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軒
摘 要:復仇,是人類社會中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復仇文學作為重要的文學母體話語,在中西方文學中都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復仇主題體現(xiàn)文學作品中,往往包含著復仇行為的方方面面。中西方在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法律制度等多個方面的差異,導致了文學作品中的復仇主題體現(xiàn)出了不同的文化特質(zhì),著重體現(xiàn)在“復仇動機”和“復仇模式”兩個方面,值得我們?nèi)リP注。本文以主題學的視野,從中西方文明的差異性入手,對中西方文學中的復仇進行比較研究,展現(xiàn)不同社會背景下產(chǎn)生的不同復仇主題。
關鍵詞:復仇主題;復仇動機;復仇模式;文學;比較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4-0004-02
復仇主題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由來已久,西方的復仇文學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神話以及《荷馬史詩》,而中國的復仇文學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史傳,特別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俯拾皆是的復仇故事,如“荊軻刺秦”“伍員鞭尸”“高漸離擊筑”等。盡管同為復仇,但由于中西方文明的差異性,復仇主題也體現(xiàn)出了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質(zhì),在復仇動機以及復仇模式上的差異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總的來說,中西方復仇主題的差異體現(xiàn)為“倫理與心理”的差異,中國文學中的復仇大多是為了去符合倫理道德的要求,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而復仇;而西方文學中的復仇更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為自己、為尊嚴、為自由而復仇。當然,復仇主題也并非一成不變的,它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但整體上并為脫離兩條主線。
一、不同的文明內(nèi)核
(一)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倫理道德觀
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大致由兩條主線構(gòu)成——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和以道家為核心的傳統(tǒng)哲學,而隸屬于社會行為的復仇,主要深受前者的影響。儒家倡導的治國政策是以“仁”為核心,“人治”“禮治”“德治”相結(jié)合,而人們的行為方式就應該符合相應的“禮”,而“禮”的核心就是“忠孝”。“忠孝”觀其實就構(gòu)建了一個等級秩序,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這時,人就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個體,而是等級體系中的一環(huán),他對自身的上一環(huán)具有天生的責任和義務。當外力破壞其上一環(huán)的時候,復仇就不再是一種個體行為,而是維護等級秩序的行為。因此,在很長的時間段內(nèi),復仇是得到社會的認可乃至推崇的。
此外,儒家倡導“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人們一直希望通過“達者”的行為,使“仁義”在整個社會得到真正的實現(xiàn)。在復仇故事中,“達者”通常是一些俠義之士的形象,他們的存在使中國文學中的復仇主題得到了升華。例如,“荊軻刺秦”中的荊軻為了國家而復仇;《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替天行道”的口號,本質(zhì)上可以看做是為“天道”而復仇。
即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許多傳統(tǒng)思想不再得到主流的認可,但早已在中國人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因此,許多當代文學中的復仇主題,從根本上也是“為倫理而復仇”的。
