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府趙州定西嶺土官李氏是一個彝族家庭,其始祖李清宇洪武十七年(1384)被授予“土巡檢”,此后世代相沿,至清末最后一任土巡檢李永齡去世,歷經(jīng)明、清兩朝,傳承十七代、二十任,長達五百余年。而今,五百年的紛繁只化作墓草青煙,在歷史的時光隧道中閃爍。
一
昭武坡,是彌只到迷渡城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開南古驛道上的重要節(jié)點。明嘉靖初年,云南按察司副使、瀾滄兵備道姜龍在這里添置龍馬塘哨,定西嶺土巡檢李淮受命招募土軍,駐扎于此操練巡防,緝捕盜賊,保障驛道安全暢通。
1693年夏的一天,大理府通判黃元治起個大早,從彌只坐著肩輿,順著陡峭的昭武坡緩緩而行。此行,他是專為編纂《大理府志》而四處采訪,熟悉山川地理,了解一些鄉(xiāng)風民俗,順道聽取定西嶺土巡檢李天成的工作匯報。在昭武坡頂龍馬塘哨旁,定西嶺土巡檢李天成已經(jīng)認認真真準備了一番,張設松幕,備置酒席,翹首以待,等待這位早已文名滿天下的上司。
土官村
黃元治,安徽黟縣人,康熙丙辰(1676)科進士,為官清廉,甚至種菜自給,人稱“青菜太守”。文采風流,書法更是了得,深得康熙皇帝賞識。欽點出任大理府通判,他的職責就是專司“督捕盜賊,控馭土官”。在樹枝搭建的帳篷里,黃元治和李天成把酒臨風,暢敘舊事,隨即揮毫醉書贈詩:“山行風雨亂,陡削復迢遙。路已摩云背,人才到嶺腰。野蠻窺客騎,古戍狎山魈。樹葉編為幕,留余酒一瓢?!?/p>
黃元治不愧才高八斗,僅僅幾個月時間,便編纂完成《大理府志》三十卷。書中,黃元治用史家筆法,十分簡潔地寫道:“趙州定西嶺土巡檢,住彌只,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元末,李清宇為彌只防守千戶,明洪武十七年授土巡檢,沿至李齊月,無子,弟齊斗襲。本朝平滇,齊斗歸附,仍授世職??滴醵?,齊斗老,子國政瞽(眼瞎,編者注),不能視事,子天成承襲。”
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記載定西嶺土巡檢最完整的一條資料。今天,我順著“迷渡”“彌只”的路線,透過黃元治遺留下的四溢墨香,去追溯那個土官世代相傳的脈絡,去觸摸一個個土官的音容笑貌,去探尋定西嶺土官李氏轄治一方領土,維護一方安寧的點點滴滴。
二
陽春三月,穿過林陰密蔽的景東坡、昭武坡,我們來到了一個小山坳上,這里有我們要找尋的李清宇。據(jù)彌渡地方文物專家張昭先生考證,乾隆四十九年(1785)冬,李清宇的第十四代孫李仙升率合族人等,將李清宇墓從今新街鎮(zhèn)小官莊遷葬于此。拂去二百多年的塵埃,一字一字地辨別碑刻,慢慢閱讀碑文,我的內(nèi)心也慢慢變得肅穆。墓基、墓墻、碑坊、碑額、碑龕儼然,兩邊碑坊上浮雕游龍奮力欲飛,碑心正中刻“誥封龍虎將軍始祖諱清宇墓”,生員李廷獻、李尊唐等題額。李清宇為世居土著,元朝末年,任彌只防守千戶,統(tǒng)兵1120名。洪武十四年(1381)冬,明朝30萬大軍兵分兩路征滇,云南梁王政權和大理段氏聯(lián)手困守,企圖負隅頑抗。十七年(1384),兵次彌渡,李清宇率兵投誠,用李清宇為先鋒,攻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昆彌嶺,蕩平大理段氏,“克平有功”,授定西嶺土巡檢。隨后,總兵官以其功績上聞,誥封龍虎將軍,這是一個正二品的榮銜封賞。
