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禪功論
禪分三乘,內(nèi)功亦分三乘。
其上乘者,運化剛?cè)?,調(diào)和神氣,任意所之,無往不可。剛非純剛,剛中有柔;柔非純?nèi)?,柔中有剛。其靜止也,則渾然一氣,潛如無極;其動作也,則靈活敏捷,變化莫測。能運其一口大氣,擊人于百步之外,且無微不至,無堅不入。猝然臨敵,隨機而作,敵雖頑強,亦不能御,且受傷者不知其致傷之由,跌仆者不知其被跌之故,誠如夭矯神龍,游行難測,有見首不見尾之妙,固不必運用手腳,而始能制人也。
此種功夫,為內(nèi)功中之最高者。古之劍仙,能運氣鑄劍,在百步內(nèi)取人有如探囊取物者,即此功也。唯此等功夫,高深已及,不得真?zhèn)?,決難練得。且運氣如此,亦非一二年所可成,勢非費盡苦功歷盡磨折,始能如愿。其法在今日雖不能謂為完全失傳,但絕無僅有,能者實不易見。
至于中乘,則功夫略遜于此,然亦能剛?cè)峄瑒屿o相因。神氣凝結(jié),雖不能運氣以擊人,亦可以神役氣,以氣運力,使其氣能周行全身,充滿內(nèi)膜。氣質(zhì)本柔,運之成剛以御外侮,非但拳打腳踢所不能傷,即用利斧巨錘以劈擊之,亦不足以損其毫發(fā)。
此等功夫,少林門中,能者極多,即今日亦甚易見。此步功夫,雖不足制人,但則御侮有余。武術(shù)本為強身防患而練習(xí),得此外侮不能侵,壽康亦可期,亦已足矣,更何必定求制人之法哉?此中乘功夫,雖可自習(xí),顧其精奧之處,如不得名師指點,亦不易領(lǐng)悟。練習(xí)之時,最少亦須六七年,如天性魯鈍之人,或體弱多病之人,則困難尤多,更不止費此六七年也。
至于下乘,則不僅不足以運氣擊人,即運柔成剛,用以御侮,亦感不足。但能將神氣會合,運行于內(nèi)府,而不能達于筋肉之內(nèi)膜,其功效則在求內(nèi)府調(diào)和,百病不生,強身引年,以享壽康之樂也。
此步功夫,可于治臟法中求之,練習(xí)時亦極簡便,但能持之以恒,即有成功之望,固不必如練習(xí)中乘、上乘之繁復(fù)也,大約兩年之間,即可見效。
且此一步功夫,實為內(nèi)功入手之初步,即欲練習(xí)中乘或上乘功夫者,亦須同時注意于治臟。外邪襲入,即足以發(fā)生種種疾病。有病之人,欲行內(nèi)功,實為不可能之事。氣散神傷,決難使用,非先去其病,使其神氣完固不可。此治臟之法,即廓清內(nèi)府,消除疾病之極妙方法,勤謹(jǐn)行之,功效極大,且甚神速,故練習(xí)內(nèi)功之人,宜兼治臟也。
二、靜禪功
先盤左腿,將左腿踝關(guān)節(jié)部置于右大腿股上腹股溝前,次將右腿于左腿外依法而盤,成左內(nèi)右外兩腿疊交式。兩腳心務(wù)使朝天,否則練功時膝部或踝部易受損傷,并且大腿易麻木妨礙練功;兩手結(jié)印于丹田前。
說具體一點,各種坐姿均要求做到豎脊、含胸。豎脊即將脊骨調(diào)節(jié)自然正直,否則為硬挺強直,腆胸疊肚,達不到舒松的要求;又不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否則有違重心中正不倚的要領(lǐng)。
其方法是,把雙肩尖微向前開張成與身體成一條直線。豎脊、含胸須視為統(tǒng)一性的整體,才能正確完成姿勢。前胸、后背配合得體,才能丹田氣下沉不浮。要求提耳根勁(稍收下頜),含胸豎脊,百會朝天,百會穴和會陰穴在體內(nèi)成一條垂直線,身體的脊椎骨像寶塔一樣一節(jié)一節(jié)地上下基本為直。
(一)內(nèi)功與打坐之關(guān)系
打坐一事,無論道家釋家,皆視為極重要之法則。在道家為內(nèi)觀,練胎息長生之道;在釋家為禪定,修明心見性之功。雖志趣之不同,實異源而同果。
打坐者,實從靜中以求自然之機者也。儒家亦曾云:“靜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贝丝梢姟办o”之一字,其功之妙矣。練習(xí)內(nèi)功之人,本與外功相反,外功皆從動字上做功夫,內(nèi)功自當(dāng)從靜字上悟妙旨,此所謂以柔克剛,以靜制動者是也。