(二)海洋文明、騎士精神與自由平等
西方文明是植根于海洋的,海洋文明與農(nóng)耕文明相比,個人的地位明顯提升。這種“個人中心主義”的思想體現(xiàn)在西方文明發(fā)展的整個脈絡中。早在古希臘神話中,即便是神,也沒有完全凌駕于人的地位,反而具有人形人性;中世紀,盡管“神權(quán)至上”,宗教思想壓抑著人性,但同時“騎士精神”興起,人們對榮譽的追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資產(chǎn)階級興起,自由平等觀念盛行,人們對個體的生命價值有了更深層次的思索。
正是在這種文明內(nèi)核的影響下,西方文學中的復仇主題體現(xiàn)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特點——關照復仇者內(nèi)心。也就是說,復仇行為一定要滿足復仇者心理需求,在西方復仇文學中,心理描寫占據(jù)很大的比重。心理需求不同于倫理要求,它更靈活、多變,因此,西方不同于中國文學中復仇沿著兩條主線發(fā)展的固定模式,它呈現(xiàn)出更多元的特征。
同時,不同于中國復仇主題的固定性,西方文學中的復仇主題緊跟時代潮流,往往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例如,《荷馬史詩》中體現(xiàn)了“氏族利益至上”的思想;古希臘悲劇中體現(xiàn)出母權(quán)社會向父權(quán)社會的過渡;中世紀時期復仇文化讓步于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文化;文藝復興時期體現(xiàn)出了個體自由的思想;啟蒙運動時期,復仇文學帶有濃厚的資本主義色彩,誕生了兩部復仇文學巨著《基督山伯爵》和《呼嘯山莊》。
此外,由于西方較早的確立了比較完整的帶有現(xiàn)代色彩的法律體系,“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復仇文學往往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因此較少出現(xiàn)中國復仇文學中“斬草除根”類的血腥場景。
二、不同的復仇動機——以“殺父之仇”為例
在中西方復仇文學中,“殺父之仇”都是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這可以看做是兩者的一個共同點。但即便仇恨的源頭是相同的,中西方文學中的復仇動機也是不盡相同的。下文分別以具體的作品為例進行分析:
(一)天經(jīng)地義,高于一切——以《原野》《鮮血梅花》為例
《原野》是曹禺先生著名的劇作,講述了一個關于復仇的悲劇故事。故事是在一系列的仇恨背景下展開的:仇虎的父親仇榮,被當過軍閥連長的惡霸地主焦閻王活埋,仇家的土地被搶占,仇家的房屋被燒毀,仇虎的妹妹被送進妓院而慘死,仇虎的未婚妻金子也被焦家的兒子焦大星強占,做了“填房”,仇虎自己也被投進了監(jiān)獄。這種“血海深仇”是必須要報的,但同時仇虎也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他復仇的對象不是真正作惡的焦閻王本人,而是他的好朋友、無辜的焦大星。但是這種猶豫最終敗給了仇恨,他甚至產(chǎn)生了將對方“斬草除根”的想法。
問題的關鍵在于,復仇給仇虎帶來了什么?顯然沒有帶來什么積極的影響。在他殺了焦大星以及間接殺害了小黑子之后,復仇的成功沒有帶給他應有的快感,反而使他陷入了內(nèi)心極度掙扎于痛苦之中,最后精神錯亂。也就是說,從本質(zhì)上看,仇虎的復仇是不得不復,他必須去符合倫理的要求,這是不可爭辯的。他甚至可以為此不擇手段,種下新的罪惡。
同樣的作品還有余華的先鋒小說《鮮血梅花》?!鄂r血梅花》講述的復仇故事更為極端,也更為典型,小說主人公阮闊海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如何被殺的,對復仇也沒有堅定的信念,但是復仇卻是一個不得不完成的任務,甚至是他生命的全部意義。同樣的還有他的母親,在交代他復仇任務之后,她就選擇了自殺。人生的價值,除卻復仇,就只剩下了一片虛無,“人將被抹去,如同大海邊沙灘上的一張臉?!比嗽诖藭r,僅僅是維護倫理的一個工具。
通過上例,可見,在中國的復仇文學中,復仇主體是為了他人、為了倫理而動,并非為了自己而復仇。
(二)Follow my heart——以《哈姆萊特》為例
《哈姆萊特》作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享譽世界文壇,它講述的復仇故事可以看做是西方復仇文學的一個典型。哈姆萊特面臨的同樣是殺父之仇,同時也包含著王權(quán)之爭的問題。與仇虎、阮闊海相比,哈姆萊特的復仇完全可以簡單化,他的復仇目標很明確,他復仇的能力也要強于前兩者,但是哈姆萊特在復仇過程中卻產(chǎn)生了著名的“延宕”心理。這種“延宕”不是簡單的猶豫,更不是復仇過程的規(guī)劃,而是對復仇價值的思索。
