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長昆
摘 要:死刑制度一直是近年來學者熱議的話題,廢除死刑的呼聲越來越高,國際社會對廢除死刑的態(tài)度也越來越明確,許多關于廢除死刑的國際條約也相繼問世,廢除死刑似乎成為必然趨勢。然而從我國目前社會現(xiàn)實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對死刑制度予以廢除,并不是最佳選擇。保留死刑制度對我國維護社會穩(wěn)定還有著重要作用。但是要限制死刑的適用,堅決貫徹“少殺、慎殺”政策。這在立法、司法和刑事政策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死刑;適用;限制;廢除
一、適用死刑的利弊分析
死刑是最早開始使用的刑種之一,也是最嚴厲的一個刑種,指執(zhí)法者基于法律的權利,終結(jié)一個人的生命。由于死刑不可逆轉(zhuǎn)的特點,決定了在死刑的適用時應慎重并加以限制。
早在兩百多年以前死刑的合理性就已經(jīng)開始被質(zhì)疑,意大利的著名刑法學家貝卡利亞最早提出廢除死刑,從那時起是否適用死刑的爭論就未停止過。各國法學家爭論了兩個多世紀,至今仍沒有定論。死刑——這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既有優(yōu)點又有缺點。基于我國現(xiàn)實狀況,我們從求同存異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在我國適用死刑制度的利弊。
(一)適用死刑的有利之處
1、對犯罪的威懾作用。死刑制度具有對犯罪分子的威懾作用,因此有所限制的運用具有一定積極意義。分析我國刑法有關規(guī)定,第48條明確了死刑僅在罪行非常嚴重時才實施。并且此條對其罪行嚴重程度也有較具體規(guī)定,即對其主觀惡性、客觀危害程度均有規(guī)定。犯罪分子主觀惡性以及人身危險性達到某種嚴重程度時才適用死刑。死刑正是對那些潛在犯罪分子的威懾,使得那些在犯罪邊緣徘徊的人不敢實施其犯罪行為,達到降低其發(fā)案率、預防犯罪的目的。
2、低成本執(zhí)行。死刑與其他主刑相比較,是成本最低的刑罰。對一個罪犯判處自由刑而予以監(jiān)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死刑的適用大大降低了國家的司法預算。
(二)適用死刑的弊端
在歷經(jīng)二百多年的爭論以后,以“保護人權”為理由進而要求廢除死刑的呼聲越來越高。關于限制、廢除死刑制度的國際法律文件相繼出臺這說明死刑在適用過程中一定存在著不可避免的不足之處。
1、剝奪生命喪失自新機會。死刑直接對人生命權予以剝奪,生命權與其他人身權相比存在很大區(qū)別,生命喪失則永無可能再對其恢復。死刑的實施剝奪了犯罪分子不可恢復的生命,如果出現(xiàn)司法錯誤,就可能會導致無辜者枉死,沒有挽回的余地。內(nèi)蒙古的“呼和吉勒圖案”就是最直接的回答,遲到二十年的真相帶來的是父母年年上訪的艱辛,失去兒子的痛苦,以及永遠停留在十七歲的年輕生命。
2、民事賠償陷入困境。死刑雖然在心理上安撫了受害人及其親屬,但是在經(jīng)濟上卻毫無安撫作用。尤其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一旦犯罪分子被執(zhí)行死刑而又沒有財產(chǎn)可供賠償,那么受害者在經(jīng)濟方面的損失再也沒有追償?shù)臋C會,相關的民事權利也無從主張。
二、死刑的適用狀況
(一)國際公約中有關適用死刑的規(guī)定
世界范圍內(nèi)掀起的廢除死刑運動是在啟蒙思想后,隨著人權運動迅速興起而開始。全世界都認識到生命權的重要性、不可侵犯性。聯(lián)合國于1966年頒布了有關保護公民的國際公約,即《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據(jù)此公約有關規(guī)定,:“固有的生命權是每個人均有的。這個權利應受法律保護。不得任意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辈娬{(diào):“在未廢除死刑的國家,判處死刑只能是作為對最嚴重的罪行的懲罰”。2007年,聯(lián)合國又通過了《暫緩適用死刑決議》,呼吁已廢除死刑的國家不要恢復死刑,未廢除死刑的國家向聯(lián)合國秘書長提供死刑的適用情況、限制死刑適用、減少死刑罪名。我國也是簽訂這些公約的國家,這些公約的簽訂必將進一步推動廢除死刑運動的發(fā)展。
(二)世界其他國家死刑的適用狀況
