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保亞 張剛
從橫斷山走廊到若爾蓋草原:連接絲茶古道的重要通道
——詞與物的證據(jù)
陳保亞 張剛
題記:為了進一步研究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的關(guān)系,弄清原始漢藏語演變的線路,北京大學、《科學中國人》雜志社、香港理工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四川師范大學、《華西都市報》、《綿陽晚報》組成的藏羌茶馬古道考察隊對黃河第一次大轉(zhuǎn)彎處的若爾蓋濕地大草原以及橫斷山脈的岷江峽谷通道、大渡河峽谷通道、雅礱江峽谷通道展開了語言文化考察。若爾蓋濕地大草原和橫斷山脈之間縱貫南北的幾條峽谷通道既是茶馬古道的一部分,也是把茶馬古道滇藏線、川藏線和北方絲綢之路連接起來的重要通道。
阿尼瑪卿山黃河大轉(zhuǎn)彎:河曲馬的故鄉(xiāng)(何方 攝)
岷江峽谷主干道順岷江峽谷行走,從灌縣經(jīng)汶川、茂縣、松潘,再經(jīng)若爾蓋可北上甘肅、青海??疾礻爮木d陽出發(fā),翻越龍門山后進入岷江峽谷通道,再溯岷江峽谷通道北上到若爾蓋濕地大草原??疾礻牽疾炝酸航瓖{谷一帶的桃坪羌寨、松潘古城和沿途古跡、語言和文化。一般把這一帶的藏語列為無聲調(diào)的安多藏語,考察隊的記錄和錄音顯示有些地點存在聲調(diào)。沿線漢語四川方言暢通無阻,有的地方民族語言流失嚴重,如桃坪羌寨,1949年以后出生的絕大部分已經(jīng)不會羌語。
早在新石器時代,岷江峽谷通道就是巴蜀連接甘青的主要通道。有代表性的茂縣新石器營盤遺址為岷江上游大型聚落遺址,出土豐富,石棺葬,彩陶的出土,顯示了黃河上游以臨洮為中心的馬家窯文化和蜀文化比較密切聯(lián)系和互動。岷江上游地區(qū)的彩陶文化和甘肅文化相似,甘肅彩陶文化又和中亞相似,說明自公元前2000年開始,岷江峽谷通道就通過、甘肅和中亞就存在聯(lián)系。
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后在松潘一帶設立湔氐縣。南北朝時期,由于南北朝的對立,河西走廊在北朝控制之下,南朝無法利用北方絲綢之路出西域,只能通過蜀地經(jīng)吐谷渾所控制的松潘、阿壩縣進入吐谷渾道出西域,岷江峽谷通道成為出西域的重要通道。沿途已經(jīng)出土了很多南北時期的佛教造像。吐谷渾道也稱為河南道,因為吐谷渾曾被稱作河南國。
由于岷江峽谷通道的重要性,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在今松潘置松州,松州從此成為蜀地通往若爾蓋濕地大草原和西北的重鎮(zhèn)??疾礻牽疾炝怂膳说墓懦菈Γz跡保留較多。古城內(nèi)至今保留著民間集市貿(mào)易的傳統(tǒng)。
南宋時,岷江峽谷通道再次進入高潮,因為出長安的河西走廊在金、西夏的控制下,出西域的線路要經(jīng)過岷江道西去。這一帶恃茶民族的形成為古道的暢通和繁榮提供了重要條件。南宋高宗時,岷江峽谷通道上已經(jīng)設置三處茶場?!端螘嫺濉ざ即筇崤e茶馬司》:
“(高宗紹興)五年十月四日,樞密院言:“已降指揮,于永康軍(今都江堰市)、威(今汶川)、茂州(今茂縣)置場,以茶博馬,并文州等處買馬。其當職官如博買到馬數(shù)多,乞與推賞?!?/p>
考察隊溯岷江峽谷通道進入了若爾蓋濕地大草原,帶著高原反應對生態(tài)和語言文化做了考察。
發(fā)源于巴顏喀拉山的黃河由東南向西北穿過阿尼瑪卿山和巴顏喀拉山之間的谷地,在阿尼瑪卿山東端轉(zhuǎn)彎后開始沿阿尼瑪卿山北麓往西北方向行進,由此形成著名的黃河第一大轉(zhuǎn)彎。以黃河大轉(zhuǎn)彎為核心形成若爾蓋濕地大草原。通常稱之為若爾蓋大草原或松潘大草原,由四川的若爾蓋、阿壩、紅原、壤塘、松潘,甘肅省的瑪曲、碌曲,青海省的久治等地草原組成。
若爾蓋濕地大草原處在茶馬古道與絲綢之路連接的關(guān)鍵位置。早在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興起以前,若爾蓋濕地大草原的地位已經(jīng)很特殊。古代這里盛產(chǎn)河曲馬,是中國古代戰(zhàn)馬的重要來源地,為歷代朝廷和征戰(zhàn)的將軍所重視??疾礻犠⒁獾饺魻柹w濕地大草原上云霧繚繞,牛羊漫山遍野,水源豐富,陽光燦爛,是古道盛產(chǎn)河曲馬的重要證據(jù)。若爾蓋濕地大草原順黃河北上,有甘肅、青海構(gòu)成的大量新石器時代遺址,順長江上游的岷江、大渡河南下,有很多處類似馬家窯文化的遺存分布。
唐宋茶馬古道的興起使若爾蓋大草原的地位更加突出。以若爾蓋濕地大草原為核心的川、甘、青藏族、羌族等從唐代開始形成恃茶習俗,大量河曲馬用來換取茶葉。河曲馬和蜀茶互市,溝通了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的關(guān)系。從宋代開始,若爾蓋濕地大草原周圍形成了諸多茶馬互市點,南宋時北方線路受阻,南方茶馬互市點增加,但河曲濕地大草原周邊仍然是良馬來源的重地?!端问贰肪硪话侔耸摹妒池浿尽?
