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楊
哥本哈根:暴雨管理計劃
2011年7月2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遭遇罕見暴雨襲擊。第二年,哥本哈根市政府頒布了一項跨度為20年暴雨管理計劃。市政府官網每天都會通報消息,征求民眾意見。從2016年開始,每年根據4個標準確定哪個項目上馬:暴雨的風險程度、項目的難易程度、新項目與其他城市發(fā)展項目是否有連帶關系、新項目是否可以幫助改變某一地帶的整體面貌。
值得肯定和借鑒的是,哥本哈根的“暴雨管理計劃”明確要求,除了保留機動車道仍用瀝青路外,根據需要,專門建設了一批具有蓄水功能的街面或建筑物之間的水池;人行道和街角地帶去掉瀝青、混凝土,改為石板和石塊混鋪。
千葉縣:雨水調蓄設施
日本千葉縣的雨水調蓄設施主要由濕地、跑步道、草坪廣場和游戲廣場等雨水可滲入的設施組成。周圍堤岸上設計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植物。濕地周邊水生植物茂盛,坡面上做了綠化,在保持良好凈化作用的同時使景色清新自然,吸引了附近居民和兒童前來休閑、玩耍。
在枯水期,景觀池維持整個調蓄設施中唯一的親水區(qū)域,人們可以到這里來散步、娛樂和休閑;在豐水期,當暴雨來臨時,警報提醒游人疏散,此時的游戲廣場、草坪廣場作為雨水調蓄滲透塘進行蓄水,暴雨過后儲蓄的雨水下滲,在削減洪峰流量的同時補充地下水源。
漢堡:地下蓄水池
在德國漢堡,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調蓄庫,在洪水期有很強的調度水量能力。這種大規(guī)模的城市地下蓄水,既保證汛期排水通暢,又實現了雨水的合理利用。德國推廣的新型雨水處理系統(tǒng)——“洼地—滲渠系統(tǒng)”,是包括各個就地設置的洼地、滲渠等組成的設施。這些設施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連接,形成一個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tǒng)。
通過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儲存和在滲渠中的長期儲存,保證盡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滲,不僅大大減少了雨洪暴雨徑流,同時由于及時補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從而使城市水文生態(tài)系統(tǒng)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瑞士:花園之國的雨水工程
在瑞士的城市建設中,最良好的基礎設施是完善的、遍及全城的城市給排水管道和生活污水處理廠。早在17世紀,瑞士就已經出現了結構簡單、暴露在道路表面的排水管道,迄今在日內瓦老城仍然能看到這些古老的排水道。從1860年開始,下水道已經被看做是公共系統(tǒng)重要的組成部分,瑞士的城市建設者開始按照當時的需要建造地下排水系統(tǒng)。
20世紀末開始,瑞士在全國大力推行“雨水工程”。這是一個花費小、成效高、實用性強的雨水利用計劃。通常來說,城市中的建筑物都建有從房頂連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經過管道直通地下水道,然后排入江河湖泊。瑞士則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動了一點兒“小手術”:在墻上打個小洞,用水管將雨水引入室內的儲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將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處。瑞士以“花園之國”著稱,風沙不多,冒煙的工業(yè)幾乎沒有,因此雨水比較干凈。各家在使用時,靠小水泵將沉淀過濾后的雨水打上來,用以沖洗廁所、擦洗地板、澆花,甚至還可用來洗滌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