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青青
小時候,我家住在八市附近的老街巷,家里有柴火灶。那時候只要一有空,爺爺就會在灶臺前劈柴。
快到飯點時,灶臺邊就熱鬧起來了。爺爺坐在一張小木椅上不緊不慢地生火,他先將幾塊比較厚重的木柴扔進灶膛里,接著放上一些薄柴片。隨后,爺爺用火柴點燃紙片,將火苗引向薄柴片,接著向灶膛里扇風(fēng),柴火就開始燃燒了。
爺爺生好火,奶奶便拿起鍋鏟,倒油、放菜、下鹽……奶奶炒菜的動作在我看來著實優(yōu)美,菜葉倒進油鍋時發(fā)出“噼里啪啦”的響聲。我生怕被油濺到,總是躲得遠遠的。
爺爺和奶奶就這樣默契地配合著,日復(fù)一日地為家人做飯菜。有時候他們會在灶臺邊斗嘴,有時候會聊天,有時候誰都不說話,就是一個人炒菜,另一個人根據(jù)需要掌控火候…… (摘自《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