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曉
摘 要 語氣詞“已”是由表“停止、完畢”義的動詞“已”虛化而來的,“已”的語法化對語氣詞“已而”和“而已”的詞匯化都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字典的查閱主要考察了“已”的句法功能、語義的變化,分析了“已”的語法化過程,并且指出語氣詞“已”與“矣”的區(qū)別。
關(guān)鍵詞 已 句法功能 語法化
中圖分類號:H14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2.076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已”的解釋是“停止,完畢”義。本文采用此觀點,認(rèn)為“已”的本義是動詞,表停止義。
本文的語料主要來源于CCL語料庫。
1 “已”作動詞
“已”作動詞,主要是表“停止、完畢”。此義為“已”的本義,這基本上沒有爭議。如:
(1)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周易·序卦傳》)
(2)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詩經(jīng)·國風(fēng)·鄭風(fēng)·風(fēng)雨》)
(3)學(xué)不可以已。(《荀子·勸學(xué)》)
由上面幾例可以看出,“已”在作動詞表停止義時,經(jīng)常與否定副詞搭配。為了驗證動詞“已”這一句法特征,筆者對《詩經(jīng)》的相關(guān)詩句做了窮進(jìn)性的統(tǒng)計,帶“已”的詩句共有22例,其中與否定副詞“不”“無”“未”等搭配的就有12例。如:
(4)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对娊?jīng)·國風(fēng)·秦風(fēng)·蒹葭》
(5)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知而不已,誰昔然矣。《詩經(jīng)·國風(fēng)·陳風(fēng)··墓門》
2 “已”作副詞
“已”作副詞,主要是表程度義。由張力偉等主編的《康熙字典通釋》對“已”作副詞的解釋為:程度副詞,甚,太也。如《廣韻》:“已,甚也?!背潭雀痹~,表示動作變化達(dá)到的程度,已經(jīng)。①“已”本是動詞,后雖作副詞,也與動作義有關(guān),因為其所表示的程度主要是指動作變化所達(dá)到的程度。如:
(6)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論語·泰伯》)
(7)諸候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焉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墨子·尚同》)
上兩例的“已”的句法成分已由核心謂語轉(zhuǎn)換為狀語,前者表示“痛恨達(dá)到一定程度”,后者是說“立”這個動作已經(jīng)達(dá)到完成的程度,兩者都表示動作變化的程度。這種句法成分的變化,為實詞的虛化提供了依據(jù)。
3 “已”作介詞
“已”作介詞,主要是同“以”。漢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纂的《漢語大辭典》(2000:1310)對已作介詞的解釋有兩個,一是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限,②如:
(8)戰(zhàn)車戰(zhàn),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孫子·作戰(zhàn)》)
二是表示因,因為。如:
(9)桀、紂、幽、厲之所以失措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墨子·尚賢》)
上述兩例語料皆來自辭典。其中的“已”已經(jīng)完全失去動詞義,意義發(fā)生了變化,句法位置也發(fā)生了相應(yīng)的變化,比如后例中的“已”可位于分句句首,起連接作用。這可以看作動詞虛化的一個過渡。金昌吉(2005)在探索動詞后的介詞短語及介詞的虛化時曾說“由動詞向介詞的演變,一般要經(jīng)過山表示具體詞匯意義到單純表示語法意義的過程,這一變化過程與詞義引申基本相同。而進(jìn)一步的虛化則和自身的意義發(fā)展關(guān)系不大,起重要作用的是它們所具有的語法地位(包括分布情況和組合情況等)。每一個發(fā)展階段都不是突變的,而是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即存在著“中間狀態(tài)”。當(dāng)處于中間狀態(tài)時,從共時平面看,除了意義的辨別外,語法地位的不同就是極為重要的判斷依據(jù)?!雹?/p>
4 “已”作語氣詞
4.1 語氣詞“已”的來源
根據(jù)李宗江(2005)的考察,語氣詞“已”主要見于春秋晚期和戰(zhàn)國時代,到漢代就衰弱了,而至東漢后消失不見。語氣詞“已”是由動詞“已”虛化而來的。關(guān)于語氣詞“已”的來源,郭錫良(1989)、孫錫信(1999)、李宗江(2005)等都認(rèn)為是來源于動詞“停止、結(jié)束”義。如郭錫良(1989:76)明確指出:“語氣詞‘已是從動詞虛化而來的?!雹軐O錫信(1999:14)也說到:“‘已本是動詞,意為‘停止‘結(jié)束,作副詞用時表示‘已經(jīng)意,作語氣詞用時也帶有‘完了‘結(jié)束的意味?!雹菥唧w來說,語氣詞“已”的虛化過程為:
