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才
【摘 要】馬金鳳,著名豫劇表演藝術(shù)家,豫劇五大名旦之一,被公認為是20世紀舞臺生命力最長的藝術(shù)家,代表作有《穆桂英掛帥》《花槍緣》《花打朝》等。本文從馬金鳳的藝術(shù)道路和為人品格兩方面,對其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藝術(shù)成就進行簡要分析。
【關(guān)鍵詞】馬金鳳;豫?。凰囆g(shù);品格
中圖分類號:J8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27-01
豫劇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又叫“河南謳”,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chǔ)上繼承、發(fā)展起來的。在豫劇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常、陳、崔、馬、閻”五大派別。常派代表人物常香玉,代表作有《花木蘭》,唱腔特點是字正腔圓、激情奔放;陳派陳素真,代表作品《三上轎》,唱法古樸典雅;崔派崔蘭田,代表作品《桃花庵》,唱腔含蓄深沉;馬派馬金鳳,代表作品《穆桂英掛帥》,唱腔清脆剛??;閻派閻立品,代表作品《秦雪梅吊孝》,唱法細膩自然。這些流派的形成對豫劇的繼承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豫劇的推廣和傳播。作為馬派的創(chuàng)始人,馬金鳳對豫劇做出的貢獻更是意義非凡。
一、學藝人生
馬金鳳,原姓崔,小名金妮。1922年出生于山東曹縣,父親是當?shù)赜忻膽虬嗨嚾舜藓侠?。由于家境貧寒?歲的馬金鳳便隨父學藝,到周邊各地演出賣唱,在與父同臺演出了幾大段整戲后開始嶄露頭角,被當?shù)厝朔Q為“七歲紅”。生活所迫,1930年馬金鳳乞討到了河南開封,開始在馬雙枝老師的幫助下學習豫劇。幾經(jīng)輾轉(zhuǎn),9歲時又被賣入開封盧殿元戲班,改名盧金鳳。后被繼父贖出,改隨父姓。1939年馬金鳳到密縣太乙新班演戲,向著名豫劇演員燕長庚、翟彥身學習演唱豫西調(diào),14歲正式登臺演出。馬金鳳十分重視對嗓子的練習,練嗓子時她用水罐子蓋住臉,一練就是9年,終于練就了一副屬于自己的金嗓子。
《穆桂英掛帥》是馬金鳳老師最重要的代表作,說起這部戲的由來,還得提到一位我國著名的劇作家宋詞。建國后,馬金鳳和宋詞合作,在傳統(tǒng)劇目《老征東》的基礎(chǔ)上整理改編成了《穆桂英掛帥》,1953年馬金鳳和劇團到上海演出這部作品,得到了梅蘭芳先生的贊揚,并收馬金鳳為弟子。
1956年《穆桂英掛帥》在北京演出,轟動了首都劇壇,馬金鳳也被人民群眾譽為是“真國色”的“洛陽牡丹”。
二、唱腔表演特點
馬金鳳嗓音清脆干凈,唱法上真假聲相結(jié)合,演唱時以大段敘述性的“豫東調(diào)”“二八板”唱腔最為擅長,舞臺表演大氣自然,嚴謹細膩。具有自然、大氣、莊重、細膩,爽快、直接、明朗、清新的特點?!赌鹿鹩鞄洝分?,馬金鳳演的穆桂英,集青衣、武旦、刀馬旦等表演程式于一身,成功地塑造了“帥旦”這一新的行當。
三、保護嗓子
馬金鳳老師對于嗓子的重視幾乎到了嚴苛的地步,為了保護嗓子,馬老師從不吃油膩、生冷等有刺激性的食物,煙酒更是不沾。為了演好戲,馬老師吃飯堅持只吃六分飽,每天早上還要堅持練功、壓腿,她說只有這樣才能在舞臺上蹦蹦跳跳,演起戲來手、眼、身等都能合乎要求和規(guī)范。
四、生活態(tài)度
在藝術(shù)上,馬金鳳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豫劇大師;在生活里,是一位知足常樂、心系祖國和人民的普通豫劇演員。她常說,一個人活著不能只為自己,要常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多做好事,保持一個好心情。在演出上,馬金鳳更是以身作則。她不顧高齡,率團到全國20多個城市演出,哪里的群眾需要她,她就去哪里。她經(jīng)常深入工礦、農(nóng)村、部隊,為基層群眾演出。一次演出中,她的嗓子有些沙啞,學生怕她頂不下來,勸她減戲,她說,演戲怎么能摻假?誰知她唱了一段后,嗓子又恢復了狀態(tài),遂順利唱完了整段唱腔。
作為國寶級豫劇大師、“豫劇功勛杯”演員、享受國務(wù)院特殊津貼的專家,馬金鳳從沒有居功自傲。相反,在生活中,她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自己能干的事從不麻煩別人。
豫劇的發(fā)展離不開像馬金鳳一樣的老一輩藝術(shù)家的努力,從馬金鳳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了真正的藝術(shù)家對待藝術(shù)的操守和執(zhí)著。傳統(tǒng)戲曲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傳承發(fā)展傳統(tǒng)民族文化是老一輩藝術(shù)家畢生的心血。在這里,本人也呼吁年輕人,希望大家能提高對傳統(tǒng)戲曲的認識,抽出我們一點點聽歌的時間去聽聽戲曲,這不是一種守舊和復古,而是繼承和學習。自己民族的東西我們要守護和發(fā)揚,這才是我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資本。同時,一定要銘記那些偉大的藝術(shù)家,沒有他們,就沒有當今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
參考文獻:
[1]周青青.中國民間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張曉瑜.馬金鳳畫傳[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3]陳應(yīng)時、陳聆群.中國音樂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范立方.豫劇音樂通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