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忠, 董 鑫, 劉雪華
1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西華師范大學, 南充 637009 3 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 北京 100084 4 中國科學院大學, 北京 100049
?
40年岷山地區(qū)白河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的生境格局動態(tài)
李艷忠1,3,4, 董鑫2,*, 劉雪華3
1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北京100101 2 西華師范大學, 南充637009 3 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 北京100084 4 中國科學院大學, 北京100049
摘要:好的生境質量是野生動物生存和繁衍的必備條件,生境質量的變化將對動物的生存產(chǎn)生深遠影響,定量客觀的評估生境變遷過程顯得尤為必要。川金絲猴作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評定其生境質量變化過程有利于制定有效的保護措施。3S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廣泛應用為研究川金絲猴生境格局的動態(tài)變化提供了有利的工具。以岷山白河自然保護區(qū)為例,利用陸地資源衛(wèi)星的MSS/TM/OLI遙感影像,并基于專家知識的決策樹分類方法對遙感影像進行分類,獲取了5個時期的覆被類型空間分布圖;根據(jù)NDVI與郁閉度的相關性獲取了研究區(qū)郁閉度的時空變化信息。然后,通過對野外觀測數(shù)據(jù)的數(shù)理統(tǒng)計與空間分析,獲取了川金絲猴的生活習性特征,并結合AHP方法構建了川金絲猴生境質量的評價體系,對5個時期的生境質量進行了評價,最后定量分析了40年來川金絲猴的生境格局的動態(tài)變化趨勢。研究表明,近40年來白河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及周邊的生境經(jīng)歷了由良好到不斷惡化,再到逐漸恢復的過程,其中最適宜和適宜生境呈現(xiàn)先降低后逐漸升高的趨勢,而不適宜和勉強適宜則表現(xiàn)為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1975—1982年時段內(nèi),各生境等級變化劇烈,尤以最適宜和不適宜等級變化顯著,生境質量整體呈惡化趨勢;1982—1994年,各生境等級變化劇烈程度較前一時期有所緩和,生境質量得到較大改善,呈良性發(fā)展趨勢;1994—2003年時段內(nèi),研究區(qū)內(nèi)生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環(huán)境惡化狀況得到了緩解;2003—2014年時間段內(nèi)整體質量改善的速度明顯減緩,生境質量達到平衡狀態(tài)。除1975—2014時段外,前4個時段的各綜合變化指標呈現(xiàn)遞減趨勢,前期生境等級變化劇烈,后期趨緩。氣候變化和人為干擾為導致生境變化的主要因素,其中20世紀80年代生境變化與氣候變化關系密切,而20世紀90年代之后人為干擾因素明顯增加。研究有助于理解氣候變化與人為干擾背景下,川金絲猴生境格局時空變化特征,為野生瀕危動物生境保護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川金絲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生境格局;氣候變化;人為干擾;白河自然保護區(qū)
野生動物生境(即棲息地)是野生動物活動、繁衍的庇護所。開展野生動物生境研究,是珍稀瀕危動物保護的基礎,對野生動物種群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起著關鍵作用。川金絲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為我國特有種,1989年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03年被IUCN列為瀕危動物。目前川金絲猴分布范圍僅在岷山、邛崍山、大小涼山山脈、秦嶺山脈,重慶大巴山以及湖北神農(nóng)架一帶[1]。然而,隨著生境質量的日趨下降,使得種群數(shù)量稀少的川金絲猴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生境質量下降主要是由氣候變化以及人為干擾因素所引起,其中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而且將要持續(xù)許多個世紀,預計2100年全球氣溫很可能上升2℃[2]。氣候變化可通過改變植物的生理特性[3],從而影響植被的生長狀況,對野生動物的食物、生境和種群產(chǎn)生影響[4]。此外,人為干擾因素(如耕種、狩獵、開礦等)將使得野生動物的生境破碎化,導致物種隔離,最終威脅到珍稀瀕危動物基因交流甚至生存[5- 6]。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川金絲猴生境質量可能隨著氣候因素的改變而有所變化[7- 8]。