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斐
近日,一輛東莞小車撞翻變道車的新聞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炒得沸沸揚揚。
事故發(fā)生后東莞交警認定前車對事故負全責。然而,后車車主被網(wǎng)友曝出有故意撞車的嫌疑,東莞交警對此成立專案組,啟動了重新調查程序。經(jīng)過專案組的調查,雙方不存在追逐競駕,后車車主并未撞過6輛車,沒有故意撞車嫌疑,維持前車車主負全責定性。后車車主唐先生透露,他在視頻上傳后半個月的時間里接到了3000多個騷擾電話。
唐先生之所以被這么多的電話騷擾,其中很大程度上在于:人們質疑他的行為與“路怒”癥無異。
“路怒”,這是一個從去年開始在各類社交媒體上發(fā)酵的新生詞匯,并在成都“女司機被暴打”一事中達到頂峰。
醫(yī)學界把“路怒癥”歸類為“陣發(fā)型暴怒障礙”;心理學家分析,“路怒”源于駕駛中面臨的各種壓力,生活中的不順也會成為誘因。
粗鄙的手勢,開車“罵人”成常態(tài),一點堵車或碰擦就有動手沖動,故意用不安全或威脅安全的方式駕駛車輛……當我們在討論這些司空見慣的“路怒癥”現(xiàn)象時,似乎更多將之視為一種心理病癥,并很容易將原因歸結到交通堵塞、生活壓力上。實際上很多時候,路怒是因為我們彼此都缺乏基本的規(guī)則意識。
以別車為例,這種違法的駕車行為,我們往往視作不文明行為,很少上升到法的層面進行矯治。試問,有幾個司機因為這樣開車而受到處罰?《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機動車遇有前方車輛停車排隊等候或者緩慢行駛時,不得借道超車或者占用對面車道,不得穿插等候的車輛?!比欢袊降亩氯∏∈谴┎鍝尩啦粩啵趾螘r見到過司機受到處罰?沒有處罰,缺少嚴格的執(zhí)法,紙面的規(guī)則便很難得到普遍遵守。而規(guī)則一旦失去權威,馬路上的秩序便難以維持,其結果自然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出現(xiàn)路怒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古時,駕車有“五馭”,《禮記》中有“入國不馳,入里必式”等要求,千年車轍之中,深深刻寫的是規(guī)則,涵養(yǎng)的是行車之德。今天,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私家車司空見慣,國人正加速駛入汽車社會,讓觀念和素養(yǎng)追上時代的車輪,顯得日益迫切。去年熱映的影片《速度與激情7》,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兩輛車分別朝著不同方向的岔路駛去,是駛向平和與幸福,還是躁動與危險?這確乎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回答的錐心之問。
公路上互“別”以致暴力發(fā)生,根子還在于規(guī)則意識缺失。成都暴打女司機的男司機在道歉中說得好,“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但要從根本上平息路怒,或許還不是求助于“忍”,更重要的是重塑規(guī)則意識。無論什么時候,都該以規(guī)則和法律為準繩,暴力和戾氣無助于事態(tài)解決,更對建設社會理性無益。
(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