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競秋
【摘 要】 本文概述了士大夫之間的朋黨關系,從政治、思想、制度、科甲同年門第關系等方面探討了北宋黨爭形成的背景。分析了北宋黨爭的特點:黨爭雙方手段較為緩和;朋比結黨的現(xiàn)象貫穿整個王朝的始終且范圍較廣;朋黨之爭有一定的封閉性和排他性。評述了黨爭對北宋政治局面的影響:它破壞了北宋的政治局面;朋黨之爭使人才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使官僚系統(tǒng)癱瘓;朋黨之爭是導致北宋亡國的原因之一。
【關鍵詞】 朋黨政治;慶歷黨爭;影響
朋黨一說由來已久,在各個朝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朋黨斗爭。然而在北宋,朋黨政治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政治格局,并且對當時的士大夫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這種影響較之前朝,是前所未有的。
一、何謂朋黨
“朋”,原指上古的貨幣單位,五貝為一串,兩串則為一朋;“黨”,原指周代的基層單位,級別在鄉(xiāng)以下。若單拿兩個字來看,與朋黨一詞毫無關系,但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朋”因其串聯(lián)之形,引申出了“群、類”的含義,而“黨”則因其作為統(tǒng)計人數(shù)的單位名稱,逐漸演繹出了“跟隨”的含義。二者在演變過程中,字意逐漸相近,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組合在了一起,成為了專有名詞。
《韓非子·飾邪》中曾記載:“古者先王盡力于親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則忠臣勸,罰必則邪臣止。忠勸邪止,而地廣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黨比周,以隱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東是也”。[1]朋黨一詞最初的出現(xiàn)就具有十足的貶義色彩,說明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士大夫結黨成為利益集團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影響到國家政治的穩(wěn)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朋黨與政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政黨是近代以來階級斗爭的產(chǎn)物,它是在階級社會中,某個特定的階級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在階級斗爭中形成的政治組織。政黨擁有著自己的章程、綱領等等,是機構健全且合法正當?shù)慕M織。與之相反,專制體制下,統(tǒng)治者嚴禁群臣私自分派。在此情形下,朋黨多指官員因政見不一、血緣親疏、門第有別、地域關系等形成的,以謀取私利為目的而建立的關系網(wǎng)和宗派集團,是非法的。
二、北宋黨爭形成的背景
在北宋,黨爭如同野草一般吹而又生,規(guī)模也一次比一次激烈。為何北宋的朋黨屢禁不絕?大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答。
1、政治上