此外,耕種、狩獵開礦、采藥、割竹挖筍等人為因素的強烈干擾,將會使得川金絲猴的適宜生境面積減少,生境格局相對破碎化,甚至威脅到其生存發(fā)展。我國通過建立瀕危動物自然保護區(qū),使得川金絲猴的核心生境得到了較好的保護[9]。但由于受到氣候變化及人為干擾的影響,在幾十年甚至百年時間尺度上,川金絲猴的生境格局亦可能發(fā)生較大動態(tài)變化,這方面的研究鮮有報道,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由于多學科和研究尺度的不斷擴大,傳統(tǒng)的靈長類棲息地質量的研究方法,在收集與時空相關的數(shù)據(jù)時受到限制,且分析、解釋和表達手段存在局限性。3S技術在獲取、分析時空數(shù)據(jù)方面體現(xiàn)了強大的優(yōu)勢,已較多地應用于野生動物生境評估研究中[10- 11],并成功地對瀕危動植物現(xiàn)有及潛在棲息地進行了評估和預測[12- 17]。
周江等[18]利用3S技術手段獲取了海南長臂猿的生態(tài)學信息,并對其棲息地質量進行了評估;武瑞東等[19]借助RS、GIS技術構建了滇金絲猴的空間模型,獲取了其棲息地分布格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3S技術已成為評估野生動物生境質量的有力工具。但是,由于不同學者所選擇的生境評價指標不同,導致生境評價結果存在較大差異[20- 21]。此外,對于生境格局的變化較多為定性或簡單定量描述[22- 25],通過系統(tǒng)的變化指標對生境質量動態(tài)定量化描述則鮮有報道。
四川白河自然保護區(qū)為全國金絲猴重點分布區(qū)之一,是目前所知的川金絲猴種群最大、密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保護區(qū),已引起較多學者的關注[20- 21,26- 27]。該保護區(qū)地處岷山北段,其植被狀況對氣候變化敏感[7],且受到挖藥和采野菜等人為干擾較強[27]?;诖?,本研究將選取白河自然保護區(qū)為研究區(qū),運用3S技術手段,采用統(tǒng)一的生境評價指標體系,對近40 a來白河川金絲猴生境質量進行評估,并定量化分析其生境格局的時空變化過程、趨勢狀態(tài)及其時空差異性。該科學問題的探討,將有助于理解在人為干擾及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川金絲猴生境的時空變化格局影響機制,為野生瀕危動物生境保護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jù)。
1數(shù)據(jù)來源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區(qū)概況
四川白河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nèi),地理范圍東經(jīng)104°0′—104°12′,北緯33°10′—33°22′,南北長約19.4 km,東西長約17.2 km,總面積約為162 km2。保護區(qū)成立于1963年,目的是為了保護大熊貓(Ailuropodamelanoleuca)、金絲猴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區(qū)內(nèi)動植物資源豐富,已知脊椎動物42科170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0余種[27]。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范圍在1240—4453 m。保護區(qū)屬于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1.5 ℃,最熱月均溫(7月)20 ℃,最冷月均溫(1月)-0.5 ℃。多年平均降水量約610 mm。本文為了較好的展示人為干擾因素的影響,在白河自然保護區(qū)范圍基礎上做了1 km的緩沖區(qū),以此范圍作為本文的區(qū)域(圖1)。
1.2遙感數(shù)據(jù)收集與覆被分類
為了研究白河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生境的動態(tài)變化,本文選用了較高分辨率的Landsat系列遙感影像,包括MSS/TM/OLI(http://glovis.usgs.gov)。數(shù)字高程數(shù)據(jù)選擇了GDEM DEM 30m分辨率數(shù)字高程數(shù)據(jù)產(chǎn)品(http://www.gscloud.cn/)。為了獲取研究區(qū)1975—2014年間生境質量的變化動態(tài),本研究選取了1975、1982、1994、2003和2014年5個時期為代表年份,且衛(wèi)星成像時間選取植被生長旺盛的6、7月份(表1)。
根據(jù)川金絲猴的生活習性以及本研究區(qū)的實際情況,本研究中地物類型分為:道路、水體、居民點、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灌叢草甸和裸地-裸巖。在遙感圖像處理軟件ENVI 4.8的支持下,對5個時期的遙感影像進行裁剪、重采樣等預處理,并進行主成分分析后采用結合紋理信息的決策樹分類器對影像分別進行監(jiān)督分類,經(jīng)分類后處理濾掉一些噪聲數(shù)據(jù),提取主要植被類型,然后結合人-機交互方式,對錯分的類型進行手工修改,得到研究區(qū)5期土地覆被類型圖(圖2)。
