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三位一端”在公共史學傳播中的應用研究

2016-07-13 22:00:23張仕儒張業(yè)曹璠楊萬慧王曉穎鄧嘯林
科技傳播 2016年9期
關鍵詞:微視頻微博實踐

張仕儒 張業(yè) 曹璠 楊萬慧 王曉穎 鄧嘯林

摘 要 2015年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大潮洶涌,以微信、微博、微視頻、移動客戶端為代表的“三微一端”成為網絡輿論的重心?!叭⒁欢恕弊鳛樾畔⒓夹g領域的新生事物,以其便捷與廉價,迅速被普通民眾所采用,進而深刻改變了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與之同步,三位一端在推進公共史學的發(fā)展上也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三微一端是公共史學成果傳播的載體,同時也是史學研究公眾化的一種手段。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以及參加社會實踐等形式來探討“三微一端”在公共史學傳播中的應用。

關鍵詞 微信;微博;微視頻;實踐;公共史學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2-0058-04

1 關于新媒體及公共史學的發(fā)展概述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壯大,對新媒體的傳播效能的研究開始成為熱門。涌現(xiàn)出大量的研究成果。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將媒體融合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決策高度,如何推動傳統(tǒng)媒體轉型、促進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一體化融合發(fā)展逐漸成為學界和業(yè)界關注的焦點。全媒體的興起是對傳統(tǒng)媒體的巨大挑戰(zhàn),不少報業(yè)集團紛紛將產業(yè)發(fā)展轉至新媒體領域,代替?zhèn)鹘y(tǒng)的閱讀方式;從廣播電視行業(yè)來看,很多節(jié)目運用新媒體的方式及時將節(jié)目內容進行傳播推廣,將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相結合,達到理想化的傳播目的??梢娦旅襟w已經成為文化傳播領域不可或缺的一大媒介。不難發(fā)現(xiàn)微信公眾平臺研究是現(xiàn)今的一大研究潮流,作為新媒體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微信對于人們的生活起著越來越深刻的影響。在學術界,研究者大多是將微信公眾平臺與圖書館及新聞傳播、語言文學等知識相結合,進一步發(fā)掘微信等新媒體與自身專業(yè)領域之間的價值,實現(xiàn)本專業(yè)的傳播與發(fā)展。

目前在公共史學傳播方面,學術界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但仍處于探索階段。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它開辟了史學研究和史學應用的新途徑,值得我們去進一步深入研究??傊?,當代中國正處于公眾史學科學建設時期,表現(xiàn)為相關研究陸續(xù)增加,相關論文較多,研究隊伍的初步形成等。中國社會科學網在2014年1月17日發(fā)表了《學者探討:公眾史學的中國式境遇》指出:今天的中國,公眾歷史的概念還未獲得廣泛傳播,甚至在史學界還未對這門學科的概念、名稱達成統(tǒng)一認識,但與之相關的實踐已甚囂塵上,一場“走出高校,走向社會”的史學領域大突破已經拉開了序幕。加強公共史學建設,普及歷史常識,增強民眾史學意識,是引導廣大民眾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的重大舉措。

公共史學就其功能而言,仍然承擔著傳統(tǒng)史學的任務,只不過更加注重發(fā)掘史學的現(xiàn)實性,力求直接服務于現(xiàn)代社會。公共歷史學者讓人們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歷史知識,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普通民眾的歷史意識,讓歷史走進了社會生活中。

目前,新媒體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會生活中,它將應用技術與人文社科緊密結合、優(yōu)勢互補,追隨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將歷史文化的傳播注入時代和技術特色;它用前衛(wèi)的技術為歷史傳播弘揚注入新生力量,為公共史學傳播開辟新的道路,提升歷史人文社科的地位,發(fā)揚新媒體思維的創(chuàng)新之處。

2 微信在公共史學傳播中的應用

21世紀的中國正在迅速的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人們迎來了“自媒體時代”,自媒體逐漸成為當前人們使用最多、信息傳播最便捷的工具。微信不僅為人們提供超多的時政信息,還成為公共史學傳播的平臺。