“宋初經(jīng)理蜀茶,置互市于原(今寧夏固原)、渭(今甘肅平?jīng)觯?、德順(今甘肅靜寧)三郡,以市蕃夷之馬。熙寧間,又置場于熙河(今甘肅臨洮)。南渡以來,文、黎(西康漢源)、珍(貴州遵義)、敘(四川宜賓)、南平(四川阿壩)、長寧(四川長寧)、階、和(甘肅南境)凡八場,其間盧甘蕃馬歲一至焉,洮州蕃馬或一月或兩月一至焉,疊州蕃馬或半年或三月一至焉,皆良馬也?!?/p>
若爾蓋濕地大草原因此把橫斷山走廊茶馬古道和北方絲綢之路連接起來,并逐漸使北方絲綢之路轉(zhuǎn)型為茶馬古道。
若爾蓋濕地大草原往北有多條線路和青海、甘肅相連接,重要的有三條。從阿壩縣北上可去茶馬互市地西寧,從若爾蓋北上可去甘肅茶馬互市地合作,從松潘北上可去甘肅茶馬互市地宕昌。另有多條支線北上,形成網(wǎng)狀通道。
若爾蓋大草原:昔日河曲馬,今日牦牛場(陳保亞 攝)
大渡河峽谷通道順大渡河行走,主干道從瀘定北上經(jīng)丹巴、金川、馬爾康、阿壩縣進入青海??疾礻犜谕瓿扇魻柹w濕地草原的考察后,逆黃河支流白河南行,翻越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查針梁子山嶺,再順大渡河峽谷通道南行,沿途考察了馬爾康卓克基土司藏寨、丹巴嘉戎藏寨、康定木格措生態(tài)、康定情歌的保存、茶馬古道古鎮(zhèn)摩西鎮(zhèn)以及沿線的語言文化情況。大渡河峽谷通道的藏語內(nèi)部差別比較大,音系和語法特征復雜,相互不能通話,不同族群在一起時說漢語四川方言。大渡河峽谷通道藏語族群之間通用四川方言,方言特點相當一致,這是通道發(fā)達的語言證據(jù)。
大渡河峽谷沿線有很好的水源、植被,聚落分布密集,有的村寨年代久遠,為馬幫的遠征提供了很好的古道條件。
早在新時期時代,大渡河峽谷就有族群出沒。馬家窯文化的代表特征彩陶和石棺墓在大渡河流域也有多處發(fā)現(xiàn)。恃茶習俗的興起和通道向茶馬古道的轉(zhuǎn)型,極大的提升了通道的活力。
大渡河中游的漢源谷地,是四川新石器時代遺存密集分布地帶之一,漢源谷地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即為重要通道。后來漢源谷地成為茶馬古道川藏南線的重要通道,都得益于早期通道的生態(tài)條件和人文條件。
康定木格措湖:橫斷山走廊生態(tài)見證(何方 攝)
雅礱江峽谷通道可分為兩大支系,西支為雅礱江主干,古稱若水,是藏北高原進入四川、云南的重要通道之一。雅礱江主干從南到北連接著甘孜、爐霍、雅江、冕寧、德昌,在米易縣得石鎮(zhèn)與東支安寧河匯合后在攀枝花匯入金沙江。安寧河古稱孫水,是涼山彝族的母親河,古代零關(guān)道沿安寧河南下可達昆明、大理,沿途有很豐富的考古遺存。零關(guān)道是四川經(jīng)云南進入東南亞和印度的兩條主要通道之一,另一條為五尺道。茶馬古道興起要以后,零關(guān)道成為茶馬古道川藏線和滇藏線的重要連接線??疾礻犙亓汴P(guān)道主路南下,在米易考察了彝族語言、傈僳族語言、當?shù)囟嗦暡恳魳泛臀幕?/p>
過去人們主要關(guān)心零關(guān)道在連接蜀地和云南、東南亞的作用。從我們考察的情況,零關(guān)道可北接大渡河峽谷通道,并進一步北上連接黃河第一大轉(zhuǎn)彎的若爾蓋濕地大草原,由此在橫斷山走廊中形成一條連接攀枝花、米易、西昌、馬爾康、紅原、若爾蓋的遠征通道。據(jù)我們初步收集到的考古材料,這條通道上有很多共同的文化因子,石棺葬就很有代表性。四川方言在這條通道上也表現(xiàn)出相當一致的特點。
米易考察結(jié)束后,考察隊北上返回,在漢源到滎經(jīng)一帶穿越大相嶺。大相嶺屬邛崍山,是古代茶馬古道川藏南線必須翻越的大山。今高速公路從隧道穿越大相嶺,考察隊未能領略大相嶺的險峻。筆者曾和漢源友人李明山、楊偉、石峰等徒步翻越大相嶺,一路上還能見到人幫拐杖留下的數(shù)厘米深的拐杖印。翻越大相嶺后考察隊便進入了蜀地重要的茶產(chǎn)區(qū)雅安。雅安茶葉在茶馬古道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一度被朝廷作為茶馬互市的專用茶?!端问贰肪硪话侔耸拧侗尽罚ā段臏Y閣四庫全書》):