分類結果可信度的度量,一般是將航片、生態(tài)專題圖、更高分辨率的影像和實地調查數(shù)據(jù)與分類結果進行比較[28- 29],本研究選取更高分辨率的影像與實地調查數(shù)據(jù)相結合的方法對分類結果進行精度驗證。Google Earth(GE)作為一款虛擬地球儀軟件把近3—5年高空間分辨率的衛(wèi)星影像(如0.61 m分辨率Quickbird影像)、航空相片和GIS數(shù)據(jù)疊加在一個三維模型上,地表絕大部分的分辨率在15 m以上,個別地區(qū)配有實地拍攝照片,可以有效地對分類結果進行驗證[30]。具體操作是首先將5個時相的覆被類型圖疊加,提取出未發(fā)生變化的區(qū)域,在此區(qū)域內(nèi)隨機產(chǎn)生樣本點,然后與GE高分辨率影像疊加分析,而野外采集的實測點則直接與實際記錄的地物類型對比。對于覆被類型變化較大的區(qū)域,采取對當?shù)亟?jīng)驗豐富的群眾做調查問卷、交談等方式獲取歷史覆被情況,以彌補驗證樣點空間分布不均等問題。研究區(qū)內(nèi)共選取了400個樣本點,解譯精度為85.5%,滿足分析的要求[31]。
歸一化植被指數(shù)NDVI與植被的蓋度、生物量等有較好的相關性。因此,植被指數(shù)成為遙感影像獲取植被覆蓋度常用的方法[32- 33]。本文采用基于NDVI獲取研究區(qū)內(nèi)植被的郁閉度信息(圖2)。對比圖2中5個時期覆被類型和植被郁閉度,雖然研究時段內(nèi)覆被類型空間變異顯著性不大,但其郁閉度則發(fā)生了較為劇烈的變化,主要是由于覆被類型主要受較長時間尺度影響(如10a),而郁閉度變化則受短時間尺度(如季節(jié))影響顯著,特別是對降水、溫度等氣象因素的波動較為敏感。
1.3生境評價標準和方法
本研究對白河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的實地觀測時間為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共記錄了171個樣方數(shù)據(jù),其中樣線51條,活動樣點120個,主要記錄信息包括川金絲猴活動的坐標、海拔、坡度、坡向、植被類型、郁閉度和喬木的高度、胸徑等,下坪地樣方調查統(tǒng)計信息見表2。研究期間共有猴群活動位點為141 d,其中44 d為猴群完整活動位點的記錄,分別于2011年6月、2011年9月統(tǒng)計過猴群數(shù)量5次,結果分別為131只,87只,250只,199只和233只,其活動位點的密度圖如圖3所示。室內(nèi)分析使用Excel和SPSS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獲取川金絲猴的生活習性,依此為生境評估提供判斷依據(jù)。
評價因子間相關性是限制層次分析法應用成功的關鍵,根據(jù)研究區(qū)特征(如主要河流位于保護區(qū)外部,該因子未納入評估體系),確定人為干擾因素選擇道路、居民點,生物環(huán)境因子選擇植被類型和郁閉度,非生物環(huán)境因子選擇海拔、坡度、坡向,并根據(jù)AHP層次分析法[34]構建遞階層次結構,同一準則層下的指標由判斷矩陣A=(aij)計算元素相對權重,計算各層元素組合權重。如果判斷矩陣不是一致性判斷矩陣,則不能保證“歸一化”后惟一的特征向量是各元素的權重,為了保證結果的可靠性,需要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滿意程度進行檢驗,通過檢驗發(fā)現(xiàn)本研究判別矩陣滿足一致性。故而,根據(jù)川金絲猴對生境的選擇特征,并參考生境評估的已有案例[35- 38],最后得到川金絲猴生境影響因子權重賦值信息(表3)。
根據(jù)獲取的生境因子權重,運用ARCGIS 10.0軟件的空間分析功能進行柵格計算,計算得到各時期的生境綜合得分,然后把整個研究區(qū)劃分為4個級別,即不適宜、勉強適宜、適宜和最適宜。
1.4生境格局動態(tài)變化研究方法
運用ArcGIS 10.0對5期土地利用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疊加分析,得到各期之間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轉移矩陣,在此基礎上計算土地利用類型轉移概率矩陣和貢獻率矩陣,并采用變化狀態(tài)與趨勢分析川金絲猴生境的變化過程和趨勢。模型中主要指數(shù)的數(shù)學表達式[39- 41]如下:
(1)
(2)
(3)
(4)
(5)
(6)
(7)
(8)
式中, Nc、Tc、Ps和 Rs分別為單一生境類型的面積凈變化、總變化、趨勢與狀態(tài)指數(shù)和凈變化速度;Sa、Ss、Pt和 Rt分別為總體生境類型面積凈變化、總變化、趨勢與狀態(tài)指數(shù)和凈變化速度;Ua、Ub分別為研究初期和末期某一生境類型的面積; Uout為研究時段內(nèi)某一生境類型轉變?yōu)槠渌愁愋偷拿娣e之和;Uin為同時期其他生境類型轉變?yōu)樵擃愋偷拿娣e之和;Uai、Ubi分別為研究初期和末期第i種生境類型的面積;Uout-i為研究時段內(nèi)第i種生境類型轉變?yōu)槠渌愋偷拿娣e之和; Uin-i為其他類型轉變?yōu)榈趇種類型的面積之和;n為生境類型總數(shù); T為研究時段。
2結果與分析
2.1生境等級時空分布
通過構建的川金絲猴生境質量評價體系,獲取了其各生境等級的時空分布狀況,如圖4所示。由圖可看出,各生境等級中不適宜生境面積自1975年到1982年出現(xiàn)了大面積增加趨勢,而最適宜面積呈板塊狀分布,生境間連通性降低;而20世紀90年代開始最適宜生境面積得到了增加。通過對此不同生境面積進行空間分析與數(shù)理統(tǒng)計(圖5),發(fā)現(xiàn)不適宜和勉強適宜生境面積呈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小趨勢,而適宜和最適宜生境面積則呈現(xiàn)先減小后增加趨勢。
