放軍 63850 部隊,吉林 白城 137000)
美國海軍業(yè)務化海洋預報系統綜述
徐洋,齊久成,李清,劉海峰
(中國人民解放軍 63850 部隊,吉林 白城 137000)
美國海軍海洋預報系統最早始于蘇聯時期,自此之后,美國海軍制定了一系列計劃,構建海洋觀測網絡,開發(fā)海洋數值模式,發(fā)展軍事海洋學,旨在建成一套完整、精確的全球海洋預報系統并實現業(yè)務化應用。美國海軍海洋學一直走在世界前沿,本文將對美國海軍海洋預報系統的發(fā)展歷程、成果及其現狀進行闡述,這對于我國軍事海洋學以及海洋預報系統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借鑒作用。
美國海軍軍事海洋學;數據同化;耦合模式;美國海軍海洋預報系統
美國海軍發(fā)展海洋環(huán)境預報的最初動機源于冷戰(zhàn)時期針對蘇聯的反潛計劃,蘇聯核潛艇的不斷發(fā)展使得美國對反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對海洋中的各個環(huán)境要素進行準確預報,例如海水的溫鹽結構、潮汐、海流、海洋中鋒和渦漩的位置等信息。之后,美國海軍海洋預報不斷發(fā)展,預報范圍從深海擴展到沿海,預報結果逐漸應用于海軍航空陸戰(zhàn)隊作戰(zhàn)(例如海豹突擊隊),兩棲登陸作戰(zhàn)以及水雷戰(zhàn)等。任何預報都必須基于對其物理規(guī)律的研究和認識,美國海軍大力發(fā)展軍事海洋學,研究海洋物理規(guī)律,構建全球海洋觀測網絡,開發(fā)海洋數值模型,目標就是建成一套完整、精確的全球海洋預報系統。本文將對美國制定的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路線進行闡述,介紹其過去的成果、現狀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計劃,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簡要論述其對我國軍事海洋學和海洋預報發(fā)展的啟示和借鑒。
早在冷戰(zhàn)初期,為了應對蘇聯潛艇的挑戰(zhàn),美國海軍就已經開始了反潛戰(zhàn)術的研究,最初采用聲吶技術監(jiān)聽潛艇發(fā)動機運行時發(fā)出的巨大噪音從而判斷潛艇的位置,19 世紀 50 年代,美國在數艘常規(guī)動力潛艇上裝載 BQR-4 球型低頻被動聲吶,將它們部署在格陵蘭-冰島-英國間的海域(即所謂的 GIUK 間隙),建立了一條針對蘇聯的聲吶反潛阻線。核動力潛艇出現后,美國海軍則利用其變速輪、水泵等器件冷卻過程中產生的噪音來進行定位跟蹤。而海洋中聲音的傳播和收集受到各種水文要素的影響,例如海洋中的內波、鋒、渦旋等。美國海軍很早就意識到要想利用聲學原理準確定位潛艇,必須首先對海洋要素進行分析和預報。
1976 年 6 月,美國海軍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第一屆海洋預報研討會,針對蘇聯的潛艇計劃,會議提出了發(fā)展海洋預報的目標,最初的應用是為反潛戰(zhàn)提供海洋熱力學結構預報。會議指出 2 個緊迫的具體任務:1)開發(fā)一個改良的海表面溫度診斷模式,能夠結合現場實測數據將美國海軍海表面溫度圖升級到每 6或每 12 小時更新一次。2)利用多層的、開邊界環(huán)流和熱力學模式對出現海洋鋒和溫度異常的海區(qū)海洋狀況進行預報。據此,美國海軍把重點放在發(fā)展熱力學海洋預報系統(TOPS)上,該系統計劃采用垂直一維模式網格來模擬上混合層的熱力學結構。此外,會議還初步確定將海軍海洋預報系統作為一個長期發(fā)展計劃。
1981 年,第二屆海洋預報研討會在美國蒙特雷召開,會議討論了美國海軍海洋預報的進展情況和未來發(fā)展方向。會議提出:1)利用實時的、現場的遙感數據改進海洋預報。2)開發(fā)四維數據同化方法。3)開發(fā)先進的統計和動力學方法來研究開邊界環(huán)流、閉邊界環(huán)流以及深海變化。據此,構建一個有效的全球海洋觀測系統,提供高性能的計算設備,成為首要任務。
1986 年,第三屆海洋預報研討會召開,美國海軍的海洋學家和美國海軍研究院的專家共同討論美國海軍海洋預報的未來之路,決定利用全球海洋觀測系統中的高度計、散射計資料和海洋水色遙感資料、海表面及以下現場觀測資料,來對海洋中尺度現象進行預報。為了更好地滿足美國海軍對反潛的要求,會議還建議將高分辨率的區(qū)域模式耦合到低分辨率的全球模式,以實現計算可行的預報,用于戰(zhàn)術范圍地區(qū)。