作為動詞,“已”表示“停止”義,為避免與前文重復(fù),在此不再詳述。后來,動詞“已”虛化為表示“罷了、算了”之義,如:
(10)夫差將死,使人說于子胥曰:“使死者無知,則已矣,若其有知,君何面目以見員也!”遂自殺。(《國語·吳語》)
(11)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衛(wèi)靈公》
例(10)的意思是說“假使人死后毫無知覺,那便罷了,若人死后有知,我有什么臉面去見伍子胥?!逼渲械摹耙选币烟摶癁椤傲T了”義,用在“則”之后作謂語,帶有“完了”義。例(11)中的“已”也是作謂語,而且是加上語氣詞單獨成句,表示“罷了,算了”之義。兩例中的“已”之后都帶有語氣詞“矣”。
此后“已”由表示“算了、罷了”的意義繼續(xù)虛化,完全虛化為語氣詞,如:
(12)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馀不足觀也已?!墩撜Z·泰伯》
(13)禍如矢發(fā),不可追已?!稘h書·淮南王劉長傳》
4.2 “已”與“矣”
“已”的古音是余母之部上聲,“矣”的古音是匣母之部上聲,兩者由于古今近似,又同作為語氣詞,因而被看作同詞異字。如,《馬氏文通》(2000:323)中這樣講到:“「已」字有為狀字者,有為嘆字者,茲不論。論其為語已辭,則與「矣」字同義?!雹藓髞韺O錫信(1999:14)也認(rèn)為:“二者僅聲母小別,‘矣比‘已發(fā)音部位舌位稍后,如不細(xì)加厘別,可以說‘矣‘已同音。所以說‘矣‘已作為語氣詞是異字同詞也并不為過?!雹叩灿袑W(xué)者辨別了兩者的不同,注意到了二者的細(xì)微差別,如郭錫良(1989:76)說到:“‘已表示的語氣同‘矣近似,都是對事物進(jìn)行描述;但是兩者不僅古音不完全相同,表示的語氣也有明顯差異?!邮前阉f的事物當(dāng)成新情況來報導(dǎo),‘已則是表示所說的事物不過如此,是一種限止的語氣?!雹嘤纱丝梢?,前人對“已”“矣”的研究焦點在其異同上,因本部分是考察“而已”的詞匯化,而“已矣”的形成與“而已”又有相似之處,因而我們關(guān)注的是“已矣”的形成。
“已”與“矣”本不在同一個句法層次上,而是由表示“停止”義的動詞“已”和語氣詞“矣”通過跨層結(jié)構(gòu)的詞匯化而逐漸演變成復(fù)合語氣詞的。如:
(14)始吾有虞於子,今則已矣?!蹲髠鳌ふ压辍?/p>
(15)當(dāng)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財不贍,智不智,然后已矣。《墨子·節(jié)葬下》
上述兩例中的“已”與“矣”并不在同一個句法層次上,其句法結(jié)構(gòu)層次可釋為[[已]+[矣]]?!耙选弊骶渥拥闹饕^語動詞,后來由于“已”與“矣”鄰接,“已”受語氣詞“矣”的影響也具有了語氣的性質(zhì),因而逐漸演變成復(fù)合語氣詞[已矣]。
需要注意的是“已”作為語氣詞,不但可與“矣”共現(xiàn)連用,而且可互換位置。如:
(16)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xué)也已矣。《論語·子張》
(17)仲尼曰:“能補(bǔ)過者,君子也?!对姟吩唬骸邮莿t是效。孟僖子可則效已矣。”《左傳·昭公七年》
(18)翟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顯名矣。夫大義之不成,既有成矣已。(《呂氏春秋·有始于覽第一》)
需要強(qiáng)調(diào)的是,“已”作語氣詞時還可位于句首,作句首語氣詞。如:
(19)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宏王應(yīng)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渡袝た嫡a》
詞是不斷在演變的,“已”也不例外,它從動詞進(jìn)一步虛化為語氣詞,逐漸有了“而已”之義。本文著重探討了“已”的句法功能演變,在不同時代、不同語境中充當(dāng)不同的句法功能,其研究尚還存在不足之處。
本文系牡丹江師范學(xué)院研究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一般項目,項目編號:yjsxscx2014-59mdjnu
注釋
① 張力偉等.康熙字典通釋(上)[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7.8:515.
② 漢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辭典[C].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0.8:1310.
③ 金昌吉.動詞后的介詞短語及介詞的虛化[M].河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5(3):53.
④ 郭錫良.先秦語氣詞新探(二).古漢語研究,1989(1).
⑤⑦孫錫信.近代漢語語氣詞[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3:14.
⑥ 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12:323.
⑧ 郭錫良.先秦語氣詞新探(二).古漢語研究,1989(1).
⑨ 王力等原著,蔣紹愚等增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五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