2.2不同時段內(nèi)生境變化指標
根據(jù)公式(1)—(8)獲取了研究區(qū)內(nèi)川金絲猴在5個時段(即1975—1982年、1982—1994年、1994—2003年、2003—2014年、1975—2014年)各生境等級面積變化、凈變化、總變化、狀態(tài)趨勢指數(shù)以及凈變化速度(表4,表5)。
3討論
3.1各生境等級面積時空變化特征
由圖5可知,1975年4個生境質量等級中最適宜面積最大,達到79.87km2,占到總面積的35.94%,其次為適宜類型,約為63km2,占到總面積的28.12%,兩者累計約占到總面積的64%;勉強適宜以及不適宜面積分別占到43.81km2和36.07km2,兩者累計約占到總面積的36%。整體而言,川金絲猴生境質量較好。1982年川金絲猴生境質量較1975年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其中面積最大的等級變?yōu)椴贿m宜,達到85.17km2,占到總面積的38.39%,其次為勉強適宜類型,與不適宜面積比重相當,達到33.11%,兩者累計面積占到總面積的71.5%;最適宜和適宜地累計面積僅占到研究區(qū)總面積的28.5%,表明該時期川金絲猴的生境質量遭到嚴重破壞,顯著地威脅到了該區(qū)域川金絲猴的生存與發(fā)展。到1994年左右時,研究區(qū)內(nèi)生境質量較80年代有明顯好轉,其中最適宜生境占有面積最大,達到72.2km2,約占總面積的33%;而適宜和勉強適宜生境面積相當,均占到總面積的1/4左右;面積最小的為不適宜生境,約為37.23km2。2003年生境等級中面積最大為最適宜生境,其面積較1994年增加了5.3km2,達到77.51km2;其次為適宜生境等級,較上時期面積增加了17.54km2,達到了74.94km2,占有面積也提高了7.88個百分點;勉強適宜與不適宜生境面積相當,分別為36.87km2和33.46km2,兩者累計僅占到總面積的31%,表明研究區(qū)生境質量進一步得到了改善。截止到2014年,研究區(qū)內(nèi)川金絲猴最適宜和適宜生境面積分別達到了77.51km2和74.94km2,分別占到了總面積的36.43%和35.35%,較上一時期均呈現(xiàn)略微上升趨勢,而勉強適宜和不適宜面積則較上一時期進一步降低。由此可知該區(qū)域川金絲猴生存條件保持了較好的發(fā)展趨勢。
綜上可知,近40a來該地區(qū)川金絲猴的生境質量經(jīng)歷了由較好狀態(tài)到惡化,然后又逐漸恢復的過程。圖5中的各生境的面積曲線可知,最適宜和適宜均呈現(xiàn)了先降低后逐漸升高的過程,而不適宜和勉強適宜則表現(xiàn)為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此外,通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除1982年外,最適宜和適宜面積累計百分比均超過了一半,且2014年達到最大值(71.78%),這說明該區(qū)域整體較適宜川金絲猴的生存,自然保護區(qū)建立對川金絲猴的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各時段內(nèi)不同生境等級間變化特征
1975—1982年間,研究區(qū)內(nèi)各生境等級變化劇烈,尤以最適宜和不適宜等級變化顯著,整個研究區(qū)生境質量呈惡化趨勢。最適宜和適宜生境面積均呈現(xiàn)減小趨勢,凈變化率為-55%左右,兩者中最適宜面積減小更明顯(表4);不適宜和勉強適宜生境面積則呈現(xiàn)增加趨勢,其中不適宜生境面積增加最為顯著,凈變化率達到了136.1%。對于變化趨勢與狀態(tài)而言,除了勉強適宜等級外,其余各生境的趨勢與狀態(tài)指數(shù)絕對值均超過0.5,表明各生境等級呈現(xiàn)非平衡態(tài)勢。其中表現(xiàn)最明顯的為最適宜生境等級(趨勢指數(shù)達到了-0.81),表明轉換方向主要為該生境等級轉換為其他生境等級,呈現(xiàn)極端非平衡狀態(tài),導致該生境等級規(guī)模逐步萎縮;不適宜等級趨勢指數(shù)次之(0.63),該等級向規(guī)模增大方向發(fā)展,處于面積增加態(tài)勢;趨勢指數(shù)最小的為勉強適宜,但其值仍然達到了0.4,變化也較為強烈。從年變化速度看,變化速度最快的為不適宜生境,其次為最適宜和適宜生境,最緩和的為勉強適宜生境等級。
1982—1994年時段內(nèi),研究區(qū)內(nèi)各生境等級變化劇烈程度較前一個時段緩和,但生境質量得到較大改善,呈良性發(fā)展趨勢。該時段內(nèi)最適宜和適宜生境面積均呈增加趨勢(分別增加37.19km2和29.18km2),但兩者增加的累計面積(66.37km2)仍未能彌補上一時段所損失的生境面積(79.14km2);不適宜和勉強適宜面積均呈現(xiàn)減小趨勢,凈變化率絕對值以及總變化率均低于最適宜和適宜生境類型。最適宜、適宜和不適宜類型的凈變化速度絕對值較為相近,而勉強適宜生境則變化較為緩和。趨勢與狀態(tài)可知,最適宜和不適宜生境均呈不平衡狀態(tài)(0.62和-0.61),使得前者生境面積穩(wěn)步增加,而后者則表現(xiàn)為穩(wěn)步減??;勉強適宜生境類型規(guī)模減小緩慢(-0.21),雙向轉換頻繁,趨向于平衡態(tài)勢。
