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昆曲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關于昆曲的文獻資料浩瀚如海。本文通過昆曲的歷史研究發(fā)掘昆曲中竹笛藝術的獨特魅力,了解昆曲的背景有助于理解竹笛藝術在昆曲中的地位。
【關鍵詞】昆曲;體裁;竹笛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42-01
一、歷史淵源
昆曲最早的形態(tài)是曲而并非劇,曲內(nèi)容最初也是以唱詞為主,例如先秦詩、詞、賦、漢樂府、唐詩、宋詞、金諸宮調(diào)、元雜曲、明清傳奇都是昆曲所演唱的內(nèi)容,然后昆曲慢慢地衍化變成了昆劇。
昆曲經(jīng)過一代代中國古人的灌溉成長已經(jīng)成為中華文化璀璨的瑰寶,然而事物到達頂峰之后必定有所收斂,昆曲在經(jīng)歷了鼎盛之后也逐漸地被人們冷落,到如今昆曲已經(jīng)成為僅僅一部分人的藝術。中國古代一代代的文人學士參與昆曲的同時大大豐富了昆曲的文學品位與藝術品位,使昆曲成為中華國粹。古代的戲曲藝術的原樣已不可復制,我們只能從僅有的文獻資料中去想象昆曲曾經(jīng)的輝煌。
二、南北差異
中國戲曲從古發(fā)展至今可分南北,南方多歌,北方多樂,南方的戲曲側重于唱,很多時候可以清唱,北方戲曲的伴奏比重大,有時甚至由主樂器完成開場、過場等。由于南北方的差異,因此伴奏與聲腔的關系有這么兩大類:一類是伴奏音樂樂章完整性較強,如果將演唱部分去掉,樂器是完全能夠奏出唱腔旋律的,這類戲曲,以北方“樂”性聲腔比較多見,如京劇的西皮二黃、梆子腔、昆腔等;二類是伴奏音樂只起托腔作用,并不完全與唱腔同步,也就是去掉演唱部分,伴奏根本無法成一個完整音樂的,這種聲腔多表現(xiàn)為“歌”性,南方絕大多數(shù)劇種,昆劇除外、擁有北方先天基因卻根在南方的皮黃家族除外,南方其他劇種多數(shù)表現(xiàn)為“歌”,比如越劇,其伴奏并不完全與唱腔同步,只是托腔,甚至有唱腔唱的時候而不需要伴奏的情況,伴奏只是在那么有限的腔句上對其起背景渲染作用,實際上不是完整的伴奏樂,而主要功能是背景樂。
昆劇雖然生在南方,在聲腔伴奏形式上卻帶有北方基因,雖然去掉所有伴奏也能演唱,但是在實際演出中,沒有其他廣大南方戲曲伴奏那樣的不重要。相反昆曲的伴奏烘托著整個戲劇的情緒效果,伴奏不需要與樂腔同步,這一點昆劇傾向于北方特點,這也與其南北發(fā)展有著必然關系。有唱腔必然有笛色的昆曲,與高腔、灘簧、越劇的那種動不動就把樂器全停掉,純粹徒歌,以人聲真情為重頭表現(xiàn)手法的做法很不同。
三、竹笛藝術近況
中國竹笛藝術在五十年代才真正地發(fā)展起來,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此之前竹笛都作為伴奏樂器使用,也因此獲得了很多名稱,如綁劇中的梆笛等。戲曲的文化是笛子藝術的根本源泉,在笛子獨奏藝術發(fā)展起來之前竹笛演奏者多是在戲曲樂隊中,他們演奏的大多是伴曲音樂并非獨奏音樂。
昆曲的笛師是為唱托腔保調(diào),武戲以作打翻為主,鼓師則是為他的翻打量身定制節(jié)奏。所以在表演中名角兒無論唱,念,作,打,他的笛師、鼓師必須心中有數(shù),因為他們的演奏需要貫穿整個演唱過程。只有平時曲不離口,才能臺上珠聯(lián)璧合,天衣無縫。過去京劇名角兒都有自己的“御用”琴師、笛師,一位資深的昆曲笛師在臺上可以連續(xù)演奏幾個小時而不休息。
昆曲伴奏對于主笛演奏者的要求甚是嚴格。昆曲笛子演奏家講求背戲,要求主笛演奏者能夠把一出出完整的戲全部都給背出來,在演出伴奏時都是脫稿演奏,把注意力集中臺上演員身上。演員的唱腔是全劇的重要組成部分,笛師嚴絲合縫,珠聯(lián)璧合地配合演員的唱腔,使觀眾身心愉悅,演員的成功表演這里有笛師的一半功勞。我的體會是:旦角兒的唱腔是一只大鳥在飛翔,昆笛的伴奏是一只小鳥圍繞著大鳥的上下左右緊密托扶著,大鳥使用嗓音歌唱,小鳥則用笛聲應合,音質(zhì)音色要完全一致,才能珠聯(lián)璧合,天衣無縫。專業(yè)劇團里的笛師大都橫豎全能,六場通透,但初學藝時必須先學拍曲,再學南弦等樂器,司笛是以后的事,還要學習武場里的小鑼,鐃鈸,大鑼等銅響器,司鼓是有了全部基礎才能觸及的。就文場司笛來講,拍曲學唱是學藝的首要,只有曲不離口,鑼鼓經(jīng)常念,才能做到心里有譜?,F(xiàn)在的青年笛師絕大部分不會背譜吹笛,不管清唱彩唱一律看譜,過去戲班里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tǒng),笛師必須會說唱腔,鼓師必須會說身段。所謂大師級的昆笛藝術家,必有一個完美的樂隊在支撐。
四、結論
昆曲的歷史源遠流長,雖說竹笛真正的發(fā)展是近代才開始,但是昆曲中的竹笛藝術遠遠超過了現(xiàn)今竹笛演奏者們所能駕馭的程度。昆曲的博大精深,歷史底蘊造就了竹笛藝術這一美麗的瑰寶,它需要大量的竹笛愛好者去發(fā)掘、繼承。
參考文獻:
[1]俞為民.昆山腔的產(chǎn)生與流變考論[J].南京大學學報,2004(1).
[2]吳新雷.中國昆曲藝術[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趙康延(1992-),男,漢族,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與視唱練耳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