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
內(nèi)容摘要:威廉·布萊克,作為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先驅,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領航者。約翰·濟慈,作為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最后一位詩人,是該時期最年輕的詩人,都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篇。兩人同時創(chuàng)作了名為《秋頌》的詩歌,雖然名字相同,都是借秋抒發(fā)感情,但通過秋景之美各抒己見,運用不同的寫作手法,賦予了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本文將從這兩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寫作手法以及思想感情出發(fā),對這兩首詩的寫作背景和手法以及思想感情上的相同點和不同之處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論述,以便能夠更好的理解這兩首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能夠對英國浪漫主義時期有一個更加完整的理解。
關鍵詞:布萊克 濟慈 寫作手法 思想感情
1.引言
英國浪漫主義時期涌現(xiàn)出了許多才華出眾的詩人,他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名篇,其中不乏有描寫當時優(yōu)美風光和批判當時社會現(xiàn)實以及對未來社會的向往的詩歌。這些詩歌都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感情,給讀者以啟迪和訓誡,其中一些優(yōu)美的詩歌至今廣為流傳。作為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先驅,布萊克曾創(chuàng)作了名為《秋頌》的詩歌,而作為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最后一位詩人,濟慈也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秋頌》,兩詩雖然題目相同,但由于兩人所處時代的不同,兩首詩分別有著不同的創(chuàng)作背景,同時寫作手法相同之中也有所不同。本文將會對兩位詩人的《秋頌》進行分析與比較,以便能夠更好的了解這兩首詩歌。
2.創(chuàng)作背景的比較
2.1布萊克《秋頌》的創(chuàng)作背景
作為英國浪漫主義的先驅,布萊克的《秋頌》是對秋天美麗景象的描繪,描寫了大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他在創(chuàng)作《秋頌》時,英國正處于工業(yè)革命和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面對社會的動蕩不安以及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之前的和諧環(huán)境已經(jīng)不復存在。布萊克一改以往的詩歌形式轉而描述自然,通過自己的想象,把大自然生態(tài)和諧的畫面描繪的淋漓盡致。《秋頌》中對秋的描繪是布萊克所描繪的四個季節(jié)之一,留給讀者一幅碩果累累,百花齊放的清新、和諧的美景。
2.2 濟慈《秋頌》的創(chuàng)作背景
作為英國浪漫主義時期最后一位詩人,濟慈深受其他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而與其它浪漫主義詩人不同之處在于濟慈對美的向往。其《秋頌》的靈感來源于他偶然的一次出門散步,秋高氣爽,景色怡人,豐收在即,面對此情此景,濟慈創(chuàng)作了這首朗朗上口的名詩。表達了自己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以及對大自然的美的追求與向往。
3.寫作手法的運用
3.1用詞的比較
布萊克的《秋頌》共三節(jié),每節(jié)包含六行。全詩都在描繪秋天碩果累累,花草芳香的美麗景色。整首詩用詞簡單,詩行短小,簡單易懂,使讀者朗朗上口。濟慈的《秋頌》也分為三節(jié),每節(jié)十一行,運用五音步抑揚格,整齊統(tǒng)一。全詩雖然詩行短小,但是整首詩總共三十三行,比起布萊克的《秋頌》,顯然較長,通過描述秋色到秋人再到秋聲,層層深入。
布萊克的《秋頌》中運用了許多頭韻,例如:fruit- flowers, sit singing以及fled from等。相比濟慈的《秋頌》,濟慈在詞的運用方面似乎更加豐富。濟慈運用了大量的頭韻,例如:season-sun,mist -mellow-maturing等。與此同時,還運用了大量的尾韻與擬聲詞,例如:still-until-will,shells-cells等,以及大量的擬聲詞,例如bleat(咩咩地叫)、whistles(嘯嘯聲)、twitter(吱吱叫)等。
濟慈的《秋頌》中的名詞大部分都是復合名詞,由各種定語、動名詞以及過去分詞修飾,這有助于濟慈賦予他所描繪的秋天的美景及事物更加準確的意義和深厚的情感。例如一些復合名詞:stubble-plains(滿是小麥的田野)、hedge-crickets(籬邊的蟋蟀);形容詞加名詞的用法,例如:half-reaped furrow(收割了一半的犁溝)、full-grown lambs(肥壯的羊群);動名詞加名詞的用法,例如:soft-dying day(漸漸逝去的一天)、maturing sun(催熟萬物的太陽);過去分詞加名詞,例如:barred clouds(一團團的晚霞)、twined flowers(纏繞的花兒)等。布萊克的《秋頌》中,也運用了一些復合名詞,例如形容詞加名詞的一些用法,modest eve(暗淡的夜晚)、narrow bud(含苞待放的花朵);過去分詞加名詞的用法,例如:featherd clouds(柔軟的云朵);動名詞加名詞的用法,例如:clustering summer(繁盛的夏季)等。雖然布萊克也有所運用,但是相比濟慈詩中詞的運用,濟慈的《秋頌》里的詞語的運用顯然較為豐富,同時也體現(xiàn)了濟慈對詞的靈活運用的才能。
