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間,鄴城縣令陳德義奉旨修堤防洪。他不敢怠慢,整天帶領(lǐng)手下在堤邊勸說教育,還貼出懸賞公告,鼓勵附近的百姓搬家。百姓們飽受水患侵襲,大都自覺搬了家,唯獨有戶名叫唐俊的,非留在原處不搬。
原來,唐俊家世代都在堤邊做豆腐,對這里很有感情。由于他不搬家,整個工程都將受阻。有人建議說:“干脆半夜去強拆,把唐俊家人都趕走得了?!标惖铝x搖了搖頭,說:“豈能以勢壓人?”這時,手下跑來報告說:“修堤工匠忙了一整天,該按什么標準給他們準備飯菜?”陳德義聽完,計上心頭。他找到廚師交代:“修堤可是苦差事,要讓大家都吃好。聽說唐俊家的豆腐味道好,你們?nèi)ザ鄠湫┌??!蹦且院?,陳德義天天都讓廚師制做各種花樣的豆腐,豆腐成了縣衙和修堤工匠的必備菜。不僅如此,他還公開宣揚豆腐的好處,讓居民都去唐俊家買。這樣一來,唐俊每天賣出的豆腐大增,原先的作坊和倉庫則不夠用了,他不得不想辦法另找地方去擴建。
于是,陳德義主動找上門來:“你要擴建新作坊嗎?縣衙后面剛好有塊空地,你看是否用得著。”唐俊看過了那片空闊的土地,當即感激涕零地說:“您真是個好官,處處都替百姓著想,我可不能再因為自己不愿搬家,而耽誤了修堤工程呀!”就這樣,一樁原本可能導(dǎo)致沖突的棘手事,被巧妙地化解了。
【解讀】
矛盾無處不在,而解決矛盾的方法也有很多,有時候,與其正面和人發(fā)生沖突,不如變換角度,采用迂回的辦法解決。面對“釘子戶”,陳德義從“豆腐”入手旁敲側(cè)擊,不僅增加了唐俊收入,還為他提供建新作坊的場地,最終解決了拆遷難題。與人交往,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往往比強攻硬撞更有智慧,難道不是嗎?
【運用】
這是一個復(fù)雜的社會,矛盾就隱藏在我們身邊,隨時都有可能出現(xiàn)。有些問題,如果不能正面解決,也可以冷處理,或者變換角度,從對方的立場出發(fā)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有這樣一個故事,清朝年間,鄴城縣令陳德義奉旨修堤防洪,命令附近百姓搬家,唯有唐俊一戶人家不肯搬。因為唐俊家世代都在堤邊做豆腐生意,對這里感情深厚,但這也不能成為“拒遷”的理由啊。對此,縣令并沒有實行“強拆”,而是采用“刺激消費”的方法,使唐家生意紅紅火火,直到有了想擴建作坊的念頭。而此時,縣令早已為他選好了地方,使“釘子戶”深受感動,結(jié)果拆遷難題也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