1994—2003年時段內(nèi),研究區(qū)內(nèi)生境質量較前一時期(1982—1994)進一步改善,表明研究區(qū)環(huán)境惡化趨勢得到了緩解或扭轉。生境變化量最大的為勉強適宜生境(為19.08km2),其次為適宜生境類型,最小的為不適宜類型,其中勉強適宜生境的變化主要是由該類型轉換為適宜生境類型,適宜生境類型主要轉換為最適宜生境類型(圖2)。年尺度上凈變化速度最快的為勉強適宜類型,其次為適宜、不適宜和最適宜。與前一時間段相比,該時段內(nèi)各類型趨勢平穩(wěn),變化劇烈程度減緩;其中最適宜和適宜生境類型呈現(xiàn)緩慢增加,雙向轉換頻繁,呈平衡態(tài)勢,尤以最適宜類型顯著(為0.07);不適宜和勉強適宜類型減小,勉強適宜類型變換較為劇烈些。故而,最適宜和適宜生境類型的增加,以及不適宜和勉強適宜類型的減小表明該區(qū)域生境質量向較好方向轉變,有利于川金絲猴的生存和發(fā)展。
2003—2014年時間段內(nèi)整體質量雖繼續(xù)得到改善,但速度明顯減緩,生境狀態(tài)趨于平衡態(tài)勢。該時段內(nèi)各生境類型面積變化量均不明顯,凈變化率絕對值最大的勉強適宜類型也僅為11.3%。最適宜和適宜生境類型的凈變化速度均未超過0.5%,均低于之前的任何一個時段,不適宜和勉強適宜類型變化情況亦類似。趨勢和狀態(tài)指數(shù)絕對值均低于0.2,其中最適宜和適宜生境接近于0,該生境類型基本處于平衡狀態(tài)。
就整個研究時段而言(1975—2014年),面積變化量最大的為適宜生境類型,其次為勉強適宜、不適宜和最適宜。年凈變化速度最不顯著的為最適宜生境類型,僅為0.04%。趨勢和狀態(tài)指數(shù)表明整個時段各類型間轉換不太劇烈,特別是最適宜生境,而其余3種類型則變化差異不大。
3.3生境質量綜合指標變化特征
由表5可知,除1975—2014時段外,其余4個時段,各生境變化指標整體呈現(xiàn)遞減趨勢,前期生境等級變化劇烈,后期趨緩。1975—1982年時段內(nèi),除總變化外,面積變化、趨勢與狀態(tài)指數(shù)、凈變化速度均為各時段內(nèi)最大;2003—2014年時段生境綜合指數(shù)變化最小。20世紀80年代研究區(qū)內(nèi)生境質量變化劇烈,尤以1975—1982年較為顯著(Rt=4.44),其余時間段變換趨于緩和,特別是2003—2014年時段生境變化較小。由趨勢與狀態(tài)指數(shù)可知,除1975—1982年和1982—1994年生境質量處于準平衡狀態(tài)外(Pt>0.25),其余3個時段內(nèi)生境類型間雙向轉換較為頻繁,均達到了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Pt<0.25)。 1975—2014年時間段,其各生境等級間的變化量不明顯(Sa=7.78%),變化速度狀態(tài)較為緩和(Rt=0.19%)。
3.4氣候以及人為干擾對生境的影響探討
氣候變化將對動物生境質量產(chǎn)生影響并改變其分布。對野生動物最大威脅之一就是其生境質量的下降(如破碎化)[42],有研究表明該區(qū)域氣候在20世紀80年代發(fā)生了較大變化[43],氣候變化將使岷山地區(qū)野生動物適宜生境面積銳減,改變其分布的海拔高度和緯度[44]。流動性較強、分布廣泛、基因變化性較快和繁殖時間較短的物種將更能夠適應氣候變化的加快并生存下來,而分布范圍有限、擴散能力弱、生殖間隔較長、對生境要求苛刻的物種,對氣候變化的損害將更為敏感[45]。本研究發(fā)現(xiàn)20世紀80年代初期研究區(qū)內(nèi)生境惡化嚴重(圖4),但至90年代初期該區(qū)域生境得到了較好的恢復,這一變化過程可能與本區(qū)的氣候條件轉變有一定關系[43]。然而,氣候變化對川金絲猴生境的影響的程度以及影響機制則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除氣候變化對野生動物生境產(chǎn)生影響外,人為干擾因素亦對景觀格局產(chǎn)生顯著影響,使得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大,連通性減低[42]。人為干擾因素(如道路、放牧、采伐、耕種、狩獵、挖藥以及割竹打筍等)使得不同生境間的連通性減低,動物被人為的割裂成孤立狀態(tài),故而加強保護區(qū)內(nèi)部巡護力度,減少人為干擾對保護珍稀瀕危動物尤為重要。此外,在加強保護區(qū)內(nèi)部的保護力度外,也應加強保護區(qū)外部的保護。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圖2)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保護區(qū)外部人為干擾迅速增加,主要表現(xiàn)在建筑、道路面積逐年增加上,強烈的人為干擾迫使川金絲猴的分布海拔高度增加,其最適宜和適宜面積受到影響較為突出(圖4),故而,加強保護區(qū)周邊緩沖區(qū)內(nèi)的保護力度,對于保護川金絲猴生境顯得尤為必要。
國家重大生態(tài)恢復工程改善了野生動物生境。為了降低土壤侵蝕、荒漠化及增加森林覆蓋率,我國自上世紀末采取了多項生態(tài)恢復工程,如天然林保護工程(NaturalForestConservationProgram,NFCP)、退耕還林工程(Slopelandconversionprogram,SLCP)等,其中NFCP包括禁止對天然林砍伐,安置林業(yè)工人、加大科學研究力度等措施[46- 47],目前該工程已初見成效[48],這表明生態(tài)恢復工程將導致大尺度、轉換性的變化,并將對地區(qū)以及國家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49]。本文研究亦表明自20世紀80年代該研究區(qū)生境質量遭到嚴重惡化,之后得到了逐漸恢復,特別是2003—2014年研究區(qū)內(nèi)的生境質量呈持續(xù)恢復趨勢,使得川金絲猴、大熊貓等國家瀕危動物的生境得到了改善[50],為更多的動物種群提供了生存空間,生物多樣性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3.5不確定性分析
