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 石磊
摘要:大新屋大理石礦床是近年來在安徽省宿松縣發(fā)現(xiàn)的大型大理石礦床,目前國內對大理石需求量大,資源日趨緊張,特別是中高檔漢白玉、彩云玉更是緊缺。經詳查工作,全礦區(qū)共探求332+333類礦石量4979.99萬m3,荒料量1045.80萬m3,規(guī)模屬大型礦床。本文通過礦床地質特征分析,認為該礦床為典型的沉積變質礦床,成礦受地層及后期變質作用所控制,并總結了該類礦床的找礦標志。
關鍵詞:大理石礦床;宿松縣;漢白玉;找礦標志
國家全面建設對建筑裝飾材料的需求量近年來呈平穩(wěn)增長的態(tài)勢,大理石作為重要的建筑裝飾和工藝石雕材料,市場需求旺盛,銷售價格一直走高。國內大理石礦開發(fā)利用起步早,需求量大,資源日趨緊張,特別是中高檔漢白玉、彩云玉更是緊缺。因此,大新屋大型大理石礦床的發(fā)現(xiàn),對振興地方經濟十分重要。通過本次工作,大新屋飾面石材用大理石礦區(qū)探求332+333類礦石量4979.99萬m3,荒料量1045.80萬m3,其中:332類礦石量4072.37萬m3,荒料量855.20萬m3,占總資源量的81.77%。礦床平均剝采比為0.0998∶1(m3/m3)。礦床礦石質量較好,開采方便,礦床平均剝采比均較小,適宜露天開采且無須選礦,荒料已被證明具有良好的加工技術性能,當?shù)匾酝呀涍M行小規(guī)模人工開采,生產出各類板材和石雕工藝品均符合產品質量要求,產品暢銷省內外市場。巨大的礦石資源量和良好的加工技術性能使得本礦床開發(fā)建設具有重要經濟意義。
1. 區(qū)域及礦區(qū)地質特征
1.1 區(qū)域地質背景。區(qū)域上大致以桐(城)——太(湖)——破(涼)斷裂(郯——廬斷裂區(qū)內出露部分)為界[1][2][3],分為北西和南東兩部分,西北部出露為大別山造山帶核部的中深變質巖地層,屬于南秦嶺——大別山地層區(qū);東南側出露為晚元古代至三疊紀以海相沉積為主的沉積地層和中新生代陸相沉積地層,屬于揚子地層區(qū),其中沿山前地帶分布有第四紀地層(圖1)。
變質巖也以桐(城)——太(湖)——破(涼)斷裂為界分為前陸褶沖帶和大別山中深變質雜巖兩部分。大別山中深變質巖自北向南可分為英山——潛山超高壓變質巖帶、宿松變質巖帶、張八嶺中淺變質巖帶3個變質巖帶,依次出露高——超高壓榴輝巖相、高壓綠簾角閃巖相和高壓藍閃——綠片巖相的變質巖,它們是印支期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碰撞的產物。此外,區(qū)內混合巖、接觸變質巖和動力變質巖也較為發(fā)育。
1.2 礦區(qū)和礦床地質特征。礦區(qū)位于宿松縣柳坪鄉(xiāng)境內,處于江家沖—新保障一線及其南北兩側。本區(qū)及其外圍出露地層主要有下元古界大別山群橋嶺組(Pt12q),下元古界宿松群大新屋組(Pt12d)、柳坪組(Pt12l)、虎踏石組(Pt12h)及蒲河組(Pt12p)。區(qū)內褶皺和斷裂構造較發(fā)育。褶皺為隘口向斜,卷入褶皺的地層主要是宿松群;斷裂按走向劃分有NW、EW、NE向三組(圖2)。區(qū)內僅見有少量脈巖穿插,未見明顯的熱液蝕變作用,區(qū)域變質作用強烈。變質巖是本區(qū)出露最廣的巖石,其中以區(qū)域變質巖為主,區(qū)域混合巖次之,以及呈帶狀分布的碎裂變質巖。
區(qū)內主要分布區(qū)域變質巖,局部出露區(qū)域混合巖。區(qū)域混合巖化作用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其發(fā)育程度由老至新逐漸減弱;大別山群混合巖化作用強度分帶不甚明顯,基本屬注入混合巖帶;混合巖化作用具有明顯的選擇性,一般以二長片麻巖、淺粒巖等變質巖為基礎形成混合巖;區(qū)內發(fā)育的混合巖,具有重熔型混合巖化作用的一些基本特點。
