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李有旺
傳承千年的布朗黃蜂鼓舞
文·圖李有旺
鼓手擊鼓起舞
滇西南邊陲永德縣境內(nèi)的布朗族,史籍稱濮人、濮蠻等,自稱烏、阿烏?!队赖驴h志》稱其“傳統(tǒng)文化保留相對完整,是縣內(nèi)最古老的世居民族”。永德布朗族聰慧靈巧、能歌善舞,“生下來就會唱歌、能走路就會跳舞”是其真實寫照。在布朗族眾多器樂中,黃蜂鼓是極具代表的一種器樂,黃蜂鼓舞是最具典型的一種舞蹈。
經(jīng)采訪得知,布朗族黃蜂鼓忌諱以不能結(jié)果實的樹木作樹材。其如此講究,據(jù)說有子孫后代興旺發(fā)達的寓意。通常情況下,多以地方盛長的紫椿、鐵應(yīng)蒿、鼻涕果木、芒果等大樹作黃蜂鼓的樹材。這些樹材質(zhì)堅硬,結(jié)構(gòu)嚴密,都能結(jié)果,具備制作黃蜂鼓的樹材要求。
送歸村是永德縣純布朗族村,下轄的南木丘村民小組村民蔣正發(fā),是永德布朗族中為數(shù)不多的黃蜂鼓制作人之一。蔣正發(fā)年近古稀,據(jù)說已經(jīng)制作了不下十個黃蜂鼓。送歸村如今各個村民小組中所保留的黃蜂鼓大多都出自他手。據(jù)蔣正發(fā)介紹,目前整個送歸村會制作黃蜂鼓的人不超過十人,而且都是花甲以上的老人;在鳳毛麟角的黃蜂鼓制作人中,很多由于年事已高和身體原因退出了制作黃蜂鼓的江湖,尚在堅守者也是基于民族習慣和民族文化。談到黃蜂鼓制作后繼乏人的問題,蔣正發(fā)顯得無可奈何,不住地搖頭興嘆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對跳黃蜂鼓舞還很熱心,對制作黃蜂鼓就不聞不問了。”
蔣正發(fā)對黃蜂鼓及其舞蹈都很喜愛,而立之年跟隨黃蜂鼓制作者學做黃蜂鼓,兩年后開始獨立制作黃蜂鼓至今。家人為他身體著想,都勸過他放棄,但他仍在堅持黃蜂鼓制作。蔣正發(fā)到山上放牧、打柴、串山、勞作過程中,或閑時專程到山林里置備所需樹木,充分利用勞作之余的時光,憑借一雙靈巧的大手,發(fā)揮砍、削、劈、鑿、刮、磨等手工技藝,用自己的耐心和毅力,最終交付出精心雕琢的黃蜂鼓。
黃蜂鼓制作需要耐心和細心,也需要毅力和苦力。把足可合抱的實木砍削到水桶粗細,按照一定比例制成鼓頭、鼓身、鼓腰、鼓尾,還要把樹心掏空,既耗時費力,又考驗意志。難怪蔣正發(fā)一談到黃蜂鼓制作,就說這是“磨性子的活”,是“慢工出細活”,是“不劃算的苦力”。農(nóng)村人大部分時間都要花在忙不完的農(nóng)活上,制作黃蜂鼓只能利用早晚的時間。黃蜂鼓制作工具很多,有刨子、鑿子、斧頭、砍刀、尖刀、橛子、矬子等近十種。掏空鼓心的活計最折騰人,幾天時間下來,就像螞蟻搬家一般,沒有太明顯的進度。尤其是鼓頭和鼓尾,邊緣只能留有三厘米左右的厚度。腰的內(nèi)空大小得適中,內(nèi)、外壁要打磨滑溜。制作黃蜂鼓,從材料的準備,到開工制作和最終制成,最少也得一年半載的時間。難怪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涉足和實踐,在年輕人看來,制作黃蜂鼓也只能是老年人的專屬。
制成的黃蜂鼓每個價格基本在三千元左右。由于大多數(shù)布朗族村民小組歷史上都有傳留下來的黃蜂鼓,因此黃蜂鼓的銷量不大,往往處于有價無市的狀況。私人一般不會購買黃蜂鼓,偶爾需要購買,多是村民小組組織和發(fā)動村民自愿捐款或戶均平攤購買。加之制作黃蜂鼓的材料堅實,只要注意保護,一個黃蜂鼓一般可供兩三代人使用。
黃蜂鼓全長一至一點三米,上下粗圓,中間細小,上部比例約占全長的三分之一,中、下部約占全長的三分之二,中間部分長約十厘米,乍眼看形如地方偶見的細黃蜂,故有黃蜂鼓之稱。黃蜂鼓中空,稍短的上部蒙以麂子或黃牛皮,下部口開如喇叭,鼓身以黃牛皮或布繩作帶,以便斜挎肩上。布朗人擂黃蜂鼓時以白布或毛巾纏手,擊打蒙皮鼓面,黃蜂鼓便發(fā)出空曠、悠揚、震撼的妙音。