遙感數(shù)據(jù)空間、時間分辨率帶來的不確定性。本研究雖然對MSS、TM以及OLI影像進行了圖像增強、裁切以及直方圖匹配等預處理,但空間分辨率的差異(表1)帶來的誤差為本研究帶來了不確定性。此外,遙感影像時相的不同選擇也可能導致結論上的差異。研究發(fā)現(xiàn),單純從1975—2014年整個時段分析,研究區(qū)生境質量變化并不顯著(表4),但通過分析各個時段發(fā)現(xiàn)研究區(qū)內(nèi)生境質量卻經(jīng)歷了較劇烈的變化,高時間分辨率的影像是正確認識生境質量格局變化的關鍵。在40年的時間跨度內(nèi)僅選取了5個時期進行了探討,在表達真實生境變化過程的代表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我國實施天然林保護前后(1998年開始實施)生境質量如何變化?變化速度、方向如何?這些問題需要增加更接近工程實施前后的影像,從而進一步深入探討生境質量對人為干擾的響應機制。
本研究對生境質量變化狀況進行了定量化的分析,結果表明,近40年來研究區(qū)生境質量經(jīng)歷了由惡化到逐漸改善,且后期(2003—2014年)改善速度明顯減緩的過程。雖對產(chǎn)生這種變化格局原因通過氣候變化和人為干擾兩個角度進行了闡述,但以定性描述為主,定量化研究不足,那么如何區(qū)分氣候變化與人為干擾的影響?兩者對生境格局變化的貢獻率有多少?都有待深入探討。
致謝:感謝西華師范大學王偉,楚原夢冉野外調查工作的協(xié)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文榕生. 金絲猴的考辨與古今分布. 自然雜志, 2003, 25(1): 41- 46.
[2]IPCC.TheFifthAssessmentReportClimateChange2013. 2013.
[3]KoltaiH,KapulnikY.Strigolactonesasmediatorsofplantgrowthresponsetoenvironmentalconditions.PlantSignalingandBehavior, 2011, 6(1): 37- 41.
[4]TuanmuMN,ViaA,WinklerJA,LiY,XuWH,OuyangZY,LiuJG.Climate-changeimpactsonunderstorybamboospeciesandgiantpandasinChina′sQinlingMountains.Nature, 2013, 3(3): 249- 253.
[5]王學志, 徐衛(wèi)華, 歐陽志云. 農(nóng)用地時空變化對大熊貓生境的影響: 以岷山中部地區(qū)的白草河流域為例. 生物多樣性, 2009, 17(1): 10- 18.
[6]國家林業(yè)局. 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査報告. 北京: 科學出版杜, 2006.
[7]段士中. 氣候變化下的四川省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脆弱性分析[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學, 2013.
[8]彭紅蘭. 氣候變化對川金絲猴棲息地的影響研究[D]. 北京: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2010.
[9]金崑, 劉世榮, 顧志宏, 張遠東. 我國川金絲猴的重要棲息地及自然保護區(qū). 林業(yè)科技管理, 2005, (1): 76- 80.
[10]武正軍, 李義明. 生境破碎化對動物種群存活的影響. 生態(tài)學報, 2003, 23(11): 2424- 2435.
[11]張順林, 冉江洪, 唐明坤, 杜蓓蓓, 楊青, 劉世昌. 涼山山系小熊貓(Ailurus fulgens)分布區(qū)景觀格局. 生態(tài)學報, 2008, 28(10): 4785- 4795.
[13]?zesmiSL, ?zesmiU.Anartificialneuralnetworkapproachtospatialhabitatmodelingwithinterspecificinteraction.EcologicalModelling, 1999, 116(1): 15- 31.
[14]StockwellDRB,NobleIR.Inductionofsetsofrulesfromanimaldistributiondata:arobustandinformativemethodofdataanalysis.MathematicsandComputersinSimulation, 1992, 33(5/6): 385- 390.
[15]RobertsonMP,CaithnessN,VilletMH.APCA-basedmodelingtechniqueforpredictingenvironmentalsuitabilityfororganismsfrompresencerecords.DiversityandDistributions, 2001, 7(1/2): 15- 27.