首先,北宋朋黨之興源于封建專制皇權下君主的政治需要?;蕶喔哂谝磺?,君主對臣下有生殺予奪之權。然而在歷史上,弒君上位之事屢見不鮮,身居高處的君主稍有不慎便會面臨人頭落地的結局。為防止這種情況發(fā)生,作為君主就有必要運用一些權術,讓臣子無法猜測出自己心中所想,從而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為皇家服務。
北宋政權的建立者趙匡胤在建立政權時重點防范了藩鎮(zhèn)割據(jù)和宦官專權,采用了內(nèi)外分離、強干弱枝的政策。北宋初年由于統(tǒng)治者自身威嚴,并之以南北方士人暫未相融,朋黨團體沒有形成的條件。及至宋真宗和宋仁宗時期,士人之間已無地方差距,且帝王長于深宮無先祖之威懾,擔心朝臣們過于一致會令自己難以掌控,因而采用“異論相攪”的策略,并且兩面玩弄。比如仁宗皇帝擔心宰相專權,因而一方面有意識的放縱“異論”,與宰相分庭抗禮。另一方面,當朋黨雙方形成了士大夫領袖并旗幟鮮明的形成對抗之后,為防皇權受到威脅,仁宗皇帝再以戒除朋黨為由將雙方拋開。
其次,北宋朋黨之興源于官場斗爭與宮廷斗爭相結合。所謂“學而優(yōu)則仕”,是古代大部分知識分子的終極目標。求官、保官、升官,官僚對于權利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但是上位者不會輕易放棄職位,下位者也沒有機會升遷,這就使官場斗爭不可避免。在利益的驅(qū)使下,單獨一個人無法成功越級,而朋比結黨后形成一個小團體正好適應官僚之間的權力斗爭。正所謂“朝中無人莫做官”,于權臣而言,黨羽越多權勢越大;于普通官僚而言,找到一個強大的政治人物做靠山,才能保住自己的官位,結黨營私成為了現(xiàn)實的必要。至于宮廷斗爭,在慶歷黨爭之始便可見一斑了,范仲淹、呂夷簡結怨于仁宗廢郭皇后一事,雙方都想通過這一事件抓住皇家和后宮的一股力量作為自己的靠山,并以此打擊對方。朋黨關系便在官場和宮廷斗爭中逐漸擴大。
2、思想上
黨爭實質(zhì)上是思想政治斗爭。在重文輕武的北宋,所有的政府部門基本全部啟用文職人員,知識分子的發(fā)言權較前朝擴大了許多,因而在北宋初期,儒釋道等學說并行,統(tǒng)治者與士大夫們各取所需。范仲淹等人正是打著儒家名教和兼濟天下的口號,從儒家學說中找到了有利的思想武器:君子與小人之說,以此為朋黨之論張目。慶歷黨爭時范仲淹集團自居“君子”,指責對方為“小人”;歐陽修也曾寫《朋黨論》用“君子”、“小人”言論為自己的集團進行辯護,可見儒家名教思想是一把牢不可破的傘,因而對于附庸者引以為榮的場面也就不難理解了。清代王夫之針對宋代朋黨現(xiàn)象也曾說:“朋黨之興,始于君子,而終不勝于小人。害乃及于宗社生民,不亡而不息”。
3、制度上
北宋的重文輕武風氣,造成了重內(nèi)輕外的局面,使作為百官之長的宰相權力不斷上升,這是皇帝最需提防的一點。因此皇帝在宰相之外設置了御史臺和諫院(合稱臺諫),其作用是監(jiān)察文武百官,包括宰相。隨著宰相的權力越來越大,臺諫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盡管客觀上這二者的互相制約對皇帝而言十分有利,但是卻非常容易造成朋黨之爭。
4、科甲同年關系方面
進士同年關系是科舉時代的產(chǎn)物,既是仕宦之間賴以交往的一種途徑,也是促成唐宋以來頻繁結黨的原因之一。例如仁宗時期以呂夷簡和范仲淹為首的景祐黨爭,范仲淹集團的主要人士尹洙、余靖、歐陽修、蔡襄等人中,僅有尹洙與范仲淹關系密切,然而其他人為何也為范仲淹仗義執(zhí)言呢?其中關鍵是尹洙:尹洙與余靖是同為天圣二年進士同年,又同在三館校書;尹洙和歐陽修雖不是同年,但是二人的父親同為真宗咸平三年進士同年,宋人重視同年之誼,視同年為異性兄弟;歐陽修與蔡襄,以及尹洙之兄尹源為天圣八年進士同年。這種微妙的同年關系將這些人間接的聯(lián)合在一起,形成景祐朋黨。
三、北宋朋黨斗爭的特點
因北宋是以文為主,文強武弱,且朋黨斗爭大多發(fā)生于文臣之間,所以北宋的朋黨關系帶有獨特的時代性。但是黨爭的現(xiàn)象由來已久,縱觀歷史,北宋的朋黨現(xiàn)象與其他朝代的朋黨現(xiàn)象也有共通之處。