1、英美國家對死刑的適用狀況。自19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公民對基本權利認識的發(fā)展,死刑問題發(fā)生了很大改變,限制死刑、廢除死刑成為了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就世界范圍來看,截止2015年,有105個國家在法律上廢除了死刑。有60個國家采取了暫緩執(zhí)行死刑的措施。這使得實際執(zhí)行死刑的國家減少到僅20個左右?!睂嶋H仍然執(zhí)行死刑的國家和地區(qū)中,發(fā)達國家僅剩美國、日本。美國聯(lián)邦法律雖然包含死刑,但主要與危害國家安全有關,并且美國已經(jīng)有19個州廢除了死刑。1969年12月18日,英國議會通過投票廢除極刑。3年前,下院通過了這項議案,今天上議院用口頭表決通過了此案。1970年7月31日提出的允許死刑的修正案已被取消。
2、新加坡對死刑的適用狀況。新加坡已廢除強制性死刑。允許符合條件的運毒跑腿和在較輕微謀殺意圖下致死他人的犯者有機會免除死刑,判終身監(jiān)禁。但新加坡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tǒng)籌部長及內(nèi)政部長張志賢目前在國會上分別發(fā)表聲明,提議修改現(xiàn)有法律,提議法官將有酌情權,裁決某些罪犯是否該上絞刑臺,或判他們終身監(jiān)禁。
(三)我國死刑的適用狀況
2013年,中國對2400名罪犯處以死刑。拋開人口基數(shù)來看,中國依舊是世界上實施死刑最多的國家?,F(xiàn)階段我國的死刑制度,總體來說是“保留死刑,但嚴格限制死刑,堅持少殺、慎殺?!?/p>
1、對死刑適用對象進行限制。從近年來的立法活動也可以看出,我國在逐漸取消經(jīng)濟犯罪和財產(chǎn)犯罪中的死刑罪名。1997年修訂的刑法有68種死刑罪名,2011年5月1日頒布實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盜竊罪、信用卡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等13個經(jīng)濟性犯罪的死刑,將我國的死刑罪名縮減至55個。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取消了走私假幣罪、偽造貨幣罪、集資詐騙罪、組織賣淫罪等九個較少適用的死刑罪名,截至目前,我國的死刑罪名將縮減至46個。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法治文明的不斷提高,死刑罪名會越來越少。
2、逐漸減少死刑罪名。79刑法第四十四條就已明確規(guī)定,對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和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首先,對未成年犯罪人不適用死刑,因為其不屬于完全的法律上的“自由人”,價值觀還未完全成型,對其適用死刑不能實現(xiàn)對有改善可能性的犯罪人的教育功能,這與刑罰的目的相違背;其次,對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道主義的考慮,這體現(xiàn)了刑法的“以人為本”,符合當今時代的發(fā)展規(guī)律。
3、《刑法修正案(八)》關于死刑制度的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則規(guī)定:“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除外,”對于七十五周歲以上的老年犯罪人,從其年齡、身體狀況等客觀因素來看,屬于不具備再犯罪可能性或者再犯罪可能性很小的人?!暗蕴貏e殘忍手段致人死亡除外”則表示社會危害性相對不高,所以對于這類人,適用死刑沒有現(xiàn)實意義。
三、我國適用死刑措施的改進建議
(一)限制死刑制度
1、從實施犯罪手段角度增加限制條件。在適用死刑的犯罪中,從實施犯罪手段角度可以對適用死刑進行限制。對實施犯罪惡劣、殘忍的行為,適用死刑,例:洛陽犯罪分子夏俊峰擺攤被沈陽市城管執(zhí)法人員查處。夏俊峰與執(zhí)法人員發(fā)生爭執(zhí),用隨身攜帶的切腸刀刺死城管隊員兩名,重傷一人,夏俊峰因嫌故意殺人罪被起訴,判處死刑。夏俊峰犯罪手段特別殘忍,情節(jié)極其惡劣,后果極其嚴重,應依法嚴懲,判處死刑。
2、從適用死刑對象角度增加限制條件。從適用死刑對象角度增加了對死刑適用的限制,刑法糾正案(八)已增加七十五周歲以上老人犯罪不適用死刑,這一規(guī)定進一步縮小了適用死刑的對象,符合中國自古以來信奉的“尊老愛幼”的精神,是法制文明的進步。
3、從產(chǎn)生后果角度增加限制條件。在適用死刑的犯罪中,從實施犯罪產(chǎn)生后果是否惡劣角度,決定是否適用死刑對情節(jié)不嚴重、后果不惡劣的可以適用死緩;對實施犯罪惡劣、殘忍的行為,適用死刑。
(二)擴大死緩適用范圍
死緩,全稱為“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指對應當判處死刑,但又不是必須立即執(zhí)行的犯罪分子,在判處死刑的同時宣告緩刑2年執(zhí)行,實行勞動改造,以觀后效。
