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弘
【摘 要】“舞蹈的種類”是個大概念,接近于“類型”,它涵蓋了舞蹈在構成方式上的各種因素;“舞種”是個小概念,更多地指向舞蹈的風格、文化屬性和運動形態(tài)。
【關鍵詞】舞蹈;文化性質;類型
中圖分類號:J70-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168-01
“舞蹈的種類”通常被理解、簡稱為“舞種”。事實上,二者是有區(qū)別的, 就像“人的種類”和“人種”不是同一概念一樣,前者包含了民族、個性、人格、人品等符號意義,后者主要是一種基因遺傳特征上的種族意義。所以“舞蹈的種類”是個大概念,接近于“類型”,它涵蓋了舞蹈在構成方式上的各種因素;而“舞種”是個小概念,更多地指向舞蹈的風格、文化屬性和運動形態(tài)。因此,通常人們所說的“舞種”,也就是我們把舞蹈在“風格”和“文化屬性”上的分類,指民間舞、古典舞、芭蕾舞和現(xiàn)代舞。舞蹈從文化類型上區(qū)分,主要有宮廷舞蹈、民俗舞蹈、劇場舞蹈、體育舞蹈、流行舞蹈、校園舞蹈等。
一、宮廷舞蹈
宮廷舞蹈,指古代王朝在其禮儀、宴饗、祭祀、娛樂活動中所用的舞蹈。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其相應的歷史階段都有各自的宮廷舞蹈,如歐洲的小步舞,意大利、法國的芭蕾舞等。中國的宮廷舞蹈有雅樂舞蹈和宴樂舞蹈兩大類。
中國宮廷舞蹈正式建立于西周,以西周制定的雅樂舞為標志。但夏商宮廷的“女樂”和此前相當一段時期以來的各種祭禮舞蹈活動,為宮廷舞蹈的正式形成做了充分準備。西周立國后所制定的一整套禮樂制度,對宮中樂舞在各種場合下的使用做了明確規(guī)定,比如:“舞師掌教兵舞,帥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帔舞,帥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帥而舞旱嘆之事?!薄凹漓耄瑒t鼓羽籥之舞,賓客、繪食,則亦如之?!敝芤院?,歷代沿襲其雅樂舞,并以“文德”“武功”為標準,將其分作“文舞”“武舞”,用于祭祀和宴饗典禮。
雅樂舞在中國禮樂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組成部分。春秋戰(zhàn)國之際,隨著“禮崩樂壞”,雅樂舞曾一度衰敗,但因其特殊性質,至秦漢,雅樂舞又恢復了原有地位,直到明清,歷代統(tǒng)治者都十分重視。雅樂舞的特點是政教性較強,藝術上陳陳相因,永遠承襲著文、武二舞,模式化突出,儀式成分大于藝術成分。
宴饗娛樂舞蹈是宮廷舞蹈的主要組成部分。例如漢代宮廷的“百戲”舞蹈,唐代宮廷的九、十部樂,坐、立部伎,健舞、軟舞,歌舞大曲,宋元明清宮廷的“隊舞”以及歷代的“女樂”舞蹈,都屬于宮廷舞蹈中的宴饗娛樂類別。這類舞蹈藝術性較高,有不少膾炙人口的精品,如漢代的《盤鼓舞》,六朝的《白纻舞》,唐代的《劍器》《胡旋》《柘枝》《霓裳羽衣》,元代的《十六天魔舞》等。
二、民俗舞蹈
民俗舞蹈,指生發(fā)、傳承于民間的各種習俗性舞蹈。民俗舞蹈風格濃郁, 特征明顯,被當代人指為“原生態(tài)民間舞”。
民俗舞蹈滲透在各族民眾生活中,具有全民參與性和自發(fā)性。像藏族、苗族、壯族、傣族、維吾爾族等民族,隨時隨地即興舞蹈是司空見慣的事,這也是我國其他少數民族所共有的特點。可見,民俗舞蹈對于老百姓來說,主要是一種娛樂手段,一種自發(fā)的活動和宣泄方式。因此民俗舞蹈中單純的情感釋放或插科打諢的內容占多數,舞蹈所表現(xiàn)的也多是民眾日常生活所聞所見,淺顯易懂。此外,民俗舞蹈在迎神賽社活動中,還擔負著迎神祭神的任務,成為民間祭祀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幾乎每一種民俗舞蹈都有其生活依據和歷史根源,它反映各民族人民的勞動、信仰、喜怒哀樂、風俗習慣及社會現(xiàn)實,與各民族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深深扎根在民眾之中。
三、體育舞蹈
體育舞蹈,兼競技與健美于一身的舞蹈。如水上芭蕾、國際標準交誼舞等。
四、流行舞蹈
流行舞蹈,指活躍于都市的舞廳、空地、街頭巷尾的舞蹈。流行舞蹈追求時尚,表演和自娛完美結合。
五、校園舞蹈
校園舞蹈,在各大、中、小學開展,具有校園文化特色的舞蹈。原特指20世紀20年化由黎錦暉在中小學發(fā)起并推行的兒童歌舞,現(xiàn)指各學校為強化素質教育而廣泛開展的舞蹈。校園舞蹈是當前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六、劇場舞蹈
劇場舞蹈,指一種舞臺表演性舞蹈,它以特有的藝術構思和藝術手段創(chuàng)造舞蹈審美意象,完成舞蹈作品。劇場舞蹈以審美對象的創(chuàng)造為目的區(qū)別于大眾生活中的民俗舞蹈、歌舞廳舞蹈等。劇場舞蹈在歐洲出現(xiàn)的時間較早,大約在17世紀70年代,歐洲的芭蕾就從宮廷轉向了劇場。中國的劇場舞蹈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為時間起點,當時的舞蹈先賢們?yōu)橛梦璧竼酒鹈癖姷膼蹏?,并為挖掘弘揚民族舞蹈而獻身舞蹈藝術,創(chuàng)作出不少優(yōu)秀作品,如吳曉邦的《傀儡》《義勇軍進行曲》《饑火》,戴愛蓮的《警醒》《空襲》《朱大嫂送雞蛋》等歌舞。每一次表演都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響應,對宣傳抗日救國產生了重要影響和作用。
目前中國的劇場舞蹈主要有民間舞、古典舞、芭蕾舞、現(xiàn)代舞以及不宜劃入上述四類的其他表演性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