利用微信進行“公共史學”的傳播,首先需要對微信上的“公共史學”傳播進行分析。以“歷史”為關鍵詞,在微信上搜索排名前十位的微信號,查看它們推送的歷史消息,發(fā)現(xiàn)它們有一些共同之處:第一,每天都會進行推送,大體都會推送三到四篇文章;第二,這些推送的內容讀者在閱讀完畢都可以將其分享到自己的社交網絡上,與他人一起共享;第三,在已經關注了的公眾號中,公眾號每天推送的歷史內容基本上都是近現(xiàn)代史的內容;第四,這些文章的標題與一般的研究型文章不同,不追求嚴謹簡潔,往往會用疑問句的形式進行標題的編寫;第五,公眾號與期刊雜志一樣,上面都會有廣告,微信可以點進去更進一步的了解。

通過對部分微信公眾號內容的分析,發(fā)現(xiàn)微信上的“公共史學”主要是通過專業(yè)研究者與非專業(yè)研究者的公眾號進行傳播,其傳播的內容大部分為近代史與現(xiàn)代史,少部分涉及古代歷史的內容,在微信公眾號中這些歷史內容又是通過哪些途徑獲得的、進行了怎樣的一種傳播以及讀者閱讀的情況如何,這些問題都對“公眾史學”的傳播有著顯著的意義。

以“鳳凰歷史”19號推送的文章“1982年為何有人不希望鄧小平當國家主席”為例進行分析,在讀完這篇文章之后,文章結尾處有標注“摘編自《北京日報·中共黨史研究》”,并且在最下邊有閱讀量和點贊的提示“閱讀19 878點贊47”的數據,另外以“歷史大課堂”19號推送的“王師北定中原日,陸游的遺愿是否實現(xiàn)”為例,此篇文章結尾處標注此文章為歷史大學堂特邀作者李元輝,且最下邊顯示為“閱讀17 583點贊86”的數據。通過2015年微信數據大調查可知,使用微信的用戶主要為企業(yè)職員、自由職業(yè)者、學生以及事業(yè)單位員工4類,使用微信的用戶的年齡段主要集中于18歲至36歲之間,且男女比例為1.8:1。

綜上可知,微信公共號推送“公共史學”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為摘編,一種為專業(yè)或者非專業(yè)史學研究者的原創(chuàng),其面對的主要是年輕的讀者們。推送的文章閱讀量遠遠大于點贊的用戶量,這說明大部分的用戶看這篇“歷史文章”僅僅是看看,不摻雜自己的觀點,因此大多數公眾對于“公共史學”的公共性了解存在著片面性。

為了進一步了解微信在公共史學傳播中的作用,我們還創(chuàng)建了微信公眾號——山師公共史學導航,此號為目前中國第一個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辦的公共史學微信公眾號。此號設置名家走筆、博采眾長、原創(chuàng)天地、師軒播報和史界視界5個推送內容。這個公眾號既為我們傳播公共史學服務,也為我們的項目研究提供第一手的依據。目前已更新至第八期。得到部分歷史學者的好評,同時獲得了同學們的廣泛關注。

3 微博在公共史學傳播中的問題研究

如今利用微博傳播史學專業(yè)的、非專業(yè)的博主大有人在,在利用這一新媒體傳播史學,弘揚中華文化的同時也存在著五花八門的問題,以下是對微博傳播公共史學所存在的問題及問題存在的原因的簡略概述。

3.1 存在的問題

3.1.1 微博傳播公共史學存在主觀性、隨意性,傳播內容準確性和研究水平較低

這里以在新媒體領域較為突出的專業(yè)研究學者許紀霖教授為例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許紀霖教授在微博上歷史屬性中影響力排名第一,他的粉絲量為33萬,截止到2015年9月6日,許紀霖教授的發(fā)博數為5 161條,關注度一直保持在0.49%,其幾條熱門微博的高轉發(fā)量也遠遠沒有突破一千大關,而微博上某一歷史解密的關注率遠遠超過了許教授,隨便一條微博的轉發(fā)量就在四五千次以上,這個小小的對比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3.1.2 微博作為網絡時代中的一種媒體形式自然存在網絡所存在的弊端,即風險性、絕對的公開性、無權威無主導和多元化的弊端

微博上所傳播的歷史內容良莠不齊,普通民眾并沒有分辨和識別的能力,這就讓微博上傳播的歷史信息魚龍混雜,成分變的十分復雜,非專業(yè)的研究者并不知曉這些信息的真?zhèn)伪慵右源笏羵鞑?,這就導致了史學混亂,人們缺乏辨別歷史真?zhèn)蔚哪芰Α?/p>