根據(jù)刑法第48條第1款規(guī)定,適用死緩的條件是:(1)罪犯應當判處死刑。(2)不是必須立即執(zhí)行。根據(jù)刑法第50條的規(guī)定,被判處死緩的犯罪分子,在死緩期間或者期滿之后,有三種處理結(jié)果:(1)在死刑緩期執(zhí)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2年期滿以后,減為無期徒刑。(2)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xiàn),2年期滿以后,減為25年有期徒刑。(3)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后,執(zhí)行死刑。
死緩符合世界限制適用死刑的趨勢,表現(xiàn)了我國刑罰的特點,在國際上產(chǎn)生了良好的影響。因此建議擴大死刑緩刑制度執(zhí)行范圍,限制死刑適用范圍。
1、增加間歇性精神病人為限制適用死刑的對象;增加“尚未完全喪失辨認能力的精神病人”為限制適用死刑的對象
根據(jù)辨認能力的缺失程度可以把精神病人分為完全喪失辨認能力的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能力的精神病人與間歇性精神病人。我國刑法根據(jù)這三類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的不同規(guī)定了不同的責任承擔:完全無辨認能力的不負刑事責任,犯罪時精神正常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能力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本文在此討論的限制適用死刑的對象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能力的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能力即代表認識能力不足,而尚未完全喪失辨認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就意味著,認識能力不足的人犯罪應負刑事責任,但這與其責任承擔能力不相符合。1984年聯(lián)合國經(jīng)濟及社會理事會通過的《關于保護面對死刑的人的權利的保障措施》中規(guī)定精神病人不適用死刑。所以,將“尚未完全喪失辨認能力的精神病人”納入限制適用死刑的對象是對限制行為能力人的保護,也符合國際立法趨勢。
2、增加聾啞人、盲人為限制適用死刑的對象
雖然刑法糾正案(八)已增加七十五周歲以上老人犯罪不適用死刑,但在限制死刑適用的對象上仍有待加強。增加“又聾又啞的人、盲人”為限制適用死刑的對象。我國刑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也就是說,對于這類人,是否從寬處罰完全在于法官的裁量,可以從輕,也可以不從輕,這就使這些有生理缺陷的人的權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其一,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是有嚴重生理缺陷的人,其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挫折與困難明顯多于正常人,對社會產(chǎn)生仇視心理的因素也多于正常人?;谛谭ǖ娜说乐髁x精神,在對這類人適用刑罰時應當寬和;其二,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因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危險程度小于正常人,犯罪的現(xiàn)實危害性也小于正常人犯罪的危害性。根據(jù)刑法的公正價值,在適用刑罰時應當充分考慮犯罪行為的主觀特征、犯罪行為的客觀特征與犯罪人的個人情況。根據(jù)這些特點,將又聾又啞的人和盲人納入刑法總論中限制適用死刑的對象范圍是合乎刑法的基本價值的。
四、結(jié)語
死刑制度是一項重要的刑罰制度,該制度在我國刑事立法、司法以及刑事政策占有重要地位,限制適用死刑,對于犯罪分子量刑、預防和減少犯罪、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維護社會主義政治秩序和經(jīng)濟秩序、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釗作俊.死刑限制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35.
[2] 釗作俊.死刑適用論[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158.
[3] 胡云騰.存與廢——死刑基本理論研究[M].中國檢察出版社,2011:225.
[4] 陳興良 胡云騰.死刑問題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