除此之外,布萊克和濟慈都運用許多動詞使自己描繪的秋天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動,讓人印象深刻,例如在布萊克的詩中l(wèi)aden,stained,opens,rove等,濟慈詩中的conspire,load,bless,bend等。詩人賦予每個單詞以鮮活的生命力和豐富的感情,仿佛把讀者帶到了一個充滿著大自然美麗夢幻的世界。
3.2修辭的比較
兩位詩人的《秋頌》都運用了大量的擬人和想象的修辭手法。例如在濟慈《秋頌》的第一節(jié)中him一詞,把秋天擬人化,認為秋和太陽兩位摯友將秋天成熟的美景帶給大家,又如詩中把蜜蜂擬人化,認為蜜蜂會思考等。而布萊克的整首詩都把秋天比作一個人,讓秋天到他的屋檐下坐坐,合著他清脆的笛聲歡快的唱吟,愛奔跑在她欣喜地血管中,花朵旋繞于她清晨的眉宇等。詩人們都運用豐富而獨特的想象把秋天以人做比,把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與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種絢爛的色彩和美妙的歌聲,水果的香甜以及花的芬芳聯(lián)系起來,使讀者能夠輕輕松松的融入到美麗和諧的大自然的世界,與大自然完美和諧的結合在一起。
與布萊克不同,濟慈在詩中除了運用大量的擬人和想象的修辭手法之外,還運用了明喻和暗喻的修辭手法,例如從此句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中可以看出,詩人運用暗喻的修辭手法把秋天形容成“催熟萬物的陽光的摯友”,而在And sometimes like a gleaner thou dost keep一句中,詩人運用明喻的修辭手法把它比喻成一個拾穗人。濟慈的《秋頌》一詩中還運用了重復的修辭手法,這也使得其詩獨具特色,在詩的第三節(jié)第一句中,Where are the songs of Spring? Ay, where are they?,在本句中,詩人運用重復的修辭手法對春日的贊歌去了哪里進行了重復提問,這種重復手段更能抒發(fā)詩人的感情,使詩人所描繪的事物具體化,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思想感情的比較
濟慈的《秋頌》和布萊克的《秋頌》都描繪了秋天碩果累累,鳥語花香的美麗景色,都運用了大量的修辭和詞語,使詩更加完整流暢、生動形象。雖然都是在描繪秋天的景色,但也有不同之處。布萊克在創(chuàng)作此詩時處于產(chǎn)業(yè)革命和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交接時期,革命破壞了環(huán)境,也打破了大自然與人類和諧相處的狀態(tài),布萊克創(chuàng)作此詩似乎在表達美景易逝與好景不在的惋惜。濟慈所描繪的秋景之美即生活中的美,他追求“美即是真,真即是美”,體現(xiàn)了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完美的秋,人們應該從大自然萬物中得到啟迪,與大自然完美融合,同時也抒發(fā)了自己熱愛生活,珍惜生活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眾所周知,濟慈一生只有有限的25年,在創(chuàng)作此詩時詩人已經(jīng)病入膏肓,所以濟慈創(chuàng)作此詩的目的也是在表達自己向往一個清新,干凈的環(huán)境以及表達了美景不常留,而自己也將不會再欣賞到這樣的美景的惋惜之情。
5.結論
作為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先驅威廉·布萊克和最后一位詩人濟慈,對英國浪漫主義時期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英國浪漫主義抒寫了一篇華美樂章。兩人同時創(chuàng)作了名為《秋頌》的名篇,兩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用詞與修辭雖有相似之處,但不同之處也是存在的。本文通過對這兩首詩的用詞,修辭以及思想感情的簡單分析,分別論述了它們的相似性和不同之處,通過本次學習,對兩首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領悟,對兩位詩人也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參考文獻
1.沈敬萍 約翰濟慈《秋頌》中的物質(zhì)美 [J]. 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5(01)
2.廖丹敏 迷人的秋景,感官的盛宴--淺析濟慈的《秋頌》 [J]. 龍巖師專學報,2003(02)
3.胡萍 陳珊 濟慈《秋頌》的美學賞析 [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4.尚必武 美來源于現(xiàn)實---評濟慈《秋頌》[J]. 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2004(02)
5.郭峰 論濟慈詩歌的生態(tài)思想 [J].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 2010(05)
6.黃利華 從文學文體角度看濟慈的《秋頌》[J]. 廣東培正學院學報 2012(01)
7.章燕 永生的啟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名篇賞析 [M].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9
8.尚必武 簡單與復雜的完美結合--淺談威廉布萊克的詩歌 [J]. 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2002(01)
9.李桂媛 論威廉布萊克詩歌特點 [J]. 作家雜志, 2009(05)
10.趙衛(wèi) 威廉布萊克詩歌文體試析 [J]. 濟南大學學報,1999(06)
11.李筱 淺析威廉布萊克詩中的對比運用手法 [J]. 作家雜志,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