首先是具有北宋時代背景影響下的特點:黨爭雙方手段較為緩和,斗爭失敗下場并不十分慘烈。最嚴重的是被貶官流放,如范仲淹慶歷黨爭失敗后被罷去參知政事,知邠州、兼陜西四路緣邊安撫使。此外還有刻名于碑進行羞辱,如崇寧元年,蔡京上言宋徽宗,將司馬光、蘇軾等在元祐年間反對變法的文武大臣名字刻諸石碑遍立全國以示辱蔑,即所謂“元祐黨籍碑”。凡立于碑上之人,一律“永不錄用”,且不許其子孫參加科考并留于京師??偟膩碚f,黨爭雙方進行斗爭時基本未牽扯到性命之憂。
其次是朋比結黨的現(xiàn)象貫穿整個王朝的始終且范圍較廣,從中央機構到下層官僚,攀枝錯節(jié)。自北宋仁宗起的景祐黨爭,慶歷黨爭,至神宗時期的元祐新舊黨爭,特別是哲宗時期更為激烈的新舊黨爭使得北宋的政治局面每況愈下,黨派之間的斗爭發(fā)展到后期不再是爭誰為國家出更多力,而演變成了個人乃至團體之間的恩怨,正如文彥博所言:“今之戶部,實主邦計,尚書、侍郎、郎中、員外未聞精擇久任,惟見屢遷數(shù)易,欲使何人專任其責!國之大計,安所望哉!”。
第三是朋黨之內(nèi)有一定的封閉性和排他性。一個朋黨集團形成之后,通過血緣、同門、同年等關系將眾人連接在一起,黨魁在用人之際也基本只從自己團體中選人或舉薦,而不會過多的考慮德才問題。德才再好,若不是自己派系內(nèi),便一律不予啟用。如王安石變法時期的新舊黨爭,大批有才能的人才屬于舊黨,并不支持變法,王安石只能采用自己黨派內(nèi)的人員,他最重要的支持者呂惠卿、章惇、曾布等人,盡是后世聲名狼藉之輩。這些人使黨爭淪為意氣之爭,用人唯親以排除異己,唯利是圖。
四、朋黨斗爭帶來的影響
北宋朋黨之爭帶的后果十分嚴重。首先,它破壞了北宋的政治局面。朋黨相爭,往往會因派系而蒙蔽眼睛,失去判斷正確觀念政策的能力。例如王安石變法,于舊黨而言,新黨的任何政策都是錯誤的,因此極力反對,罔顧國家利益和百姓需要。
其次,朋黨之爭使人才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使官僚系統(tǒng)癱瘓。在前文我們已經(jīng)提到,朋黨具有排他性,各派系的主心骨紛紛將自己身邊的人安插到各崗位中,排除異己,任人唯親,為己所用。一部分人才得不到重用,而一部分人才私有化,最終會使官僚系統(tǒng)紊亂,各處機構無法發(fā)揮自己的職能。
第三,朋黨之爭是導致亡國的原因之一。前期黨爭影響基本在思想方面,在政策方面雙方都是本著為國家發(fā)展的目而展開。但后期黨爭自王安石變法之后,進入白熱化階段,各方將黨爭變?yōu)榻鉀Q私人恩怨的方式,對國家利益不甚重視。表現(xiàn)在新舊黨頻繁交替上臺,法律政令不斷更改,常常使地方官員和百姓無法適應接踵而來的新政策。從而使中央政府的權威和號召力急劇下降,加之國家冗兵冗官局面,導致朝廷在面臨敵軍入侵時毫無招架之力。
從朋黨的含義我們可知,朋黨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下的一種特殊的官場現(xiàn)象,是一種非法的關系集團。然而北宋的朋黨又是在皇帝有意縱容下形成的,并伴隨著官場斗爭和宮廷斗爭,持續(xù)時間長范圍廣。在朋黨斗爭中,每個集團都喜歡站在君子的立場指責對方,也使得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分標準在北宋的官場上并不十分適用。盡管官場斗爭慘烈,但是相對其他朝代而言,北宋的朋黨斗爭手段較為緩和??傮w來說,北宋的朋黨斗爭給北宋政治和社會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是造成這個王朝走向滅亡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 梁啟雄.韓子淺釋·飾邪[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王夫之,宋論:卷四,仁宗.
[3]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