與此同時,美國海軍海洋學家 Seesholtz 授權美國海洋學協會發(fā)展具有中尺度特征的全球海洋預報系統,并計劃在 1992 年投入業(yè)務化應用。此外,他還為美國海軍海洋學辦公室爭取超級計算設備,升級美國艦隊數值海洋學中心,為運行新的預報系統做硬件準備。這三屆海洋預報研討會的召開奠定了美國海軍海洋預報發(fā)展的基礎,逐步形成了美國海軍海洋預報系統發(fā)展的進程表,從最初的海洋熱力學結構的模擬和預報,到海洋動力學模式的開發(fā)和應用,以及對中尺度現象的關注和重視,美國海軍循序漸進,制訂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發(fā)展計劃。1992 年,Peloquin 開發(fā)了一個海軍海洋模型,與 Seesholtz 提出的目標基本相符。2002 年,研討會上提出的目標基本都已實現,包括發(fā)展全球海洋預報,解決中尺度特征的描述等。
美國海軍很早就認識到發(fā)展海洋預報的 2 個關鍵要素是技術和人才。利用先進技術可以優(yōu)化硬件、軟件,提高系統傳遞、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而另一個關鍵就是要擁有一批高素質的海洋學人才。為此,美國海軍制定了軍事海洋學計劃(NOP),由海軍氣象和海洋學司令部(CNMOC)管理,并直接向總指揮美國海軍艦隊司令部(USFF)報告。該計劃的基金由海軍海洋學家們負責管理支配。軍事海洋學的任務是使作戰(zhàn)部隊具備物理戰(zhàn)場意識和環(huán)境意識。為此,美國海軍研發(fā)機構集中精力加強對海洋作戰(zhàn)環(huán)境的認識和理解,努力實現信息化,目標就是希望在未來,作戰(zhàn)官兵能夠利用實時觀測數據和數值模式結果,結合兩者充分了解海洋作戰(zhàn)環(huán)境的變化,實現信息化作戰(zhàn)。
2002 年以來,美國軍事海洋學已經發(fā)生了重大的革命性變化。美國軍事海洋學計劃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分支機構和區(qū)域中心,它們服從海軍艦隊司令部的指揮,由位于蒙特雷艦隊數值海洋學中心、斯坦尼斯航天中心海軍海洋學辦公室的主要產品中心提供支持。最近幾年,信息返回單元已經在一些主要地區(qū)建立起來,這些單元具有良好的人工控制性,能夠為戰(zhàn)爭地區(qū)提供支持。
除了信息返回單元的支持,還需要有專業(yè)人士在現場操作和分析。為此,美國海軍組建了戰(zhàn)斗群海洋學團隊(SGOTs),部署在大型航空母艦和兩棲戰(zhàn)艦上,為永久駐扎在艦上的作戰(zhàn)氣象學部門軍官提供技術支持。此外,移動環(huán)境團隊(METS)和可行性預報小組的數量不斷增加以滿足艦隊新任務的需求,如無人機作戰(zhàn)任務。2010 年,在諾??撕褪サ貋喐绯闪⒘嗣绹炾牃庀笾行?,為航空和航海提供技術支持,其任務之一就是與部隊一起培訓氣象學家助理(AGs)和能夠進行戰(zhàn)斗空間環(huán)境預報的軍事人才。
如今,美國軍事海洋學作戰(zhàn)司令部(NOOC)是直接為作戰(zhàn)提供氣象學和海洋學技術支持的主要機構。軍事海洋學作戰(zhàn)司令部主管艦隊氣象中心,戰(zhàn)斗群海洋學團隊和其他戰(zhàn)爭地區(qū)的指揮部門,例如海軍海洋學水雷戰(zhàn)中心和 2 個海軍海洋學反潛作戰(zhàn)中心。美國軍事海洋學作戰(zhàn)司令部是一個世界范圍內的指揮部門,重點為作戰(zhàn)小組提供合格的氣象學家助理。
艦隊數值海洋學中心和海軍海洋學辦公室是美國海軍 2 個主要的數值產品中心,它們利用最新的數據,提供專業(yè)的全球氣候和海洋預報場,而用戶可以根據作戰(zhàn)情況選擇性的調出自己所需的數據。海軍海洋學辦公室已經成為國防部超級計算資源中心(DSRC)(位于密西西比州的斯坦尼斯航空中心)的主要用戶之一,利用該計算資源,海洋學辦公室進一步提高了基于模式的海洋預報的質量和時效性。
由此看來,美國海軍注重人才培養(yǎng)和技術發(fā)展,形成了較為科學的管理和指揮團隊,各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部門與部門之間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關系,為軍事海洋學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保障和依托。