夫吾人生于今世,事物紛繁,情感雜沓,聲色攻于外,憎愛縈于中,自然之機,漸被蒙蔽,而至于消滅。在此時而欲其摒七情、遠六欲,舉一切貪嗔癡愛之事而絕之,返本還原,使四大皆空,三相并忘,六根清凈,此非難而又難之事乎?若非苦行修持,曷克臻此。打坐者,即忘機之妙法也,故道家、釋家皆重視之,而練習(xí)內(nèi)功者,尤當(dāng)于此入手。
內(nèi)功之主要關(guān)鍵,固在于凝神、斂氣、固精三事。若心如明鏡,一塵不染,一念不生,一念不滅,則神自凝,氣自斂,精自固。若心中雜念紛投,憎愛起滅,則神耗、氣散、精敗矣。于此而欲收攝,非借力于坐忘,不可得也。且內(nèi)功者,固以柔制剛之法也,以安詳之態(tài)度而克敵人之暴動。是欲得其安,必先能定;欲得其定,必先能靜;欲得其靜,更非坐忘不為功。由此觀之,則打坐一法在內(nèi)功中,所占地位之重要,固不待智者而知之矣。
唯吾人處身塵俗,欲其忘懷一切,本非易易,故在入手打坐之初,其意念必不能立刻即達靜止之境,猶不免有紛擾之虞,然必設(shè)法以驅(qū)除妄念,使心境明澈,達于止境而后可。其法唯何,即自觀而已。
昔人謂打坐之人,必具三觀。三觀者,即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是也。在打坐之時,必集吾人之意于此三觀,然后雜念可漸遠矣?;蛴兄^不必定念三觀,即默念阿彌陀佛,或數(shù)一二三四等,皆無不可。蓋所以要如此之故,欲其意志專一,不生雜念也。非必一定三觀,或三觀于此,具何法力也,此不過初入手時之一種方法。及至心意漸堅,雜念自然遠去,而達于自然之境。功夫既深之后,非但雜念無由而生,即我自己之軀體,亦置之意外,而至物我俱忘之境,則靜止極矣。功行至此,則利欲不足以動其心,榮辱不足以擾其志,心地明澈,泰然自適矣。
故練習(xí)內(nèi)功者,必先從坐忘入手,盡求其靜,復(fù)于靜中求動,是為真動。強身健魄,行氣如虹,縱不能白日飛升,亦無殊陸地神仙矣。
(二)打坐之法則
打坐一事,以靜為貴。能辟靜室,設(shè)禪床最佳。
禪床之形式,略如一極大之方凳,約二尺半見方,皆以木板制成,務(wù)須堅固。如無余屋為靜室,即于臥榻上行之,亦無不可,唯以板鋪為佳。以棕藤等墊,皆有彈力,坐時不免歪斜傾倒之病,故宜用木板。
每日于早晚各坐片時,時不在乎過久,緩緩增加,易收實效。
坐時勿著相,勿管呼吸,一任其自然。脊柱宜正,口宜閉,牙關(guān)宜咬,舌宜舐住上腭,兩手輕握,置丹田之下。
坐有單盤雙盤之分。單盤者,即以一腿盤于下,而另一腿盤置其上,法較簡單易行。雙盤者,即依單盤之式,將盤于下面之腳扳起,置于上面膝頭之上,使兩腳之心,皆向上面,而兩腿則交叉綰成一結(jié),此則較單盤為難。手之位置亦有兩種,以左大指輕捏中指,而右大指插入左虎口內(nèi),以右大指、食指輕捏左無名指根者,稱為太極圖;而兩掌皆仰,重疊而置者,則為三昧印。
凝神趺坐,先自口中吐濁氣一口,再自鼻中吸入清氣,以補丹田呼出之氣。呼時稍快,吸時稍慢,呼須呼盡。如此三呼三吸之后,內(nèi)府之濁氣,完全吐出凈盡,然后再正式行功。在初入手時,必有雜念縈心,而易祛除,則宜念南無阿彌陀佛,或數(shù)數(shù)字,以自鎮(zhèn)定其神意。久后功夫既深,則心境自然明澈,不復(fù)須如此矣。
坐時宜清神寡欲,收斂身心。早起因晚間靜定,是為靜中之動;晚間行功,因白日勞動而吸習(xí)定靜,是為動中求靜。如此操持,是為動靜有常,陰陽相生。佛家坐禪,皆用雙盤之法,全身筋絡(luò),得以緊張,身體容易正直,而收效較宏也。
坐時有數(shù)要,不可不知:一為存想,即存欲靜坐之念,而冥心摒息也;二為盤腳,即依坐法,盤腳趺坐也;三為交手,以兩手交置,護于丹田也;四為搭橋,即以舌舐腭,使之生津也;五為垂簾,即下覆其睫,稍留縫隙也;六為守丹田,即意存于丹田,而不即不離也;七為調(diào)息,即調(diào)和其氣息,使之綿綿不絕也。知此七要,而打坐之法盡矣。
此外坐法猶有所謂五心朝天者,實系道門中之坐法;而觀音坐、金剛坐等法,則為禪門中之別法。隨人之性情而變,吾愛何種坐法,即坐何式,固不必拘拘于定見也,唯終以雙盤坐法為正宗。
坐之時間,以一炊時起手,以后逐漸增加,直至半個時辰以上為止。能坐至如此長久,則心境澄澈,一切雜念,無由而生,一切邪魔,無由而入,則明心見性,可歸正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