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雨佳
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夏三月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的確,夏日氣溫常常在37~39℃,大大超出了人體耐熱的承受,人體常常因為受熱時間過長、身體過于疲勞、沒能及時補充水分等原因而出現(xiàn)中暑癥狀,加之夏季濕度普遍較高(尤其是初夏的梅雨時段),人體健康容易受暑濕之邪侵襲而生病。尤其體弱者,如老人、生病才愈及慢性病患者,如果不在飲食起居、適應氣候方面多加調(diào)節(jié),就會大大降低夏季的生活質(zhì)量和抗病能力。
健康度夏,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注意避暑,不可貪涼
夏日應減少活動,尤其要避免長時間在高溫環(huán)境或烈日下活動。晴日里,上午9點以后不宜外出。居室內(nèi)注意適度的通風和降溫。有條件的,可以選擇一些氣溫較低的風景區(qū)去避暑。
夏季也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于避熱趨涼,如在露天乘涼過夜或陰冷無度,容易致使中氣內(nèi)虛,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趁虛而入。在乘涼時,要特別注意蓋好腹部。入睡后,最好關(guān)上空調(diào),或?qū)⒖照{(diào)溫度調(diào)高。當感覺涼意時,一定要站起來活動四肢和軀體,以加速血液循環(huán)?;加泄谛牟 ⒏哐獕?、動脈硬化等慢性疾病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和關(guān)節(jié)病患者,不要長期待在冷氣環(huán)境里。
盛夏防暑,長夏防濕
傳統(tǒng)醫(yī)學總結(jié)夏季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為: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所化,獨發(fā)于夏季。這時暑熱之邪,可以耗散陽氣津液,造成汗出過多,體液減少而傷津,唇干口燥,尿黃心煩等,這就是暑邪入侵的結(jié)果。夏日炎熱容易令人心煩,故寧心神尤為重要,夏日精神調(diào)養(yǎng)的基本法則有兩點:一是要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虛;二是要有較好的精神修養(yǎng),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緒的干擾。
長夏多濕,濕熱交匯,這是氣候規(guī)律。尤其在南方,天氣炎熱又多雨,濕邪重濁向下,特別容易傷害脾胃功能,而導致消化不良;濕氣也特別容易侵犯肌膚筋骨,所以,在夏天多發(fā)生皮膚病變和關(guān)節(jié)炎等。體弱者必須注意衛(wèi)生和除濕(可用空調(diào)進行適度的抽濕),以防暑濕之邪侵淫皮膚和體內(nèi)。氣溫超過34℃,人體內(nèi)熱外泄就會受阻,所以,當出現(xiàn)頭昏眼花、四肢發(fā)麻、惡心口干、皮膚干燥等癥狀時,應首先想到這是中暑的先兆,立即采取降溫措施,如用酒精擦浴,頭敷濕毛巾等,還可服用人丹、十滴水等,如仍不能減輕癥狀,甚至還出現(xiàn)高熱、嘔吐等癥,則要立刻送醫(yī)院急救。
飲食調(diào)節(jié),科學飲水
夏季炎熱出汗,使胃腸消化液生成和分泌減少,常常會出現(xiàn)營養(yǎng)失調(diào)、腹脹、腹瀉或便秘等。所以夏季飲食尤其要以清淡松軟為宜,且不宜太飽;食物搭配方面,除了要注意色澤鮮艷,味道爽口外,也要保證一定的熱量和營養(yǎng)。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zhì),如魚、肉、蛋、奶和豆類;要補充維生素,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如番茄、西瓜、楊梅、甜瓜、桃、李等,同時也不忽視富含B族維生素的谷類、豆類食品和瘦肉的攝入。夏季還要多食用含鉀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制品、海帶、蛋類等;多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莓、番茄、黃瓜、綠豆等。
夏天人們特別容易口渴,需要隨時喝水。如何喝水才是科學的呢?一是養(yǎng)成主動飲水的習慣,莫待口渴時才喝水,口渴時表明人體水分已失去平衡,細胞開始脫水,此時,最好能飲用含有0.2%左右鹽分的水。二是大渴勿過飲,以免造成不良后果。三是用餐前和用餐時不宜喝水,因為進餐前和進餐時喝水,會沖淡消化液,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長期如此對身體不利。四是早晨起床時先喝一些水,可以補充一夜所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濃度,促進血液循環(huán),維持體液的正常水平。
積極休息,科學午睡
提倡積極休息,反對形式上的消極休息(如戀床、迷電視、過度娛樂),這就要求人們在夏季保持良好的心境,注重休閑質(zhì)量,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書,提倡輕松聊天,力戒吵罵和慪氣;可選擇早晨或傍晚進行適當?shù)腻憻挕?/p>
午睡要科學合理,午睡時間以1小時左右為宜,盡量避免在走廊里、樹蔭下、草地上、水泥地面上“隨遇而睡”,也不要在穿堂風或風口處“頂風午睡”,更不宜趴在桌沿或靠在椅子上“直立午睡”,這些不正常的午睡,對人體健康常?!氨住贝笥凇耙妗薄M瑫r,也不是人人都需要午睡,身體好、夜間睡眠充足、不午睡精神狀態(tài)照樣好的人,不必刻意進行午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