3.1.3 專業(yè)研究人員與大眾互動少,傳播內容偏向于純粹學術問題

專業(yè)研究者所傳播的歷史信息可信度高、客觀性強,但往往關注度低,這說明普通民眾對與學術水平較高的歷史問題并不感冒,因為壓根不知所云就更不用說喜聞樂見了,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歷史信息是高度貼近人民生活的東西,純學術的歷史問題是學者專家的專利,普通人看不懂也不關心,這就造成了學者與民眾之間的叫交流互動少的問題。還是以許教授為例,許教授單條熱門微博的評論量不到兩百條,互動率也僅為0.074%,但他的原創(chuàng)率卻高達65%,這就不難看出大眾的口味,這一問題的存在也是顯而易見的。

3.2 問題存在的原因

3.2.1 專業(yè)研究者與非專業(yè)研究者的自身原因

以微博為媒介的公共史學傳播之所以以非專業(yè)研究者為主導,一方面源于專業(yè)研究人員專業(yè)研究的特點和工作的性質,另一方面源于非專業(yè)研究者的興趣和需求。專業(yè)研究者所擁有的職業(yè)習慣一向是嚴謹、求實的,所用語言也都是專業(yè)術語,而且大多研究者會在史學的傳播中傾向于自己的研究領域,這就導致了與大眾脫離的問題;而非專業(yè)研究者大多是依照自己的興趣選取傳播內容,這和普通民眾的興趣點大體類似,往往是涉及日常生活的內容較多,這些內容更為大眾所喜聞樂見,自然導致上述第一個問題的產生。如著名歷史地理學教授葛劍雄先生于2015年9月7日轉發(fā)并回復了@吳越飛南京的微博用戶,回復內容為“元朝的疆域是指由元朝統(tǒng)治的地方,不能與成吉思汗其他子孫所建的四大汗國混同。如今天新疆的大部分當時屬察合臺汗國,不在元朝范圍。當時不重視海島,元朝并無攻占臺灣計劃。元軍海上戰(zhàn)斗力不強,且無法預測臺風,兩次攻日本均失利。”此條微博的轉發(fā)量為17,評論15,贊24,而葛劍雄教授擁有99萬粉絲,這足以說明,絕大多數的粉絲根本看不懂所說何事,他們對此內容也并不感興趣。而名為歷史解密網站的微博用戶于2014年8月15日發(fā)布的一條“【千年絕對】史上最著名的對聯(lián),漲見識了!”的微博轉發(fā)量4 037,評論322,贊1 276,而這一微博用戶的粉絲量僅有27萬,實例表明了原因。

3.2.2 網絡弊端的存在

隨著網絡技術的越發(fā)先進,網絡所存在的弊端導致的問題都將不是問題。

3.2.3 專業(yè)研究者與平民交流少

這一問題存在的原因就比較有趣了,專業(yè)研究者與大眾互動少可能一方面在于大眾對于所傳播的歷史信息不感興趣,專業(yè)研究者想和粉絲交流,粉絲卻不跟博主交流;也可能在于博主所傳信息還比較有趣,但是卻碰到了“靦腆的”粉絲,粉絲只轉發(fā)不評論,讓博主束手無策;另一種情況則是粉絲很熱情,博主很“高冷”這也導致了互動率的大打折扣,但這一問題的根本還在于第一個原因,大部分專業(yè)博主所傳播的歷史信息的不到粉絲的接受,存在不理解,沒興趣等關鍵問題,這就成為了這一問題的原因。

4 基于“口述歷史”活動——談微視頻在公共史學傳播中的作用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在改變我們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同時,也調整著我們的生活重心。隨著公共史學概念的愈發(fā)火熱,各種新媒體在公共史學傳播體現(xiàn)的力量不可忽視。其中網絡視頻是對視覺、聽覺等感官系統(tǒng)的極大延伸,視頻為網民提供的是更加生動形象、立體真實的視覺體驗。這之中的微視頻更為突出,它在短時間內充分滿足網民的視聽需求,因而它在公共史學傳播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優(yōu)勢,我們需要去發(fā)掘這一新媒體的力量,最大化利用好微視頻這一平臺力量建設我們的公共史學。

