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新 樊彥紅 李鋒 李特
摘要:興和縣南灣石墨礦位于烏拉山一集寧一阜新太古代金、銀、鐵、銅、鉛、鋅、石墨、白云母成礦帶。礦體呈層狀產于含石墨鉀長片麻巖中,位于太古界集寧巖群黃土窯組石榴鉀長片麻巖底部。結合區(qū)域成礦地質背景和礦床地質特征,認為該礦床屬沉積變質型礦床。
關鍵詞:興和組;黃土窯組;石榴鉀長片麻巖;南灣石墨礦
引言
礦區(qū)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境內,行政區(qū)劃隸屬興和縣店子鎮(zhèn)南灣村管轄。距興和縣城南東約45km,有縣級公路與縣城相通,交通較為便利。礦區(qū)位于烏拉山——集寧——阜新太古代金、銀、鐵、銅、鉛、鋅、石墨、白云母成礦帶。該成礦帶內以鐵、銅、鉛、錳、石墨為主,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本文通過對該礦區(qū)野外地質調查基礎上,通過對礦區(qū)成礦地質背景及礦床地質特征進行研究,以期進一步了解礦床成因。
2.區(qū)域地質背景
本區(qū)位于華北地臺北緣內蒙古臺隆涼城斷隆東部,大同——尚義北東向構造一巖漿巖帶中段,大同——尚義北東向構造一巖漿巖帶與商都——蔚縣北西向構造一巖漿巖帶交匯部位西南側。區(qū)內主要巖石為太古宙麻粒巖相結晶基底和沉積蓋層。在漫長的地質演化歷程中,發(fā)育了多期褶皺構造、韌性剪切變形及斷裂構造,形成錯綜復雜的構造特征。
區(qū)域出露的地層從老到新主要有中太古代集寧巖群葛胡窯巖組,黃土窯巖組,瓦窯口組下段及第四系。區(qū)內斷裂構造較發(fā)育,主要有北西向、北東向、北北東向及近南北向斷裂,以北東向為主,次為北西向、近南北向,區(qū)域大斷裂發(fā)育的次級斷裂束為燕山期花崗巖熔漿向外接觸帶侵入形成巖枝或微小巖株的主要通道。區(qū)內侵入巖以中、新太古代變質片麻巖為主,其次為中生代晚侏羅世中細粒似斑狀花崗巖,少量早白堊世花崗斑巖;另外北西向輝綠巖脈極其發(fā)育。
3.礦區(qū)地質概況
礦區(qū)內地層由老至新依次為集寧巖群葛胡窯組、黃土窯組、瓦窯口組下段及第四系。葛胡窯組主要巖性為紫蘇斜長麻粒巖、含紫蘇黑云斜長片麻巖、含榴黑云斜長片麻巖及少量透輝石斜長角閃巖,傾向210°~310°,傾角23°~45°左右;黃土窯組主要巖性為含石墨石榴鉀長片麻巖夾石墨鉀長片麻巖、含榴黑云斜長片麻巖及少量紫蘇斜長片麻巖、大理巖等組成,南部傾向南西,傾角23°~30°左右,北部傾向北西,傾角30°~45°;瓦窯口組下段主要巖性為黑云斜長片麻巖,夾少量黑云鉀長片麻巖,巖層傾向220°~310°,傾角22°~30°左右。區(qū)內斷裂構造形跡不明顯,局部見有褶皺、揉皺構造。區(qū)內脈巖較發(fā)育,見有閃長巖脈、斑狀閃長巖脈、花崗斑巖脈、鈉長斑巖脈及輝綠巖脈(如圖1左下圖所示)。
4.礦床地質特征
4.1基本特征
礦體呈層狀產于含石墨鉀長片麻巖中,位于太古界集寧巖群黃土窯組石榴鉀長片麻巖底部,礦層傾向200°~230°,平均傾角23°??刂谱呦蜷L度大于1km,控制延伸長度800m左右,厚度5.80m~30.22m,平均厚度13.97m,固定碳品位3.02%~6.00%,平均品位4.70%。礦體賦存圍巖為含石墨石榴鉀長片麻巖和黑云斜長片麻巖,其中含石墨石榴鉀長片麻巖為頂板,黑云斜長片麻巖為底板。礦化體與頂板界線肉眼不可分,為漸變式接觸。礦體內夾石主要為長英質條帶,分布不穩(wěn)定(圖1)。
4.2礦石特征
石墨礦即含石墨鉀長片麻巖,呈灰色,粒狀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局部由于混合巖化作用,長英質一脈沿片麻理貫入,形成條帶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鉀長石、石英、斜長石、晶質石墨,局部含黑云母較多,有少量黃鐵礦,副礦物為金紅石等。石墨呈鋼灰色,分布于脈石礦物間,呈鱗片狀、聚片狀,定向排列與片理大體一致,有些受力彎曲,鱗片大小不一,一般為1mm~1.5mm,最大者達2mm,屬粗鱗片狀石墨。
5.礦床成因類型
該礦床由海灣相的粘土-碎屑巖和碳酸鹽巖沉積經過劇烈的區(qū)域變質作用,在局部富集、重結晶形成石墨礦床。屬沉積變質型礦床。礦體分布受一定層位和巖性控制,即分布在集寧巖群黃土窯組。含礦層位主要由含石墨石榴鉀長片麻巖組成,含礦巖石成層狀,礦體形態(tài)較規(guī)則,分布較穩(wěn)定。
6.結論
(1)礦石呈粒狀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局部呈條帶狀構造。
(2)礦體呈層狀產于太古界集寧巖群黃土窯組石榴鉀長片麻巖底部。石墨石榴鉀長片麻巖為頂板,黑云斜長片麻巖為底板。
(3)礦床成因類型屬屬沉積變質型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