昆彌嶺,位于九頂山北側之昆彌山而得名,雄巒疊嶂,南控彌渡,東扼祥云,北接大理,為迤西咽喉,號稱“昆彌雄鎮(zhèn)”,屢屢成為南詔、大理等地方割據(jù)政權的重要依憑,這次卻在明軍和李清宇部隊的攻擊下被一舉拿下,隨后李清宇借勢克平有著“百二河山”之稱的大理,生擒大理土總管段明及其二子。時任征南右副將軍的沐英聞訊,欣喜萬分,志得意滿之余,親自更名為“定西嶺”。
李清宇墓碑
遺憾的是,現(xiàn)有史料都沒有明確記載,李清宇在這次決定性的戰(zhàn)役中如何表現(xiàn),功績?nèi)绾?,只在各種典籍及李清宇后人碑銘中留下只言片語,諸如“沖破定西嶺山崗,克平有功”之類。但我們從“龍虎將軍”這個高規(guī)格的封賞中,透過沐英喜不自禁的笑容,可以猜想得出,李清宇一定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從而立下赫赫戰(zhàn)功,奠定李氏土官的世代基業(yè)。
永樂初年,李清宇去世。永樂四年(1406)正月,長子李德帶著通關文牒、父親印信和大理馬等貢物,騎馬赴南京朝貢告襲。永樂皇帝大喜,賜宴招待,并賜彩幣、鈔、絹。九月,走過山水驛路,圣旨終于從京師傳來:“著他做巡檢,還不做世襲,若不守法度時,罪他,著流官掌印,欽此”。幾番告襲方告成功的李德跪拜接旨,接受印信,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刈隙ㄎ鲙X土巡檢的交椅,開定西嶺土巡檢世襲之先河。
三
明代承襲了元代“以夷治夷”的邊疆民族策略,“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使土司制度達到極盛。在全國設置土司、土官的7個行省中,云南設425家,為全國之冠。大理府趙州南40里的定西嶺,設置了定西嶺土巡檢,為該地所設唯一土官,設置之初,控制趙州與彌渡壩子交界的定西嶺要道。
巡檢為從九品官,在國家職官系統(tǒng)中屬雜職,年俸僅60石米,其職級就相當于今天的派出所長,職位低微,但職責重要,要維護一方平安。由于民族雜居、語言風俗差異大,明政府采取了靈活變通的土官承襲制,包括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叔侄相立、族屬襲替等形式,充分尊重地方民族習俗。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李德死后,由于嫡長子李能先父而死,只好由李能之子、李德嫡長孫李子成襲職。9年之后,即1434年,李子成死,乏嗣,親叔、李能弟李和于1437年朝貢告襲,欽準襲職。也是9年之后,1466年,李和死,子李圓政也在長途告襲過程中死去,李和的嫡長孫李鑒又接過了土巡檢職。1492年,李鑒死,長子李淮經(jīng)過長達7年上下奔波,直到1499年才得承襲世職。此后,七世祖李從明、八世祖李齊月和李齊斗兄弟相繼承襲,走過了風雨飄搖的晚明時代。
李清宇家譜