在《“三微一端”在公共史學傳播中的應用》項目立項之后,我們想切實地去調查感受一下微視頻在公共史學傳播方面在當下所呈現(xiàn)的色彩。很幸運的是,我們項目組有了一個“家春秋·口述歷史項目”的機會,“我們要參加這個口述歷史,我們要有自己的作品,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微視頻到底能在公共史學傳播方面發(fā)揮多大的作用”,就是有這樣的目標,整個過程下來雖然也有困難和意外,但我們都充滿熱血、團結一致地完成了我們的口述歷史——《劍從何處來——胡小軍的鑄劍故事》。拍攝、上傳、宣傳、展播……這都是我們實實在在地投入到微視頻的創(chuàng)作傳播中來感悟微視頻的作用。

“我鼓勵所有的年輕人,趕緊拿個小小的攝影錄音機,認真地去采訪自己的長輩,去做他們的口述歷史。因為,從個人的小歷史中你可以看見真實的大歷史?!边@是龍應臺對口述歷史的呼吁。我們項目組采訪的主人公是我們隊長的老師,我們的微視頻采取紀錄片形式,故事雖短,但很流暢,娓娓講述了劍藝傳承者胡小軍先生和龍泉寶劍的故事。我們努力在我們的微視頻中展現(xiàn)劍與國家的緊密聯(lián)系,展現(xiàn)胡老師在十二年磨劍過程中,用善心、正氣鑄成一把把充滿靈氣與正義的君子之劍。我們去試著向社會發(fā)問和呼吁:“在冷兵器時代,寶劍的鑄造工藝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也代表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氣節(jié)。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早已告別了冷兵器時代,作為昔日兵器的龍泉寶劍,其武器功能早已褪進。它披掛著歷史的塵霜,從遠古走來,又如何為早已轉型移步的現(xiàn)代經濟社會服務?”整個微視頻,除了希望傳播我們中國傳統(tǒng)工藝并傳承民族寶劍文化、發(fā)揚龍泉寶劍鍛造技藝,也希望借此可拓展龍泉寶劍文化的現(xiàn)代社會功能,推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

我們的微視頻時常20多分鐘,同時在優(yōu)酷和新浪客戶端播出,我們項目組又轉而在我們的微信、微博和空間做了平臺擴展和推廣。我們期待我們這段有關劍文化的歷史,利用微視頻簡短性的特點,在各種社交平臺制作分享公共史學面的小視頻,以達到最大的接收觀看率。我們的將鏡頭伸向鑄劍過程中每個神秘的步驟,將這傳統(tǒng)的劍文化進行全新而且平民化的解讀。我們的點擊率在前期上升很快,就是這樣短小精悍的微視頻更適合貼近現(xiàn)代人的接收方式,使史學傳播借助微視頻傳播在與傳統(tǒng)媒介傳播的強行灌輸模式對比之下顯然打了勝仗。讓我們非常驚喜的是,我們的微視頻通過網絡媒介,也受到部分中老年階層的關注。通過社交平臺,越來越多的不同年齡各種階級的人分享觀看微視頻,這種互動式的傳播方式為我們公共史學傳播提供了可開發(fā)的巨大空間。

我們在推廣調查階段曾去過濟南市市中區(qū)大明湖附近的居民區(qū),聽說我們是山東師范大學的學生,居民們都很熱情地參與和配合我們的調查。通過對網絡普及度和智能手機利用度等各方面的調查,最終結果顯示:在各種力量共同推動下微視頻的傳播優(yōu)勢將會愈加突出,居民智能手機使用率較高,網絡覆蓋實現(xiàn)的也很完善,這樣在移動工具的應用普及和三網融合等技術的發(fā)展給微視頻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會,4G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又為微視頻廣泛傳播注入了新力量。我們的微視頻很快在這個片區(qū)傳播共享,只有20分鐘的小紀錄片,通過簡短的自身時長和迅速、大范圍的互動傳播模式,極大滿足了居民觀看視頻的需求。

其中的網絡視頻用戶整體規(guī)模仍在增長,但使用率略有下降,手機視頻的用戶規(guī)模和使用率仍然保持增長態(tài)勢,但增速已明顯放緩,網絡視頻行業(yè)步入平穩(wěn)發(fā)展期?!倍曨l用戶中很大比例都是在使用微視頻。在深入訪談中,很多人都提到每次在社交平臺分享傳播的微視頻連接都吸引這他們的不斷觀看,優(yōu)酷土豆是常備軟件,每次一打開經常流連忘返,很長時間沒有看過電視了。這里就體現(xiàn)了微視頻作為新媒體與傳統(tǒng)電視媒體相比較之下體現(xiàn)的特性,即網民時間碎片化、接收終端多樣化。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各種手機等移動設備,是空間地域局限性大大減弱,只要有無線網絡信號隨時隨地都可以收看視頻。更有,當代人類生活壓力大,與各種媒介接觸時間短而零碎,不確定性強,因此微視頻短小、耗時少便剛好契合了人們碎片化時間多的生活特點,加之前面所談微視頻可以隨時隨地觀看的方便性,使微視頻這一強大傳播力量更加顯著。

