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文俊
保持讀書的定力
☉畢文俊
讀書對我來說,似乎是一種習慣成自然的事情,已經(jīng)融入生活。記得小學二年級時,我很羨慕同學有一本《唐詩三百首》,渴望自己也有一本。但這個愿望一直到上初中才得以實現(xiàn)。也許就是那段漫長而刻骨銘心的期待,令我犯上“書癡癥”,一病不起,一往情深。
在壓力大、節(jié)奏快的現(xiàn)代社會,站在時代發(fā)展的風口上,要想擺放一張安靜的書桌、保持一種求知若渴的定力,似乎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對于愛書之人來說,應該怎么辦?借助一句順口溜,“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未嘗不是增強讀書定力的良方。
“死讀書”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耐力。古人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其實是一種把讀書當作進身之階和“敲門磚”的態(tài)度。一旦把門敲開,書本就棄之不顧了。而真正的讀書人,是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境界向往。所謂的“死讀書”,就是要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是一種“板凳要坐十年冷”“讀書不為稻粱謀”的態(tài)度。我在工作之外,總會極力回避一些應酬,盡量多留一些時間潛心誦讀。無論是在基層一線還是在機關部門,無論是出差路上還是過節(jié)回老家,總有那么幾本書伴隨著我。就算再忙,總有工作閑暇之時、客走人靜之夜,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盡洗塵心、神游物外,何其快哉!
“讀死書”考驗的是眼力。在浩如煙海的出版物中,最吸引我的往往并不是新近流行的“快餐讀物”,而是那些塵封已久、乏人問津的“古董貨”,或是那些理論艱深、讀起來“燒腦子”的“大部頭”。這種大家都不愛看、不屑看的,大概就是所謂的“死書”吧?這些書或是年頭久了“不合時宜”,或是學術味濃“不切實際”,往往被敬而遠之。但我卻發(fā)現(xiàn)“死書”如獲至寶、閱讀“死書”如饑似渴。這些年我常買一些古籍,或一些學術著作,幾年下來,我感到正是由于在讀書上堅持“不走尋常路”、思想認識上力求“見人之未見”,下筆才能“發(fā)人之未發(fā)”,寫出幾篇讓自己感覺尚可、亦能為周圍朋友認可的文章??梢哉f,讀書滿足了個人所需的精神營養(yǎng),為個人成長補了鈣、充了電。當然,干部讀“死書”、鉆“故紙堆”,主要還是著眼于如何把“死書”讀活,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把閱讀思考的成果運用到修身做人、干事創(chuàng)業(yè)上。
“讀書死”,大概可以算是學習定力的最高境界了。古人有“三余讀書法”“三上讀書法”,又有“四時讀書法”等等??傊殘鲋袩o論何業(yè)、一生中無論老少、一年中無論寒暑、一天中無論何時,都宜讀書。這種“讀書死”的辦法,用現(xiàn)在流行的話說,就是“用生命在讀書”。的確,讀書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對干部而言,有改造自己、改進工作的重大使命,因此隨著時間推移,盡管認識水平在提高,但工作、修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能不堅定“活到老、學到老”的信念,與時俱進地讀書,直到生命的盡頭。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組織部調(diào)研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