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寶樹
古羅馬學者西塞羅在其名篇《論老年》中說:“青年人希望,中年人奔忙,老年人只有回憶和仿惶?!蔽魅_68歲被殺害,寫此文時只有50多歲,并不算老,故而尚未寫盡老年人的心地。
老年的概念,古今解釋不一??鬃诱J為,七十歲進入老年,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漢代《說文》有“七十曰老”的記載?!段墨I通考·戶口考》云:“晉以六十六歲以上為老,隋以六十為老,唐以五十五歲為老,宋以六十歲為老?!笔窌v,從周代至清朝,官員皆60歲退休。而今,法定退休年齡,男人60歲,女人55歲,是謂現(xiàn)在老齡的界限。然而,由于現(xiàn)代人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有人又將60歲以上者劃分為:60~70歲為低齡老人,70~80歲為中齡老人,80歲以上為高齡老人。此外,尚有百歲以上的老人,尊稱“壽星”。可見,時下延遲退休年齡,似乎是在情理之中。
近年,海內(nèi)外生命學家正在從生命起源的系統(tǒng)演化及生物的個體發(fā)育兩個方面,進行“生命有序”的探索研究,經(jīng)過實驗和論證,已取得根本性進展,并對以往的“生命無序”說予以突破。這將使今后人們在科學養(yǎng)生方面會有序可循,推遲衰老,延長壽命。
多彩壯觀的生命現(xiàn)象是生命科學的研究主題,它歸根結(jié)底是以物理學原理為基礎(chǔ)的。當前科學的協(xié)同作用及相互激勵作用,正在被人們所接受;生命科學與物理學的交叉,更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關(guān)注。離開理性探求認知,洞察身邊現(xiàn)實生活,生命有序其實不難理解;然而,生命失序者也大有人在。
時間總是均勻地向前走著,既不會因焦急而快,也不能因舒緩而慢。健康是生命信息運行的正常狀態(tài),也就是有序狀態(tài)。疾病是生命信息運行中出現(xiàn)障礙,也就是失序狀態(tài)。生命自組織能力的有序運行,其時間和過程,就像彈道的拋物線,有序地上升與下降,直至到達終點,或可說是自然死亡。這個過程包含了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全程展現(xiàn),也是在人的智商與體能允許的條件下正常完成的。應(yīng)情順理,功績斐然??缭街巧?,超過體能,結(jié)局是不可想象的。倘非如此,必致傷身。若因逞強好勝惹來病患,甚至衰亡,只能使生命持續(xù)處于失序狀態(tài),最后導致生命運行的拋物線中途垂直下落,不僅達不到終點,還會英年早逝。
生活中常見有些孤傲、逞能的老年人,平時待人接物、言談舉止,總是孤芳自賞,自詡師表,不可一世,覺得自己閱歷深奧,經(jīng)驗富有,才能超群。與周圍的人比對,與下一代人較量,對于“自我價值”的評判極為良好。實際上,已經(jīng)年老氣衰,常因行事超過自身承受能力,時而會傷及自己。這又是何苦呢!老人欲求老有所為,就應(yīng)適當調(diào)整追求目標,千萬別跟年輕人較勁,與同齡人攀比。穩(wěn)定心態(tài),淡化強弱,明白自己,提升境界,和諧生活。
如何做到不去攀比,杜絕逞強,讓“自我價值”定位得當?心理學提示要把握“自我控制”有節(jié),克服“自我價值”錯位,糾正“評估自身能量”不當,說來簡單,做到也難。運用自我控制的根本,還在于針對不同的時空狀態(tài),進行相應(yīng)的心理調(diào)整,真實地認知自身條件,適時修訂預估目標。這將有益于自我價值展現(xiàn),更有助于生命有序運行,認知老是必然。
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在他的劇作里有句臺詞:“任何人與事物,只有人們普遍認為他確是有價值時,他才有了真正的價值。”自我價值應(yīng)該是社會公眾認可的,而不是一種個人的滿足,乃至某些媒體吹捧炒作。老年人基于爭強好勝,過高沖擊“自我價值”的生命底線,不遺余力地拼命實現(xiàn)預估目標,使自己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會促使血壓水平明顯上升,持久居高不下,用藥也不見功效。日久必然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積累隱患,潛伏病灶,還會突發(fā)難以預測的疾病。
上海名畫家賀友直先生今已高齡94歲,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過:“千萬不要把自己定位太高,做人務(wù)必低調(diào),身為草根,深植土壤,人生價值,色彩斑斕?!彼钣懈杏|地說:“人最難的是明白自己。”但有人卻總是在喊:完善自我、強化自我、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然而,先聽其言,再觀其行,卻發(fā)現(xiàn)很難兌現(xiàn)。老年人欲使“自我價值”的定位恰當,亦如量身裁衣,應(yīng)舒適合體,切勿失序。
老年人因歷經(jīng)滄桑,飽受坎坷,故而見多識廣,經(jīng)驗豐富,這是易被人賞識的。而老年人又多了些古怪。有人饒舌話多,說來滔滔不絕,還自以為是,常常不管聽者是否厭煩,有否異議。也有人沉默寡言,抑郁多思,或可因氣衰懶言,或可因顧忌言多語失,因此讓人疏遠。有人崇老,本身未老卻常以老自居,以人稱“某老”而聊然自慰。也有人懼老,個人年邁反而怕人稱老,似乎春意猶存而故作多情。
老年人的生活,應(yīng)該是各得其所。老年人的心態(tài),很難七色折射;老年人的個性,非一言能蔽之。但老年人的共性,卻可概說幾點。“記遠不記近”,這大概是往昔歲月印象深的事情多,近期生活印象深的事情少所致吧?;诖耍中纬伞皯雅f與敘往”,童年的故事,青年的波瀾,壯年的磨礪,以及由此聯(lián)系到的家境、社會種種變遷,乃至新舊對比云云。再有“好靜與無為”,經(jīng)歷了紛紜繁復、得與失的反復,需要體味一下人生中的靜謐,享得安詳,乃屬正常,無需質(zhì)疑。
人老是生命循序使然,無需他人提示,一照鏡子便知。老不必嘆,更無需諱;花有開謝,樹有榮枯,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英國詩人喬·斯威夫特有句名言:“聰明人用自己的后半生去糾正自己前半生的愚昧、錯誤和偏見。”倘能真的如此,也就深悟了老之真諦,該是老年人的最大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