要想真正了解復雜的海洋物理規(guī)律,準確模擬海洋動力過程,還需要具有高端的計算能力。1976 年,美國海軍認識到他們對海洋的了解和計算能力不足以支持準確的海洋預報。美國作戰(zhàn)委員會,海軍研究辦公室(ONR),海軍研究實驗室(NRL),空間和海上戰(zhàn)爭系統司令部(SPAWAR)的戰(zhàn)斗空間意識和信息作戰(zhàn)計劃辦公室(PMW-120),這 4 個機構之間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其中海軍研究辦公室和海軍研究實驗室合作開展基礎研究,然后通過 PMW-120 的海洋學家將其研究成果轉為業(yè)務化應用,這需要通過一套有序的流程來實現。數年后,美國軍事海洋學計劃(NOP)制定了迅速轉換成產品項目(RTP),旨在及時識別出現的問題,指揮科研機構在 3 年內實現既定目標。最新的成功案例有區(qū)域熱帶氣旋模型,風暴涌浪和洪水模擬,以及海洋模式的四維變分數據同化方案。
表1顯示了海洋模式和數據同化技術在美國海軍業(yè)務化預報系統中不斷應用的發(fā)展過程。20 世紀 90年代,最初的作戰(zhàn)系統包括了全球海軍分層海洋模式(NLOM)和基于普林斯頓海洋模式(POM)構建的區(qū)域淺水分析與預報系統(SWAFS),其中前者可以預報中尺度特征,如漩渦,水平分辨率高達 1/32°,垂直方向分為 6 個拉格朗日層。POM 模式是 1977 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Blumberg 與 Mcllor 合作開發(fā)的一個三維斜壓方程海洋模式。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嵌套了一個2.5 階湍閉合模型以解決垂向湍流粘滯系數和擴散系數,水平方向采用正交曲線網格,能夠更好地擬合復雜的岸線、島嶼邊界,減小了誤差。模式采用成熟的熱力學方程組,水平時間差分采用顯示格式而垂直方向采用隱式格式,為此可以使得垂向上不受 CFL 條件的限制?;?POM 模式的種種優(yōu)勢,它被廣泛應用,特別是在近岸、海灣、河口等區(qū)域。而 POM 模式本身也存在著不足,模式采用單一的 sigma 坐標,無法很好地描繪表面混合層等,因此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差和缺陷亟待解決。
另一方面,海軍近海模式(NCOM)的應用擴展至全球范圍內,用以描繪深海和大陸架的海表面動力學過程,模式水平分辨率較低(為 1/8°),垂直分辨率較高,設置 41 個 sigma 層。與此同時,全球大氣模型-海軍作戰(zhàn)全球氣象預報系統(NOGAPS)為海軍海洋預報系統提供大氣強迫,為嵌套耦合海洋/大氣中尺度預報系統(COAMPS)中的高分辨率大氣模塊提供開邊界條件。
全球波浪模型包括 WAVEWATCH Ⅲ(WW3)系統和波浪作用模型(WAM),也逐步實現業(yè)務化應用,為一些近岸預報系統提供邊界條件,如海軍標準風浪模型。
表1 2002 與 2014 年美國海軍海洋環(huán)境預測系統對比Tab. 1 US Navy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system, 2002 vs. 2014
21 世紀的頭十年,美國海軍又利用 NCOM 開發(fā)了一個更高分辨率的快速浮動嵌套海洋模型,為一些關鍵地區(qū)提供預報。近年來,這些嵌套海洋模型被納入到 C O A M P S 系統中,結合近岸波浪模擬模型(SWAN)的波浪動力系統,最終形成一個覆蓋全球各地的耦合高分辨率海洋/波浪/大氣預報系統。
目前,美國業(yè)務化全球海洋系統基于 HYCOM (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海洋模式,模式運行水平分辨率為 1/12°,垂直方向分為 32 層,根據需要也可以設置水平分辨率 1/25°,垂直方向分為 41層。HYCOM 海洋模式是在美國邁阿密(MIAMI)大學 MICOM 模式基礎上開發(fā)的全球海洋環(huán)流模式,模式垂向采用混合坐標(等密度坐標、sigma 坐標、z 坐標),因此稱為混合坐標海洋模式,模式的主要特點有水平采用墨卡托坐標、正交坐標和平面坐標,垂向采用 z 坐標、sigma 坐標和等密度坐標,提供多種湍閉合方案,以解決上混合層的密度混合問題,模式考慮了多種海氣要素及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內容更加豐富,與實際大洋更加接近,因此在全球大洋的模擬研究中應用廣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開發(fā)的海冰模式(CICE)為北極冰蓋現報/預報系統(ACNFS)提供海冰邊緣和厚度預報。ACNFS 是一個雙向耦合 HYCOM/CICE 系統,嵌套在全球 HYCOM 模式中。