“仍詔專以雅州(今雅安)名山茶為易馬用。自是蕃馬至者稍眾?!?/p>
茶的生長要求有特別的維度、濕度、溫度、海拔等條件,考察隊在雅安濃密的云霧山中行駛時,看到了雅茶生長的有利條件。
橫斷山峽谷地帶有大量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出土,岷江、大渡河、雅礱江一帶的古碉,古文獻多有記載,說明這些峽谷是重要通道。費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即是對古道通道的概括。考察隊溯岷江峽谷通道進入若爾蓋濕地大草原,再南下進入大渡河峽谷通道,在大渡河峽谷大轉(zhuǎn)彎的石棉繼續(xù)南下,順安寧河走零關(guān)道到達米易和雅礱江古道匯合,再向北翻越邛崍山的大相嶺后返回成都和綿陽,行程3000多公里,初步記錄了古道線路的走向和環(huán)境。若爾蓋濕地大草原和橫斷山走廊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和語言文化生態(tài),沿途考古遺存豐富,聚落歷史悠久,分布范圍在馬幫每日行程范圍之內(nèi)。沿途藏語、羌語等語言內(nèi)部差異大,作為地域通語的漢語四川方言暢通無阻。若爾蓋濕地大草原和橫斷山走廊是連接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其古道遺跡和語言文化亟待重點保護,以便重建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的全貌,重構(gòu)原始漢藏語的演變過程。
陳保亞:茶馬古道命名者之一,長期研究茶馬古道上的語言文化?,F(xiàn)為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張剛:《科學中國人》雜志社總編。
考察項目資助:
丹巴甲居藏寨:橫斷山深處茶馬古道要沖(何方 攝)
2011:茶馬古道上的語言文化調(diào)查研究(POSCOTJPark Foudantion,韓國)
2011:中國有聲語言及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數(shù)字化方法研究和基礎理論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批準號10&ZD125
2013:基于嚴格語音對應的漢語與民族語言關(guān)系字專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批準號13AZD051)
2014:基于中國語言及方言的語言接觸類型和演化建模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批準號14ZBD102)
致謝:
在此次考察過程中,得到沿線領導和朋友的大力幫助。他們介紹當?shù)夭桉R古道的有關(guān)情況,提供有關(guān)資料,協(xié)助采訪當?shù)厥煜げ桉R古道的老人,為我們的考察工作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在此,謹向幫助我們工作的單位和領導致以誠摯的感謝。他們是(按考察行程順序):
羅江縣委縣政府;
民革江油市委員會;
什邡新龍居集團;
紅原縣旅游局、縣商會;
若爾蓋縣政府;
阿壩州公安局;
阿壩縣政法委;
金川縣政法委;
丹巴縣委宣傳部;
甘孜州政協(xié);
康定市委宣傳部;
瀘定縣政協(xié)、縣委宣傳部;
海螺溝管理局;
米易縣委縣政府;
華西都市報;
綿陽晚報;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
西南科技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