在南明永歷政權在云南四處流亡時,李齊斗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從兄長李齊月手中接過世職,焚香祭祀祖祠,禱告先祖護佑。望著滇云之地清軍勢如風卷殘云一般掠過,硝煙彌漫中,土司土官們望風而順。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李齊斗于順治十六年(1659),投誠歸附清廷,仍授舊職,順利躲過了改朝換代的波詭云譎。
1663年,由于九世祖李國政雙目失明,不能視事,年輕而聰穎的十世祖李天成承襲,掌舵李氏家族基業(yè)。尤為值得稱道的是,李天成雖然生當康熙盛世,卻不幸遭遇吳三桂叛清的波濤洶涌,但他憑借過人的政治智慧,在清廷和吳三桂的夾縫之中,逆境求存,艱難突圍,保全了祖先遺留下來的政治遺產(chǎn),并順利地把世職的接力棒交接到十一世祖李紹廷手中。
李紹廷和身逢亂世的父親李天成同樣不幸,遇到了雍正年間聲勢浩大、波及川、滇、黔、桂四省的改土歸流。本來,云南以瀾滄江為界,江以東地區(qū)全部改土歸流,但李紹廷智慧不遜乃父,游刃于波瀾壯闊的改土歸流浪潮中,教化民眾,土民相安,深得上司贊賞,李氏家族基業(yè)得以繼續(xù)承襲,安然走出了“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內(nèi)宜流不宜土”。
此后百余年,國家昌盛,社會平穩(wěn),李氏家族基業(yè)波浪不驚地傳襲著。1741年,李紹廷之子李廷樞襲職,之后,弟李正樞襲兄職,兄弟為十二世祖。1748年,子李尊聞襲父職。1756年,弟李尊爵襲兄職,為十三世祖。1784年,李尊聞之幼子李仙升襲職,為十四世祖。1825年,李仙升子早逝,孫李泰源襲世職。1843年后,李泰源弟李碩源、李沛源先后兄弟相傳,為十六世祖。直到1873年,因李沛源征調(diào)隨軍平定杜文秀之亂,戰(zhàn)死沙場,子李永齡承襲父職,是為十七世祖。
至此,始祖李清宇于1384年奠基的定西嶺土巡檢,李氏十七代人、二十任土官,或傳子,或傳弟,或傳孫,或叔繼,代代相傳,歷500多年的春暖花開和風霜雨雪,隨著時代的脈搏,起伏升沉,漸次收取帷幕。其傳承圖為:李清宇——李德——李子成——李和——李鑒——李淮——李從明——李齊月——李齊斗——李天成——李紹廷——李廷樞——李正樞——李尊聞——李尊爵——李仙升——李泰源——李碩源——李沛源——李永齡。
四
今天的密祉小鎮(zhèn),彌漫著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位于蓮峰村委會的土官村,背靠蓮花山,面朝亞溪河,遠觀鳳凰山諸峰,俯視整個密祉壩子。對面的彌只鋪,是開南古道必經(jīng)要沖,過往馬幫商賈打尖樞紐,那時馬鍋頭們習慣稱為“馬食鋪”,有的甚至傳說成“馬屎鋪”,現(xiàn)在卻有著一個文雅的名字——文盛街。據(jù)說是源于清代光緒年間云南督學戴鴻慈視學到此,見此地文風昌盛而賜名。
土官村名字由來,是因李氏土官在此居住生活而得,古樸的巷道中,一戶戶大門雕龍畫鳳,紅砂石條和青磚精巧地累砌,照壁飛檐,彰顯著土官家族的氣派。幸存的土官祠堂中,八角樓戲臺雕廊畫棟、精巧雅致。堂前一泓蓮花池和四圍蔭翳古木,流露出當年土官生活的奢華。
定西嶺巡檢司為什么不設在定西嶺,卻設在了土官村??甲C立于乾隆五十年(1785)的《李廷鳳墓志碑》得知,定西嶺巡檢司肇始時是設在定西嶺的,李氏始祖李清宇、二世祖李德死后葬于白崖西山腳下的小隱軒寺旁。至第三代李和,移駐彌渡中川的小官莊,第三代李和、第四代李圓政、第五代李鑒死后葬于該村后山。第六代李秀開始移居彌只土官村,死后葬于鳳凰山。七世祖李從明葬小祉苴,八世祖李齊斗葬蠟窩,九世祖李國政、十世祖李天成葬赤古郎村。