作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見證,黃蜂鼓及其舞蹈起源的傳說有兩種,在永德布朗族中廣為流傳。
其一:古時候,布朗頭人走不出喪妻之痛,常常在妻子曾經(jīng)喜歡烤太陽的墻根下徘徊。一天,布朗頭人靠墻黯然神傷的時候看到一只細黃腰蜂鉆出墻洞,在洞口邊一動不動地享受陽光的撫摩。思念妻子的布朗頭人呆呆地盯著細黃腰蜂看,認定細黃腰蜂是愛妻的化身。從見到細黃腰蜂那天開始,布朗頭人感覺心里充實了很多,悲傷和思念之情有所減少,心態(tài)也變得積極起來。然而,一個多月后的一天,細黃腰蜂沒有再飛回來。布朗頭人等啊盼啊,細黃腰蜂卻一去不復(fù)返。布朗頭人有些失望,但沒有消沉,覺得應(yīng)該像愛妻和細黃腰蜂一樣,喜歡有陽光的日子,讓心情陽光燦爛起來。布朗頭人決定用木頭制成細黃腰蜂的模樣,以紀念與細黃腰蜂這一段情緣。最終布朗頭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花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制成了黃蜂鼓,創(chuàng)造了黃蜂鼓舞。此后黃蜂鼓及其舞蹈,就成為了布朗人重大節(jié)慶不可或缺的樂器和舞蹈沿襲至今……
其二:很久以前,毫無準備的布朗族山寨遭受外來民族武裝的突然侵犯。頭人把老人、婦女和孩子轉(zhuǎn)移到安全之處后,帶領(lǐng)布朗青壯年男丁與來犯之敵展開了殊死搏斗。最終,由于倉促上陣,加之寡不敵眾,布朗頭人帶著所剩無幾的青壯年男丁跑進了一片深林里。敵人窮追不舍,包圍并把住了整個深林的各個出口,布朗頭人和青壯年男丁處在危急關(guān)頭。后半夜才合眼休息的頭人在睡夢中見到了須發(fā)皆白的山神。根據(jù)山神的指引,頭人制成了黃蜂鼓。天亮時分,當頭人用手擂響黃蜂鼓,帶領(lǐng)大家沖出深林的時候,深林中的麂子、黃牛聽到鼓聲,著瘋一樣竄出深林,敵人聽到異響,還沒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躥出來的麂子、黃牛撞倒在地,沒被撞倒、撞傷的也丟下武器,急于逃命。敵人死傷無數(shù),再也不敢打布朗山寨的主意。在布朗人的心中,黃蜂鼓是山神所賜的神鼓和救命鼓,打敗敵人后的當天,所有布朗人民在寨中擂起鼓跳起舞,慶祝勝利。此后,黃蜂鼓及其舞蹈就流傳了下來。麂子和黃牛也因此成為了布朗人的圖騰崇拜物。用麂子或黃牛皮作鼓面,也就成為墨守成規(guī)的遵循。
黃蜂鼓舞通常是在布朗族的堆沙節(jié)、開門節(jié)、關(guān)門節(jié)、過大年等重大節(jié)日,以及齋供、喬遷等喜慶日子進行。領(lǐng)頭為鼓者,芒手緊跟,镲手隨后,男女舞者尾隨。器樂響起,翩然起舞。通常情況下,鼓手不能少于兩人,芒手、镲手一至兩名。黃蜂鼓舞重在樂器相應(yīng),樂器聲由輕到重,互相和應(yīng),相得益彰。黃蜂鼓聲“嘣咚、嘣咚、嘣嘣咚”,節(jié)奏明快震撼;芒聲“嘭嚓、嘭嚓、嘭嘭嚓”,節(jié)奏相隨悠揚;镲聲“鏗鏘、鏗鏘、鏗鏗鏘”,節(jié)奏呼應(yīng)清脆。鼓、芒、镲三種器樂高、中、低三音交融,形成樂的海洋;男女舞者手舞足蹈,或相向,或背對,成為舞的世界。
黃蜂鼓舞有十來種套路,所有的套路都圍圓相跳。黃蜂鼓舞以麂子搓腳、黃蜂曬翅等為主要套路,有時候甚至僅跳這兩個套路的舞蹈。跳麂子搓腳舞時,左腳向左邊邁步,右腳跟上,左腳再向左邁步,右腳又跟上,腳和人體總體形成360°轉(zhuǎn)圈;而跳黃蜂曬翅舞時,相近的兩名舞者保持背靠背的姿勢,前面的舞者先邁左腳,緊接著右腳跟上,隨后的舞者先邁右腳,緊接著左腳跟隨。