歷來學界對哈姆萊特的“延宕”有多種解讀,其中一種運用弗洛伊德的觀點進行解釋——俄狄浦斯情結(jié)。就是說,哈姆萊特叔叔“殺父娶母”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哈姆萊特潛意識中的戀母情結(jié),他的內(nèi)心借此得到了滿足,而在此時,他如果對叔叔進行復仇,也就相當于毀滅了自己。這種觀點在很多人看來,顯得很怪誕,但它無疑反映出了一種傾向,就是西方學界,很重視心理作用在復仇過程中的地位。它并不像中國人眼中那么天經(jīng)地義,而是只有在能夠滿足自己內(nèi)心的時候,復仇才是有意義的。從中,可以看出中西方復仇動機方面的差異。
三、不同的復仇模式
(一)中式復仇的三大特點
中國復仇主題中的復仇模式,可以概括出明顯的三大特點,就是以弱斗強、肉體毀滅以及善惡分明:
以弱斗強,在中國的復仇文學中,復仇者往往是絕對的弱勢群體,而這種“弱”絕大多數(shù)是仇者導致的。例如:越王勾踐本來與吳王夫差是具有同等地位的一國之君,但是他在復仇時已然成為了亡國之君,因此只能選擇隱忍;荊軻刺秦,秦國的強大正是仇恨產(chǎn)生的主因。以弱斗強的特點更明顯的體現(xiàn)在了女性復仇中,在中國的傳統(tǒng)等級觀念中,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可以說她們是天生的的弱者,她們的復仇本身就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可,因此她們的復仇往往是間接的:京劇《鍘美案》中的秦香蓮,只有通過包拯這樣難得的好官,才得以實現(xiàn)自己的復仇,而她的復仇也不過是為襯托包公而存在的;再如《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杜十娘跳江而死后,李甲因為懊悔,身患頑疾;孫富因為受到驚嚇,終日夢到杜十娘,惶恐而終。最后只留下世人一句“人以為江中之報也”,杜十娘只能通過毀滅自己,借助人們深信的因果論,來實現(xiàn)所謂的復仇??梢?,以弱斗強的復仇,實現(xiàn)起來難度有多大。
肉體毀滅,簡單來說,復仇模式有肉體毀滅和精神毀滅兩種,在中國復仇文學中“大仇得報”的標準就是肉體毀滅,因此中國復仇文學往往伴隨著血腥的殺戮,甚至帶有不可控性。
善惡分明,前面說到,由于中國式的復仇是為了倫理而戰(zhàn),也就是復仇是有標準的,復仇者是為了維護這個標準,而仇人則是破壞了這個標準,因此這種善惡劃分是分明的,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也是帶有情感傾向的,往往同情弱者,將不符合倫理的罪名強加在復仇對象身上,使復仇行為是正義的。荊軻的刺殺行為,完全不符合兩國交往的禮儀規(guī)范,但不妨礙他成為民族英雄的代表;《水滸傳》好漢們“替天行道”的復仇是正義的,因此他們時常犯下的濫殺無辜、奸邪淫蕩的過錯就自動被原諒了。復仇行為往往是會受到贊揚和歌頌的。
(二)西式復仇的反向性
對應中式復仇模式的三個特點,西式復仇有相應反向性的表現(xiàn)。首先,西方復仇文學中有“平等模式”下的復仇,同樣以女性復仇為例,美狄亞為了追求愛情,不惜背叛父親、殺死兄長,而為了向負心漢伊阿宋報復,又殺掉了自己的親生骨肉。她的手段直接甚至殘忍,因為在她的意識中,沒有自動將自己歸為男性的附庸,而是將自己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
此外,西式復仇在肉體毀滅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精神報復的形式,特別是在資本主義興起、法制觀念至上的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兩部作品就是《基督山伯爵》和《呼嘯山莊》,兩部小說的主人公希斯克里夫和埃德蒙·唐太斯,他們都是都是為了榮譽、精神而復仇,也同樣選擇了精神報復的方式,也就是讓仇人對自身進行精神審判,實現(xiàn)精神上的制裁。
同時,由于西方復仇為了自身而戰(zhàn)的特性,利益往往成為了復仇的驅(qū)使,善惡有時候并非那么明確,即便在作者筆下,也會對復仇者進行批判。就像美狄亞,她犯下的罪惡并沒有被忽略,她也得到了靈魂上的懲罰;哈姆萊特在復仇過程中也對復仇的正義性產(chǎn)生了疑問??梢姡谖鞣?,復仇行為并不是得到一致認可的。
當然,隨著時代發(fā)展,中西方文化的溝通、借鑒日益深入,特別是中國作家大量借鑒西方作品,中西方復仇作品有了趨同化的傾向。然而,差異性的存在是不可忽視的,“與子同仇”的情況在文學領域是不會實現(xiàn)的。
指導教師:曹建國
參考文獻:
[1]黃愛華,陳漪.復仇·情愛·原野——《原野》與《呼嘯山莊》比較閱讀[J].中國文學研究,2005(01).
[2]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shù)[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