與此同時,美國全球大氣預報也由 NOGAPS 系統演變?yōu)楹\娙颦h(huán)境模式(NAVGEM),NAVGEM改進了數值計算方法,提高了計算效率,從而提高了網格分辨率和重要物理過程的參數化水平。眼下美國海軍的工作重點是雙向耦合全球 W W 3 系統和HYCOM/CICE 系統,以及 NAVGEM 模式,從而實現美國海軍的地球系統預報能力,而這只是美國國家地球系統預報能力的一部分。
新的嵌套耦合海洋/大氣中尺度預報系統(COAMPS)提高了分辨率和精度,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靈活地選擇不同組件,包括大氣、海洋、波浪或海冰等。動力學預報組件是業(yè)務化預報系統的核心。整個預報系統的必要組成部分包括數據,數據同化和預報不確定性。在過去的 10 年里,COAMPS 系統中的大氣海洋同化方法由三維變分數據同化方案(3DVAR)進化到四維變分數據同化方案(4DVAR),系統中的 SWAN 模塊以及其他組件也正在轉換為四維變分同化。這樣以來,模式可以利用傳感器傳來的連續(xù)不斷的數據流提高自身的初始化水平。
美國將新的衛(wèi)星頻道和傳感器包加入到同化系統中,NOP 計劃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美國國家衛(wèi)星傳感器獲取的大氣和海洋信息。對于高度關心的地區(qū),美國海軍放置了現場傳感器,海軍研究辦公室還開發(fā)了無人水下航行器(UUVs)。美國海軍海洋學家發(fā)起了瀕海戰(zhàn)斗空間感知融合和集成計劃(LBSFI),還計劃向業(yè)務化預報中心-美國海軍海洋學辦公室運送 150 架海洋滑翔機,用于海軍高度關心的地區(qū)。
無人駕駛飛行器(UAVs)和傳感器能夠更好的獲取海洋大氣邊界層的特征,提供更多的現場溫度和濕度數據,未來十年,美國海軍利用非傳統來源數據的能力將有所提高,如將艦載雷達、無人潛航器和無人機數據傳輸到產品中心,以及整合這些數據進行車載短期分析,并迅速更新短期預報。傳感器的自動化控制是整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了解預報的可信度是美國海軍預報員的重要工作??紤]初始條件和強迫的誤差概率分布,通過整合定量信息,提供環(huán)境影響作戰(zhàn)的概率預報。美國海軍,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yration)和美國空軍之間的合作,以及 NOAA 和加拿大環(huán)境部的合作,創(chuàng)建了一個美國國家大氣整合系統。這個整合系統與美國國家統一業(yè)務化預報能力計劃(NUOPC)相一致。NUOPC 計劃將美國海軍,NOAA和加拿大環(huán)境部的整合預報產品相結合,完成了一個包含 60 個組件的業(yè)務化多模式全球大氣整合預報產品。
圖1綜示了美國海軍環(huán)境預報系統過去,現在和未來計劃的結構。由圖可看到,2002 年時,系統結構和流程比較簡單,由分辨率較低的全球模式和分辨率較高的區(qū)域模式、近海模式進行嵌套,逐級提供輸出值,平行模塊之間相對獨立,這樣對計算要求較低,但誤差較大,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差距。到 2014 年,從結構圖看到,平行模塊之間的耦合應用廣泛,利用觀測值進行數據同化和模式耦合等能夠使得系統的模擬和預報結果精確度大大提高,這也對計算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 2020 的計劃結構來看,美國海軍計劃發(fā)展高度耦合的模式系統,并且加入了高空和陸地模塊,建立共享數據流,改進數據同化方法,使得輸出結果與實際情況更加接近,這也意味著需要更強大的計算能力作為硬件支撐。