永德布朗族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黃蜂鼓舞除喬遷場所在新居前進行外,通常都在佛寺前進行。其跳法一般分為迎接、交匯、散場三種。迎接的跳法是在為主的村寨聽到另一村寨用黃蜂鼓傳遞到來的訊號后,為主的村寨打起器樂,舞者相隨出外迎接,并兩相匯集共舞,以表歡迎和喜悅;交匯的跳法是為主的村寨領(lǐng)頭,被迎接的村寨跟后,來到佛寺前集中共舞,以見團結(jié)和親熱;散場的跳法是代表活動即將結(jié)束,彼此共舞,以示留戀和期待。云南省民族學會學術(shù)委員、云南省布朗族研究會副會長、永德縣布朗族文化傳習所名譽所長金常學總結(jié)黃蜂鼓舞的特點,認為其傳承了麂子的靈性,注重頭、眼、手、腳四個部位的動作,頭正、眼尖、手快、腳穩(wěn),在整個舞蹈形態(tài)中,每招每式都體現(xiàn)武術(shù)的防守動作。金常學還提煉出黃蜂鼓舞的順口溜:身正腳穩(wěn)手要快,左擺右邁向外踹;全身上下兼防顧,腋窩襠部最要害……
布朗族跳黃蜂鼓舞時,器樂手精神抖擻,尾隨的舞者面帶笑容。跟隨著鼓點,男女老少齊上陣,放松心情,手舞之,足蹈之。布朗群眾對黃蜂鼓舞的喜愛,正如黃蜂鼓舞的主要領(lǐng)舞蔣金貴所說:“黃蜂鼓一響,腳底板就癢?!背两邳S蜂鼓舞中,讓人忘卻煩惱和憂傷,忘卻所有不快和不如意。有人說喜歡跳黃蜂鼓舞的人與抑郁癥無緣,黃蜂鼓舞能治療抑郁癥,黃蜂鼓舞是快樂之舞。跳舞時,所有舞者沒有隔閡,沒有歧視,男女老少,孤寡殘弱,相識的不相識的,前后緊隨,舞成一條長龍,舞成一個同心圓。因此,黃蜂鼓舞是和諧之舞,也是團結(jié)之舞。
背起黃蜂鼓,共跳蜂鼓舞。永德布朗人元康末年南移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布朗文化專家金常學介紹,黃蜂鼓及其舞蹈的誕生年代,據(jù)佛寺里珍藏的經(jīng)書記載,與縣內(nèi)可考最早建造的貢母塔時間不相上下。照此推算,黃蜂鼓及其舞蹈與永德布朗人相伴相隨至少有一千一百多年時間。真心希望黃蜂鼓及其舞蹈越走越遠,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以讓外界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責任編輯/呂文錦 設(shè)計/毛豆)
題目:幻境塔云山
簡介:塔云山是秦嶺在陜西商洛境內(nèi)的一座道教仙山。道教的建筑體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總是巧妙地依山勢地形而建,極富創(chuàng)意又不失綠色環(huán)保。塔云山的金頂小廟就是這樣一個杰作,秋天,整個仙山絢麗異常,聳立在峭壁上的小廟在煙霧繚繞中若隱若現(xiàn),如夢如幻。
相機型號:尼康D600
光圈:F13
曝光:1/125
ISO:100
作者姓名:九岳
題目:情系草鏈嶺
簡介:草鏈嶺是秦嶺在陜西省以東的最高峰,也是華山山脈的主峰,位于洛南縣與華縣的交界,海拔2645米。嶺上眾峰相連,布滿高山草甸,山峰與草甸交織纏繞,猶如青草編成的鏈帶。草鏈嶺是登山愛好者的向往之地,站在嶺上一覽眾山,云蒸霧繞,層巒疊嶂,令人心曠神怡。
相機型號:尼康D600
光圈:F11
曝光:1/160
ISO:100
作者姓名:九岳
戶外活動愛好者,攝影愛好者,居陜西西安市。擅長各類戶外活動和風光攝影,傾心于自然純樸原始的美,常以“九岳視界”之名在當?shù)丶叭珖鴳敉饧奥糜尉W(wǎng)站發(fā)表游記。游記文字清新,樸實無華;攝影作品構(gòu)圖精美,視角獨特,大氣壯觀,網(wǎng)絡(luò)上有“陜西戶外攝影第一人”之稱。攝影作品曾被多家報紙雜志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