土官祠堂
斗轉星移,世事滄桑。李氏祖塋地屢屢變遷,似乎也是定西嶺土巡檢司衙署屢屢搬遷的結果,也應該是政治社會不斷變革、民族人口不斷遷徙變化的時勢使然。成書于明萬歷十五年(1587)的《趙州志》記載,“李從明,始祖李清宇,由洪武年間以功授巡檢,緝捕彌只地”。據(jù)此,李氏家族至少在公元1500年以前,即明代中葉就已經(jīng)遷居至彌只了。
五
由于巡檢司屬州縣管轄,故而并不入紀事,致使定西嶺土巡檢李氏的族屬,至今仍然迷霧重重?!洞竺鲿洹费灾忚?,認定定西嶺巡檢李氏為“土人”?!肚迨犯濉芳扒宄鞣N實錄,也一致稱呼為“定西嶺土巡檢”,強調(diào)的是一個“土”字。所謂“土人”,謂世代居住本地的人,用今天的話說,指的是少數(shù)民族。今人研究明代云南土司制度的最原始最權威資料《土官底簿》和天啟《滇志》,均沒有注明李氏族屬,前者說李氏為“本州(趙州)寧遠鄉(xiāng)人”,后者說“李清宇,趙州彌只里氏,元為彌只防戶”。清代師范《滇系》說“元為彌只防守千戶”。說明由元朝進入明朝,李氏是以當?shù)卦【用竦纳矸?,且還是職任防戶(防守千戶)的身份歸順明朝征滇大軍。
李氏第二十一代孫李經(jīng)在編纂李氏宗譜時,認定祖籍為南京徽州府休寧縣,“洪武十四年到滇”。也就是說,李氏后人自認為是遷自南京徽州府的移民,族屬為漢族。乾隆五十年立于密祉南山的《李廷鳳墓志碑》說:“吾家起跡南京徽州府,居于天水,遷自彌陽,歷有年矣”,“明代隨黔國公南征,掛正先鋒印”。立于道光八年(1838)的第十四代孫《李富墓志》也說:“李公府君,諱富,字盈溪,李喬之子也,系南京徽州府籍”。大量資料均證明,至少在乾隆初年,李氏就開始自認祖籍為南京徽州府了,自認族屬為漢族。
但在云南省檔案館專題數(shù)據(jù)庫《云南土司世系名錄》中,資料明確顯示:定西嶺巡檢司土巡檢李氏族屬為彝族。2004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彌渡彝族簡史》亦持相同看法,并為李清宇立傳。翻檢《趙州志》,有一條信息十分值得關注。記載說:“盧鹿,土著,烏爨之后,俗訛為邏羅,九隆五族牟苴篤之裔,多居西南山?!睆浿焕锏靥広w州西南山,與彝族聚居的蒙化接壤,太極山即為彝族先祖細奴羅耕居之地?!氨R鹿”,亦或“邏羅”,《彌渡縣志稿》記載為“猓玀”,說“尚有夷族一種為土著,俗稱猓玀”。今天彌渡西山彝族還自稱“臘羅扒”,這是母系氏族時代彝族虎圖騰崇拜的結果?,F(xiàn)代研究成果已經(jīng)達成共識,“猓玀”是中國西南地區(qū)彝族的舊稱。在中原文化視野中,土著即土人,李清宇既然為土著,確定其族屬為彝族當為不謬。
不盡的疑團,如緩緩南流的毗江水,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歷史發(fā)展的現(xiàn)實是,五百多年的紛繁過后,由李清宇開基的定西嶺土官巡檢李氏,已繁衍發(fā)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蔓延散居于柳城村、字啟里、德苴、大樹村等地,甚至更遠的蒙化等外地他鄉(xiāng),枝繁葉茂。但無論在哪里,李氏后人們,都操著一口流利的漢語,成為清一色的漢族了。
六