通過這次調查研究,我們希望公共史學借著微視頻這股東風使我們的公共史學傳播達到新的發(fā)展高度。去制作吸引群眾的公共史學微視頻,在充分了解網絡微視頻傳播特性的基礎上,注重提高講史學故事的能力,充分利用碎片化傳播使史學故事引人入勝;制作史學視頻更要注意嚴格避免枯燥性無味性,使要講述的這部分史學不僅有好的故事創(chuàng)意,講述編排上也要引人入勝,使觀眾保持史學興趣度??傊?,我們公共史學的傳播要選擇微觀平易的視角并保持大眾文化敘事理念,加之注入真實濃郁的生活氣息,提升群眾對公共史學的接受度,使得公共史學更廣泛地傳播。

5 基于項目參加的社會實踐

為了探尋中國夢的內涵,了解中國革命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如何利用新媒體手段傳播井岡山紅色革命文化。本團隊的兩名成員親身參加了由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組建的“新青年·心聲音”社會實踐隊,并于2015年7月28日開赴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活動得到了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張登德教授、14級輔導員侯曉冉老師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實踐隊員們歷時3天,參觀了井岡山博物館、北山烈士陵園、毛澤東故居、民俗館等,并深入黃洋界、龍?zhí)兜鹊剡M行調研。同時走訪了井岡山旅游管理局和青少年基地。最后在紅軍劇場觀看了大型實景演出《井岡山》。截止目前,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已在各大網站、微博、微信等媒體發(fā)表240余篇新聞稿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社會實踐活動結束之后,實踐隊成員制作出了以本次實踐活動為內容的紅色經典視頻,并寫出了“基于‘三微一端的井岡山紅色資源有效整合與傳播”的調研報告和社會實踐報告。本次社會實踐的效果使隊員深刻感受了新媒體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應用,通過在借助“三微一端”平臺,特別是微信公眾號,社會實踐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得到快速便捷的傳播,收效較好。

在2015年8月31日舉行的山東省首屆“互聯(lián)網+”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中,本團隊的兩名成員在參賽項目中融合了“‘三微一端在史學傳播中的作用”這一主題參與比賽,榮獲省賽銅獎的好成績。

參加比賽的項目名稱是“歷史文化館”,本項目切入市場的戰(zhàn)略是在傳統(tǒng)企業(yè)的基礎上利用強大的互聯(lián)網平臺,用新媒體進行宣傳,利用網絡平臺進行銷售,建立自己的品牌。通過該項目,能夠對古文化產品進行一定的梳理,促進文化保護和文化推廣,宣傳歷史文化,增加人們對歷史文化的喜愛。該項目的定位是在國家對歷史的重視、中國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蓬勃發(fā)展、互聯(lián)網發(fā)展前景勢不可擋以及喜愛歷史文化人群逐步增加等幾方面的市場分析后確定的,比較符合商業(yè)性的特點。當今社會,互聯(lián)網平臺蓬勃發(fā)展,李克強總理提出制定“互聯(lián)網+”行動計劃;同時國家對歷史越來越重視,媒體在梳理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時發(fā)現(xiàn)習總書記屢提要重視歷史促進社會發(fā)展,所以項目具有較大的可行性。項目將歷史文化與互聯(lián)網相結合,因而項目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

比賽結束后,團隊成員將本次比賽的收獲感悟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的研究成果相結合,進行反思和總結,通過“互聯(lián)網+”的比賽使該團隊成員更深一步的體會到“三微一端”在史學傳播中的重要意義。這次比賽也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的實踐性成果之一。

通過井岡山之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和“互聯(lián)網+”的比賽,使我們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能夠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更好地對“‘三微一端在史學傳播中的作用”這一內容進行研究。

