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棲
1797年7月15日,一個名叫St Claire Pollock的五歲美國孩子不慎墜崖身亡,其父母擇地為他修建了一座小小的墳墓。此后,家道敗落,土地轉(zhuǎn)讓,但孩子的父親對土地的新主人提出一個特殊的要求:孩子的墓地作為土地的一部分保留,永不可毀滅。這一條款被寫入契約。一百多年來,這塊土地幾易其主,但孩子的墓地卻依憑契約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
到了1897年,這塊風水寶地被選中作為格蘭特總統(tǒng)的陵園,政府成了這塊土地的主人。然而,孩子的墓地卻沒有遷移,更沒有絲毫損壞。又過了100年,到了1997年7月,正逢格蘭特總統(tǒng)陵園建成100周年,也是孩子去世200周年,政府在修整總統(tǒng)陵園的同時,也重新修繕了孩子的墓地。時任紐約市市長朱利安尼還為孩子的墓寫了碑文:“人生下來就充滿了煩惱。他的來到像一朵鮮花,很快地凋謝了;他的匆匆離去則像一道閃亮的影子,仍在繼續(xù)發(fā)光。”
一位總統(tǒng)的陵墓和一個孩子的墓地毗鄰而建,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多少年來,引來多少人駐足觀瞻,也令多少人凝神深思。
“私人領(lǐng)地”是神圣的,哪怕是死者的墓地。18世紀中葉,英國首相威廉·皮特在一次演講中說:“即使是窮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對抗國王的權(quán)威。風可以吹進他的寒舍,雨可以打進他的寒舍,但不經(jīng)主人同意,國王卻不能踏進寒舍。”后來,這番話在傳播中演變成一句西方婦孺皆知的名言:“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备F人的寒舍緣何能成為抗擊王權(quán)的“堡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被法律認定為“私人領(lǐng)域”,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
孩子的墓地自然是死者的“私人領(lǐng)地”。他父親在轉(zhuǎn)讓土地時與新主人有買賣契約,規(guī)定“永不可毀滅”孩子墓地。契約即是法律的憑證,誰敢無視?誰能胡來?這已成為西方文明國家的普遍價值觀。
在美國一個孩子墓地的背后,人們看到的是草根的尊嚴、私權(quán)的神圣和法律至高無上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