耐人尋味的是,許許多多的土官都在一波又一波的改土歸流浪潮之中,偃旗息鼓,甚或灰飛煙滅,而定西嶺土巡檢卻能夠安然無恙,代代傳襲達五百多年之久。
土官舊居裝飾
理由之一,效忠朝廷,恪盡職守,保境安民。始祖李清宇及時歸順明軍,沖鋒陷陣,為新興的明王朝消滅衰朽的大理段氏政權,統(tǒng)一云南立下戰(zhàn)功。李從明任職時,屢屢被征調(diào),為明軍鎮(zhèn)壓地方叛亂服務,名載州志,事跡列入“武功”。入清,李齊斗順勢而為,及時輸誠投附,讓地方民眾避免了一場血與火的洗禮,做著一個土巡檢保境安民的應盡職責。清末杜文秀起義中,李沛源率領巡檢司弓兵,隨軍奔襲,效命硝煙四起的戰(zhàn)場,受傷不治而犧牲。李氏土官世代守土有責,恪守盡忠,武功卓著,為彌渡地方的穩(wěn)定作出巨大貢獻,甚至不惜性命,血灑疆場,其忠誠可想而知。
理由之二,主動接受中原文化,推動地方文治?!霸颇现T土官,知詩書,好守禮儀”,這是《明史》對云南土官的總體評價,定西嶺李氏土官未嘗不是如此。李氏土官雖然出生行伍,卻能順應時代潮流,高度重視儒學教育,到十世祖李天成一代,已是講求禮儀,文質彬彬。據(jù)李氏第十三代孫李廷鳳墓志記載,十一代李紹聞、李紹德、李紹先、李紹宗兄弟,俱列趙州儒學庠生,后世李柱、李楨“俱入州學”,李莘陽“入大理府學”,李其達為廩膳生。李氏第十六代孫李占春夫婦墓志銘,由光緒庚辰(1880)進士趙鐘燦書丹,銘文說,“我族乃密川爰開風氣、肇起文人之始”,李占春(1805—1873)贈登仕郎晉承德郎,子李藝、李藩、李薈俱入庠,并授軍功。
可見,定西嶺李氏土官家族無論遷居何處,立足于農(nóng)耕,更重視儒學,深度浸淫于傳統(tǒng)文化。至十九世紀的清末,李氏家族人眾已然躋身儒林,乃至名列官宦,成為大清國的士紳階層了,足見其儒化,或者說漢化程度之深。李氏家族率先垂范,在邊地民族中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化導鄉(xiāng)愚,這也是朝廷所希望的。雖然,對于李氏土官的文治武功,不見史籍詳細記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土人愛戴,士紳服庸,官府滿意。
清乾隆年間,彌渡下川莘野村舉人、著名史學家?guī)煼对凇兜嵯怠分羞@樣評價李氏土官的治績:“其部夷量土而耕,納信不爽,從未聞征戰(zhàn)之役”。師范說這話,是有很強的針對性的,明清兩代,云南許多土官或因爭襲而兵戈相見,或另圖異謀而起兵叛亂,或豪橫淫虐而部民不服,或鄰境爭利而事端頻頻,最終都落得個被朝廷敕令停襲,甚至被天兵征討而自取毀滅的下場。而李氏土官治下的這片土地,則是夷民安心生產(chǎn),按時朝覲上貢、按數(shù)完糧納稅,流官土官和諧共治,一派升平有為氣象,故而深得朝廷信任。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仡櫠ㄎ鲙X李氏土官五百多年的歷史,他既得到中央朝廷支持,加以世代土官努力不懈,悉心經(jīng)營,極力宣揚傳統(tǒng)儒家文化,五百多年里發(fā)生的一切,武功亦或文治,一個顯赫人家的曾經(jīng)輝煌均已是如夢如煙,多民族在團結和諧中共融共生,互惠互利,都已經(jīng)成為一個家族的珍貴記憶,成為一段值得后人追憶記起的歷史。
定西嶺李氏土官五百年
■ 王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