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璐(1997.6-),女,西北工業(yè)大學人文與經(jīng)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法學。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4--01
中國歷史文化傳承千年,從穆穆炎黃到赫赫宗周,從漢家儀范到大唐風尚,從坎坎伐檀的江邊到棣棣威儀的宮苑,經(jīng)緯交織的楚河漢界里,其燦爛文明的星空指引著千秋后人。從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到漢代儒家文化確立社會正統(tǒng)地位,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成為我們中國人社會價值的標桿,成為我們幾千年文明風骨同守的追求。
白云千載,江月年年,隔了千年的漫漫時光,從經(jīng)典書冊的筆筆千秋中走入歷史的滄桑,與山川景物同其罔極,共抱千秋之憾,傾聽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回音,感受著華夏文明的汩汩血脈,使歷史意識和人生感悟汩汩流出,啟動著內(nèi)心的激情與聯(lián)想。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學》篇中先秦儒家教導君子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自正其心以求真知灼見,內(nèi)心執(zhí)著恪守本真,尋找君子的社會價值,赤字之心懷家國天下。數(shù)千年來,我們骨血里相融的道義堅守、家國情懷從未被硝煙戰(zhàn)火、風云變幻抹殺,而是被時代賦予更新的含義,這是熱血仍殷的擔當。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薄抖Y記》中“天下為公”闡釋了儒家的政治理想以及德禮治世的政治主張,“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shè)制度”以禮義仁德安社會綱常,重視教化以收服四海人心。今日重讀大道之行也,重讀我們的骨血里的禮義春秋,先人天下大同的政治藍圖千年之后依然覺得熱血沸騰,豪情滿懷。這是中華文明傳承的理想信仰,千年的規(guī)劃今日我們依舊在不同的時間維度上,同一片熱土上仰望、奮爭、博弈。
“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在禮崩樂壞,殺伐無由的春秋時代,先秦時期的儒家依然選擇重仁德而循禮,“暮春者,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亂世驚瀾下波濤不驚,何其豁達,何其通透。真正的儒學以仁德禮孝為根本而全無后代程朱理學反動性質(zhì)的扭曲下的僵化,活潑清新,溫潤如玉。而明清之后,儒家文化的概念在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下被變?yōu)樗枷虢d的枷鎖,一味苛求禮教而不重變通,少了先人的那份質(zhì)樸可愛,仁義風流,枯燥而索然無味,循理而苛求人性。歷史發(fā)展的軌跡亦是背后價值觀變遷的脈絡(luò),這有關(guān)社會精英的眼界和智慧,這有關(guān)民族的堅守與融合,這有關(guān)時代的包容和開放。
“歷史的美驚天動地,它的復活過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驚駭演出”龍應(yīng)臺如是說。所謂歷史,我認為它不僅是過去,更是將來。數(shù)千年來,人類執(zhí)拗地尋求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本體,不過是為了擺脫自我的局限,走出自己立足的那個有限的時空交叉點。而中國歷史遺留的經(jīng)典文明可以打破孤立的時空的界限,將人類的視野拓展到一個全新而宏大的高度,給了我們“現(xiàn)在”一個時空的定位,更美妙的是它把現(xiàn)象及現(xiàn)象背后的線索進行貫穿,給我們一個打開的不再遮蔽的視界。再現(xiàn)鮮活的人物,重現(xiàn)先人仰望星空下的價值追求和家國情懷。歷史是人類的記憶,又是具有超越意義的起點。我們認識過去,理解現(xiàn)在,所以我們能判斷未來。
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存在與虛無、永恒與有限、成功與幻滅的不倦探尋都在歷史境遇中的展開,給了我們遠遠超出生命長度的感慨。那民族興衰、人事嬗變在時空的流轉(zhuǎn),歷史人物的悲喜劇在時間長河中給了我們后人超出個體生命意義的闡釋。那眼界情懷、精神文明在時空中的深入,文化的力量在時空變幻里成為一個民族的傳承,成為我們血脈相傳的氣質(zhì)風骨。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華夏文明代代沉淀在我們的骨血里,關(guān)于家國、理想、情義的歷史記憶與我們難舍難分,這是傳承亦是驕傲。
歷史和傳統(tǒng)從來都不會沉重,文化和精神文明從來都不會遠去,它在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脈深處,靈魂盡頭。凝眸歷史深處的美麗,盡是,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