未來美國海軍的海洋預報將重點發(fā)展耦合模型和量化預報不確定性。美國海軍氣象和海洋學司令部計劃在未來十年增加雙向/多向耦合區(qū)域模型的數量,并將耦合技術應用到海浪,海冰、大氣、海氣相互作用等多個模塊。早在 1986 年,美國海軍海洋學家制定了一個長期目標,發(fā)展能夠描述中尺度特征的全球海洋預報系統,因此這個目標的重點放在了 N-ESPC 的開發(fā)及其業(yè)務化。未來 10 年,N-ESPC 計劃推出一個多模式整合預報系統,該系統將氣候模式加入到預報中,擴大了現有的 NUOPC 的多模式功能,最終形成長期預報能力。N-ESPC 還包括建立一個美國全國范圍的預報建模系統,由 NOAA,美國國防部,國家航空和宇航局,國家科學基金會和能源部共同合作,初步計劃在 2018 年之前完成。此外,美國還將加強對人才的培養(yǎng),氣象預報員助理的培訓中將加入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圖1 美國海軍環(huán)境預報系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結構(Burnett, W. 等,2014)Fig. 1 The structure of US Navy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system in 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Burnett,W. et al,2014)
美國海軍業(yè)務化海洋預報系統起源于反潛作戰(zhàn)需要精確的海洋熱力學預報,進而發(fā)展了海洋預報數值模式和資源同化技術。美國海軍在軍事海洋學的發(fā)展上秉承技術和人才同步發(fā)展,其設有一系列職能部門對軍事海洋預報的發(fā)展進行管理和規(guī)劃。軍事海洋學發(fā)展的根本目的是使作戰(zhàn)人員具有海洋戰(zhàn)場環(huán)境意識,并能充分利用復雜的海洋信息。美國海軍目前擁有較為成熟的大洋和近岸預報預報模式,能夠對海流、海浪、海冰和海洋的溫鹽結構進行較為準確的預報。同時美國海軍進一步發(fā)展無人航行器(UUV)和無人飛行器(UAV)技術,為數值模式的資料同化提供幫助。美國海軍海洋預報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是將不同的數值模式進行耦合,從而提供更加準確的預報系統。
美國海軍海洋預報系統的發(fā)展過程可以對我國海軍海洋水文預報起到重要借鑒作用。我國海洋領土面積廣闊,除了渤海屬我國內海以外,黃海、東海和南海與鄰國海域均存在權益爭端,海洋環(huán)境復雜多變,其中南海又是臺風,中尺度渦,內波等天氣海洋現象頻發(fā)的海域,這對我國海軍的反潛作戰(zhàn)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海洋戰(zhàn)場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要想對這個復雜戰(zhàn)場做充分了解,必須大力發(fā)展軍事海洋學和海洋環(huán)境預報能力。我國的海洋環(huán)境預報系統不斷升級進步,已經達到了良好的預報效果,但作為軍事使用還具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未來還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升級:1)構建和完善海洋觀測網絡,加強海洋衛(wèi)星觀測和現場觀測,將這些資料同化到數值模式中去,提供更為準確的海洋戰(zhàn)場環(huán)境預報。2)發(fā)展能夠識別中尺度現象(eddy-resolving)的耦合多模塊海洋數值模式,減小模式誤差,提高模擬精確度。3)發(fā)展數據同化技術。4)提高數據運算能力。5)培養(yǎng)高素質的軍事海洋學人才。最終目標是形成一套完整的精確的海洋環(huán)境預報系統作為軍事使用,未來能夠使得作戰(zhàn)官兵在海洋戰(zhàn)場中可以及時的根據預報結果了解周圍作戰(zhàn)環(huán)境的狀況和變化特征,據此作出判斷為作戰(zhàn)提供科學支持。
[1]BURNETT W, HARPER S, PRELLER R, et al. Overview of operational ocean forecasting in the U.S. Navy: past, present,and future[J]. Oceanography, 2014, 27(3): 24-31.
