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紹義
?
從“災(zāi)”字說起
文|劉紹義
“用好了是綿羊用不好是老虎”,把這句話用在治水上,我看是再恰當不過的了。人離了水不行,但水多了也會遺患無窮。在古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災(zāi)難來源于水,盡管如今我們的“災(zāi)”字下面是火了,但在古人眼里,火災(zāi)不過是一家或者數(shù)家之難,而水災(zāi)就是整個村鎮(zhèn)的災(zāi)難了。
甲骨文的“災(zāi)”字,與火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最早的“災(zāi)”源自卜辭,是水的橫寫,是象形字,有恣意橫流、左沖右撞之意;第二個“災(zāi)”是個象意字,在“川”的三道之間有兩斜橫,意為川被橫斷,造成水災(zāi);第三個“災(zāi)”是形聲字,“川”字中間一豎變成“才”字做聲符,顯然是個后起字。但不管怎樣,“災(zāi)”字都是源于水,沒有源自火的。
說到“災(zāi)”字,不能不說說“川”。甲骨文的“川”與現(xiàn)在的“川”非常相似,就是在中間一豎兩旁各點兩點表示水。篆文的“川”就把四點省略,與今天的“川”一模一樣了?!按ā边@個字看著就非常順溜,給人以暢通無阻之感。以“川”造的字有州、災(zāi)等,只是“州”字一路順風地走了過來,而“災(zāi)”字在途中變了種了?!按鞑幌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甭犃司妥屓隧樞摹?/p>
但“川”一旦被阻,就會泛濫成災(zāi),所以古人在“川”上橫加一杠,造成個“災(zāi)”字。意即水道不能堵塞,只能疏通,不然水位就會抬高,堤壩一旦崩潰,就要導(dǎo)致水災(zāi),人和物都會被淹沒?!把汀痹质恰颁巍保撬拇ㄊ∏嘁陆弦粭l河流之名,后來借用洪水淹沒萬物之意。正像《說文解字》中說的一樣:“湮,沒也。”洪水一來,什么都沒有了?,F(xiàn)在不少人在河流上填土建房,就是短視行為,難以防患于未然,一旦水流成患,就后悔莫及了。
就連“衍”字,也與發(fā)水有關(guān),你看看,水到了十字街頭,不是發(fā)水是什么。古人想利用水,即汲水,要傍水而居;古人怕發(fā)大水,要排水,依然要依水而居,這就是古代城鎮(zhèn)多建筑在江河岸邊的主要原因?!耙亍本褪浅擎?zhèn),上面的“口”表示城,下面的“巴”表示人,是“人”的另一種寫法?!耙亍钡纳厦婕印按ā本褪恰扮摺?,表示城鎮(zhèn)的東西南北都有河流來澆灌,江南水網(wǎng)地區(qū)城鎮(zhèn)有“邕”的地名多,就是這個道理。雖然現(xiàn)在很多城鎮(zhèn)依水而居,但由于有人急功近利思想嚴重,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排水設(shè)施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一旦雨季來臨,不是小區(qū)成澤國,就是大街可捕魚。
本來,四方被水環(huán)繞的都邑才叫“邕”,但由于水災(zāi)的禍患,后來人們將水堵塞城邑也叫做“邕”了。這就有點類似于用土堵塞水道的“壅”字,詞義慢慢擴大了。不僅如此,如今它兩早已私通、互通,“壅”甚至有取而代之之嫌??纯慈缃?,行人堵塞叫擁(擁)擠,脂肪堵塞叫臃腫,化膿堵塞叫癕(癰)瘡……還哪有“邕”的一席之地。是呀,想想看,一旦道路擁擠、堵塞,滿街的車流人流,與洪水泛濫真的沒有什么兩樣,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和影響。
說了半天,我們再回到“災(zāi)”字上來。繁體的“災(zāi)”上面是川,也就是水,下面是火,說明后來火災(zāi)頻發(fā),古人看到了水火一樣無情,所以將火也放進了大災(zāi)大難之中,這就是“災(zāi)”字的來歷。但簡體的“災(zāi)”字只有一個“火”字,上面的“川”早已變成了一頂房子,看樣子只有火燒房子才是“災(zāi)”,這個“災(zāi)”未免有點狹義了,似乎忽視了水患的存在。實際上,字歸字,古往今來的勞動人民都沒有忘記或忽視水患的存在,洪水猛于獸,人們時刻在疏通著“川”,只有“川流不息”,才能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