[16]BolligerJ,KienastF,BugmannH.Comparingmodelsfortreedistributions:concept,structuresandbehavior.EcologicalModelling, 2000, 134(1): 89- 102.
[17]FengTT,vanManenFT,ZhaoNX,LiM,WeiFW.HabitatassessmentforgiantpandasintheQinlingMountainregionofChina.TheJournalofWildlifeManagement, 2009, 73(6): 852- 858.
[18]周江, 李小成, 周照驪, 韓文濤, 陳升華.GIS技術在海南長臂猿保護中的運用.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9, 27(4): 22- 29.
[19]武瑞東, 周汝良, 龍勇誠, 杜勇, 葉江霞, 魏曉燕. 滇金絲猴適宜棲息地的遙感分析. 遙感信息, 2005, (6): 24- 28.
[20]顧志宏, 金崑, 劉世榮, 張遠東. 四川白河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生境評價. 林業(yè)科學, 2007, 43(8): 96- 99.
[21]王偉, 楚原夢冉, 胡剛. 白河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秋季生境的選擇性. 西華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3, 34(1): 16- 21.
[22]吳兆錄, 彭明春, 楊正彬, 劉林云. 西雙版納勐養(yǎng)自然保護區(qū)生境格局研究. 應用生態(tài)學報, 1997, 8(S1): 1- 7.
[23]倪永明, 李湘濤. 北戴河地區(qū)鸻形目鳥類覓食生境動態(tài)變化. 生態(tài)學報, 2009, 29(4): 1731- 1737.
[24]葛振鳴, 王天厚, 施文彧, 周曉. 長江口杭州灣鸻形目鳥類群落季節(jié)變化和生境選擇. 生態(tài)學報, 2006, 26(1): 40- 47.
[25]歐陽志云, 李振新, 劉建國, 安力, 張和民, 譚迎春, 周世強. 臥龍自然保護區(qū)大熊貓生境恢復過程研究. 生態(tài)學報, 2002, 22(11), 1840- 1849.
[26]GuZH,JinK.AnalysisonlandscapepatternofhabitatofSichuangoldenmonkeyinBaiheNatureReserve.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Sciences, 2011, 39(13): 7908- 7909.
[27]顧海軍,KirkpatrickC, 何國建. 白河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及其保護管理建議. 四川動物, 1998, 17(3): 109- 111.
[28]UzunG,YucelM,YilmazKT,BerberogluS.BiotopeMappinginTheExampleofCukurovaDeltas.TurkishScientificandTechnicalResearchCenter,Nr.TUBITAKTBAG. 1164,FinalReport,Adana,Turkey, 1995: 144- 144.
[29]AltanO.Useofphotogrammetry,remotesensingandspatialinformationtechnologytechnologiesindisastermanagement,especiallyearthquake//vanOosteromP,ZlatanovaS,FendelEM,eds.Geo-informationforDisasterManagement.BerlinHeidelberg:Springer, 2005, 4: 311- 322.
[30]JanssenLLF,VanderWelFJM.Accuracyassessmentofsatellitederivedland-coverdata:Areview.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RemoteSensing, 1994, 60(4): 419- 426.
[31]LuedelingE,BuerkertA.TypologyofoasesinnorthernOmanbasedonLandsatandSRTMimageryandgeologicalsurveydata.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 2008, 112(3): 1181- 1195.
[32]楊存建, 倪靜, 周其林, 程武學, 韓沙鷗. 不同林分郁閉度與遙感數(shù)據(jù)的相關性分析. 生態(tài)學報, 2015, 35(7): 1- 8.
[33]劉大偉, 孫國清, 龐勇, 蔡玉林. 利用LANDSATTM數(shù)據(jù)對森林郁閉度進行遙感分級估測. 遙感信息, 2006, (1): 41- 42.
[34]王蓮芬, 許樹柏. 層次分析法引論.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0.
[35]LiuXH.MappingandModellingtheHabitatofGiantPandasinFopingNatureReserve,China.Enschede,theNetherlands:FebodrukBV, 2001.
[36]歐陽志云, 劉建國, 肖寒, 譚迎春, 張和民. 臥龍自然保護區(qū)大熊貓生境評價. 生態(tài)學報, 2001, 21(11): 1869- 1874.
[37]肖燚, 歐陽志云, 朱春全, 趙景柱, 何國金, 王效科. 岷山地區(qū)大熊貓生境評價與保護對策研究. 生態(tài)學報, 2004, 24(7): 1373- 1379.
[38]張文廣, 唐中海, 齊敦武, 胡遠滿, 胡錦矗. 大相嶺北坡大熊貓生境適宜性評價. 獸類學報, 2007, 27(2): 146- 152.
[39]PotinusRG,ShusasE,McEachernM.Detectingimportantcategoricallandchangeswhileaccountingforpersistence.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 2004, 101(2/3): 251- 268.
[40]LuoGP,ZhouCH,ChenX,LiY.Amethodologyofcharacterizingstatusandtrendoflandchangesinoases:AcasestudyofSangongRiverwatershed,Xinjiang,China.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 2008, 88(4): 775- 783.