[2]CHASSIGNET E P, HURLBURT H E, SMEDSTAD O M, et al. The HYCOM (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 data assimilative system[J].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2007, 65(1/4):60-83.
[3]HODUR R M. The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s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esoscale prediction system (COAMPS)[J]. Monthly Weather Review, 1997, 125(7): 1414-1430.
[4]PELOQUIN R A. The navy ocean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program-from research to operations: an overview[J]. Oceanography, 1992, 5(1): 4-8.
[5]ROSMOND T E, TEIXEIRA J, PENG M, et al. Navy operational global atmospheric prediction system (NOGAPS): forcing for ocean models[J]. Oceanography, 2002, 15(1): 99-108.
[6]鄭沛楠, 宋軍, 張芳苒, 等. 常用海洋數值模式簡介[J]. 海洋預報, 2008, 25(1): 108-120.
[7]吳振華, 徐玉湄, 駱永軍, 等. 美國軍事應用海洋預報發(fā)展研究[J]. 海洋技術, 2008, 27(1): 111-114.
[8]姜國建. 對比研究中國和美國的海洋災害預報機制和管理體制[J]. 海洋開發(fā)與管理, 2006, 23(6): 30-34.
Overview of US navy operational ocean prediction system
XU Yang, QI Jiu-cheng, LI Qing, LIU Hai-feng
(No. 63850 Unit of PLA, Baicheng 137000, China)
US Navy operational ocean prediction system is originally motivated from Soviet era, since then, US Navy conducted a series of programs to build ocean observation network, develop numerical ocean model and naval oceanography,aims to build a complete and accurate global ocean prediction system. US Navy oceanography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This paper will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US Navy ocean prediction system, show its achievements and current situation. 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military oceanography and national ocean prediction system.
US Navy oceanography;data assimilation;coupled models;US Navy ocean prediction system
P732
A
1672-7619(2016)05-0142-05
10.3404/j.issn.1672-7619.2016.05.030
2015-09-08;
2016-02-02
徐洋(1989-),女,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物理海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