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之
最近有一個比“網(wǎng)紅”還熱的詞,叫“斜杠青年”。該詞來源于2007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埃爾博爾撰寫的《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壓力下的職場求生術》一書。她在書中指出: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只做一份工作,他們開始選擇嘗試多個領域,同時發(fā)展多種職業(yè),擁抱一種擁有更多角色、也更多元的生活。他們用“斜杠”來區(qū)分、列舉自己的不同職業(yè),于是“斜杠青年”也就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其實,斜杠青年一直存在。以前叫復合型人才,后來稱跨界高手。如今只不過換了一種稱呼,或者說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這樣的斜杠青年會越來越多。年輕人迫于生活壓力,有的空余時間悄悄地做起了“微商”,在朋友圈里刷刷化妝品或者服裝圖片,賣出一單算一單;有的則受雇于教育網(wǎng)站做起了“微課”;也有的經(jīng)營起資訊平臺,坐擁數(shù)萬粉絲,早已進入盈利模式。
教師在線授課時薪過萬的帖子刷爆朋友圈。對這一現(xiàn)象,人們莫衷一是。但至少有一點是不爭的事實,這些“教育新貴”一定是知識儲備豐富、教學方法精當?shù)慕處?,一定是與時俱進、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了然于胸的老師,他們既是“線下教育”的尖兵,又敢于開啟斜杠模式,勇當“線上教育”的領頭羊。
毋庸置疑,“斜杠”是一種正能量,對于年輕人而言,它不僅僅意味著一份額外的收入,還為自己的未來儲備了若干“情景模式”。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儲備的情景模式越多,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你的機會就越多,未來的路就會走得越順當。
依葫蘆畫瓢,我也可以為自己貼上這樣的標簽:英語教師/科室主任/業(yè)余寫手,如果繼續(xù)貼下去,還可以是,攝影愛好者/乒乓球達人/社群管理員等。對于剛好趕上“60后”末班車的我來說,這些斜杠也許更多地意味著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工作時間專注工作,業(yè)余時間專注愛好。一份工作用來養(yǎng)活自己,而業(yè)余愛好則把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人生幾道杠?無論身處怎樣的境地,或者處在哪個人生階段,斜杠都意味著更自主、更多元、更充實、更有趣的生活。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有專業(yè)上的高度和深度,更有你生命中的厚度與溫度!
作者單位:河北省邢臺市威縣第一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