區(qū)內大理石礦床主要賦礦地層為大新屋巖,該組主要巖性為大理巖、變質礫巖、白云石英片巖。原巖是由成熟度較高的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和礫巖組成的陸源碎屑巖建造。高的結構和成分成熟度說明其形成環(huán)境的構造穩(wěn)定性。
2. 礦體地質特征
該礦床礦體(層)分布嚴格受地層層位控制。本次詳查圈定礦體兩個,編號分別為Ⅰ1、Ⅰ2。其特征如下:
Ⅰ1號礦體:呈層狀分布于礦區(qū)南部1~2線之間及其兩側,出露長約400m,剖面控制寬410m,厚330m。礦體賦存標高+340~+240m。礦體沿走向和傾向延伸穩(wěn)定,北端在新保障一帶地形標高在240m±,為第四系掩蓋,南端于鄉(xiāng)村公路一線亦為第四系所覆蓋。礦體由白云石大理巖、含石英白云石大理巖和含方解石白云石大理巖組成,以白云石大理巖為主,三者均呈漸變過渡關系,白云石大理巖分布于礦體大部。含石英白云石大理巖分布于礦體中上部,出露長400m,寬10m~140m,北寬南窄,剖面2線控制厚30m,剖面1線控制厚76m,沿走向南北兩端被第四系覆蓋;含方解石白云石大理巖分布于礦體中下部,出露長400m,寬10m~40m,剖面2線控制厚32m,剖面1線控制厚16m,沿走向南北兩端被第四系覆蓋。
Ⅰ2號礦體:位于Ⅰ1號礦體北側,呈層狀分布于3線南及3~9線間,以及9線北側。出露長約1000m,剖面控制寬430m~984m,厚約316~440m。礦體賦存標高+376m~+240m,經鉆孔控制深度超過標高+200m,一部分深度超過標高+100。礦體沿走向和傾向延伸穩(wěn)定,南端于柳坪鄉(xiāng)敬老院一帶被第四系掩蓋,北端抵勘查區(qū)北邊界。礦體由白云石大理巖、含石英白云石大理巖和含方解石白云石大理巖組成。以白云石大理巖為主,三者均呈漸變過渡關系。白云石大理巖分布于礦體中下部;含石英白云石大理巖分布于礦體中上部,出露長840m,9線控制厚20m,沿走向南北兩端自然尖滅;含方解石白云石大理巖分布于礦體南端頂部,出露長約1100m,南寬北窄,最寬350m,最窄20m,西側南側均被第四系覆蓋。
礦體中部含夾石兩個,編號分別為J1、J2,由9、7線控制,分布于礦體北段,向南尖滅于5線與7線間,向北延伸至勘查區(qū)外。夾石由白云石英片巖組成,J1夾石中局部夾薄層石英巖或石英脈。
Ⅰ1、Ⅰ2號礦體整體呈南北向展布,總體傾向東,傾角一般45°左右。礦體分布范圍內僅礦區(qū)東邊部李家沖發(fā)現(xiàn)一小平移斷層,基本不影響礦體連續(xù)性。礦體內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不均勻,地表及淺部發(fā)育中等,向中深部發(fā)育逐漸減弱。礦區(qū)理論平均荒料率為24.33%,本次采用業(yè)主提供試采及礦山生產荒料率21%。
3.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通過礦床地質特征和礦體地質特征分析,該礦床為典型的沉積變質礦床,成礦受地層及后期變質作用所控制。區(qū)內大理石礦賦礦層位為宿松群大新屋組上段(Pt12d2),主要巖石類型為白云石大理巖,其原巖相當于白云巖,系化學沉積,屬淺海相或臺坪相沉積環(huán)境。后經區(qū)域變質作用而形成大理石礦床。
該礦床找礦標志非常明顯,根據(jù)地層層位控礦特點,凡是有大片大新屋組上段(Pt12d2)大理巖出露區(qū),就有可能找到同類礦床。
參考文獻:
[1] 常印佛, 劉湘培, 吳言昌. 長江中下游銅鐵成礦帶[M]. 北京: 地 質出版社, 1991.
[2] 唐永成, 吳言昌, 儲國正, 等. 安徽沿江地區(qū)銅金多金屬礦床地質 [M].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998.
[3] 徐樹桐, 劉貽燦, 江來利, 等. 大別山的構造格局和演化[M]. 北 京:科學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