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話語權掌握在以官方為代表的紙媒手中,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自媒體的出現(xiàn),官方話語權被部分分割、消解甚至重構,個體的表達權力得到極大的展延。民間輿論場形成,并與官方輿論場產生互動,紙媒開始突入網媒,網媒又深刻促進紙媒的自我蛻變。媒體發(fā)展呈現(xiàn)出紙媒—網媒—全媒—融媒—自媒的5.0進化軌跡。技術的進步給學術研究帶來深刻變革,即知識海量涌現(xiàn),個體意識的凸顯,公共需求形成。以“三微一端”為代表的自媒體的出現(xiàn),更是“打開潘多拉的魔盒”,釋放了輿論市場全部活力。傳媒的公共性與史學的公共性產生二元共振,二者互為內容與手段。

在“三微一端”幾種自媒體形式中,微信更加私人化、更具深度、更有粘性,微博受眾更多、傳播速度更快、更容易產生話題,微視頻是未來市場的新貴,有識者甚至指出2015年是中國網劇元年。新聞客戶端的出現(xiàn)對三大傳統(tǒng)門戶網站流量產生分眾效應,澎湃新聞、鳳凰新聞、頭條新聞等應運而生。微信公眾號的出現(xiàn)更是將“三微一端”有機融合,使得微信獲得同微博等的相對競爭優(yōu)勢。在這幾種形式中,更具有深度性的微信無疑成了公共史學傳播的絕佳工具,很多在微博上轉發(fā)寥寥無幾的學者到了微博反而能“大紅大紫”。綜合我們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微信中普及類的文章往往比學術類的更受歡迎,“標題黨”的新聞標準解構學術規(guī)格,內容輸出上詳今略古,編輯—讀者之間缺乏互動,原創(chuàng)性缺乏,參與度有限,同質化競爭嚴重,學術性和趣味性難以兼顧等問題都比較突出,像“明清史研究資訊”和“國家人文歷史”這樣的優(yōu)質學術類微信公眾號有限。

最需要注意的是,歷史學術類微信公眾號絕大多數只是在放大史學的公共性,而不是構建公共性的史學。大多數微信公眾號只是各專門史、斷代史個普及類史學的自媒體形式,卻鮮見專門致力于公共史學學習、研究和傳播的。只有我們的“山師公共史學導航”是一個嘗試,雖然并不成功。此次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我們綜合利用創(chuàng)建微信公眾號、口述歷史、社會實踐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對部分史學類微信公眾號進行大數據分析,考察并深入實踐公共史學在“三微一端”中的傳播。我們得出結論:“三微一端”是傳播公共史學的重要方式,但僅僅是方法論意義上的,公共史學的發(fā)展真正意義上有賴于公共史學理論的構建。在公共史學的傳播過程中要尤其注重學術性、趣味性、交互性、多樣性等的有機統(tǒng)一和動態(tài)平衡,應是此次項目的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韋路,丁方舟.論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研究轉型.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3(4):93-103.

[2]陳玉霞.中國新媒體研究回顧.現(xiàn)代視聽,2012(1).

[3]周保池.歷史為誰而作—公共史學的中國道路[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1).

[4]胡勇.關于發(fā)展我國公共史學的若干思考.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3(7).

[5]陸小華.新媒體觀:信息化生存時代的思維方式.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6]楊繼紅.新媒體生存[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7]陳新.“公眾史學”的理論基礎與學科框架.學術月刊,2012(3):117-123.

[8]齊紅飛.微信公眾平臺傳播特性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4.

猜你喜歡
微視頻微博實踐
青少年數字素養(yǎng)的社會與文化內涵及其教育啟示
《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
軟件導刊(2016年9期)2016-11-07 22:38:24
專題實踐活動中的微視頻教學
事實與流言的博弈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19:04
略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視頻的應用
淺談在中學歷史課程教學中慕課的應用
科技視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31:19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4:30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生物專業(yè)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1:19
校企協(xié)同實施高職專業(yè)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4:06
定南县| 青浦区| 青州市| 青岛市| 丰台区| 旺苍县| 浙江省| 合作市| 苍南县| 永胜县| 青铜峡市| 清丰县| 克拉玛依市| 库尔勒市| 同江市| 宣城市| 广州市| 甘泉县| 蒲城县| 资中县| 甘孜县| 本溪| 萨嘎县| 德格县| 山东省| 棋牌| 曲水县| 长沙县| 通化县| 图木舒克市| 临沭县| 阿克苏市| 雅江县| 宁国市| 南丹县| 阿巴嘎旗| 新化县| 灵山县| 通海县| 泸定县| 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