[41]周德成, 羅格平, 尹昌應, 許文強, 馮異星. 近50a阿克蘇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過程. 冰川凍土, 2010, 32(2): 275- 783.
[42]LoucksCJ,LüZ,DinersteinE,WangH,OlsonDM,ZhuCQ,WangDJ.GiantPandainachanginglandscape.Science, 2001, 294(5546): 1465- 1465.
[43]姚玉璧, 王潤元, 鄧振鏞, 尹東, 張秀云, 陳昌平. 黃河上游主要產(chǎn)流區(qū)氣候變化及其對水資源的影響——以甘南高原為例. 中國沙漠, 2007, 27(5): 903- 909.
[44]SongerM,DelionM,BiggsA,HuangQY.ModelingimpactsofclimatechangeonGiantPandaHabitat.InternationalJournalofEcology, 2012, 2012:ArticleID108752,doi: 10.1155/2012/108752.
[45]ParmesanC.Climateandspecies′range.Nature, 1996, 382(6594): 765- 766.
[46]ZhangPC,ShaoGF,ZhaoG,LeMasterDC,ParkerGR,DunningJBJr,LiQL.China′sforestpolicyforthe21stcentury.Science, 2000, 288(5474): 2135- 2136.
[47]XuWH,OuyangZY,ViaA,ZhengH,LiuJG,XiaoY.DesigningaconservationplanforprotectingthehabitatforgiantpandasintheQionglaimountainrange,China.DiversityandDistribution, 2006, 12(5): 610- 619.
[48]ViaA,BearerS,ChenXD,HeGM,LindermanM,AnL,ZhangHM,OuyangZY,LiuJG.TemporalchangesingiantpandahabitatconnectivityacrossboundariesofWolongNatureReserve,China.EcologicalApplication, 2007, 17(4): 1019- 1030.
[49]WangC,OuyangH,MaclarenV,YinY,ShaoB,BolandA,TianY.Evaluationoftheeconomicandenvironmentalimpactofconvertingcroplandtoforest:AcasestudyinDunhuacounty,China.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 2007, 85(3): 746- 756.
[50]阿壩州政府網(wǎng). 九寨溝白河自然保護區(qū)再現(xiàn)大熊貓. 阿壩日報, 2010-06-15(1).
Habitat pattern dynamics of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in Baihe Nature Reserve, Minshan Mountains, China, over the past 40 years
LI Yanzhong1,3,4, DONG Xin2,*, LIU Xuehua3
1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eResource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2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637009,China3SchoolofEnvironment,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4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Key Words:Golden snub-nosed monkey; habitat pattern; climate change; human disturbance; Baihe Nature Reserve
Abstract:High quality habita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n essential factor for the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f wildlife. Changes in habitat quality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wildlife. Therefore, there is a need for an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that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s of wildlife habitat change. As a globally recognized endangered species,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roxella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animals under first-class state protection in China. However, habitat loss and fragmentation, caused b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habitats of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An effect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its habitat dynamics will improve effectiv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The traditional field survey for evaluating habitat quality is a time-consuming method. Howev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3S techniqu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3S integration have improved the study of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habitat pattern. The Baihe Nature Reserve in the Minshan Mountains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s habitat pattern. A series of optimal Landsat MSS/TM/OLI remotely sensed images for 1975—2014 were collected. Then a decision tree classification was employed to acquire land cover maps based on expert knowledge. In addition, spatial canopy coverage maps were derived from a linear correlation model betwee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d measured canopy coverage. The life habit of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was obtained by analyzing field data collected from April 2011 to April 2012 and during the whole of 2013 using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which formed the basis for evaluating the habitat. Finally, an effective habitat assessment system for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was constructed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metho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dynamics and trends of the habitat pattern over the past 40 yea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abitat in the Baihe Nature Reserve changed from good quality to deteriorated status, and then gradually recovered. Both the most suitable and suitable habitat areas decreased initially and then increased gradually, while the relatively suitable and unsuitable habitat areas showed the opposite trend. From 1975 to 1982, all habitats varied significantly, especially for the most suitable and unsuitable habitats, and the total habitat qualities considerably declined. From 1982 to 1994, the habitat quality improved and this trend continued between 1994 and 2003, but from 2003 to 2014, total habitat quality stabilized.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disturbance are two critical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habitat dynamics in the study area. To some extent, the habitat change in the 1980s was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whereas human disturbance became increasingly evident after the 1990s. This study will impro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response to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s habitat caused by increasing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disturbance. This research also provides scientific support to th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these endangered wild animals.
基金項目:國家林業(yè)局資助項目(401295)
收稿日期:2014- 09- 23; 網(wǎng)絡出版日期:2015- 08- 05
*通訊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gardenwdx@126.com
DOI:10.5846/stxb201409231885
李艷忠, 董鑫, 劉雪華.40年岷山地區(qū)白河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的生境格局動態(tài).生態(tài)學報,2016,36(7):1803- 1814.
Li Y Z, Dong X, Liu X H.Habitat pattern dynamics of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in Baihe Nature Reserve, Minshan Mountains, China, over the past 40 year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6,36(7):1803- 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