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然
張五常是享譽國際的經(jīng)濟學家,寫出來的文章十分耐讀,一個原因是他言之有物,另一個原因是他可以把艱深的道理寫得平易近人。他為人也是如此,不單搞理論,力求“實證”。他曾經(jīng)在大年夜找了三個朋友在香港的街頭賣橘子樹,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驗證經(jīng)濟學上的理論。
一共有200盆橘子,每盆的成本是40港幣,他們從晚上八點賣到凌晨三點半,居然全賣光了。真正有意思的是,他們雖然平均每盆賣55港幣,但是價錢跳來跳去的,起初開價80港幣,讓客人還價,只要夠60港幣就脫手。十一點下雨,喊價折半,成了40港幣;半小時之后雨停了,價錢又跳回80港幣;午夜之后減到70港幣,再一路減,最后就算20港幣也賣了。
多驚人哪!一下雨就降價,雨才過又回頭。這生意人定的價錢真是“與時俱進”“與勢俱進”。最后,張五常得到一個結論:就得這樣才能賺錢,而且要幾個人一起賣,大家彼此呼應,你高我低,你低我高,讓客人在中間比來比去,就算花70港幣買一盆,也以為比別人花80港幣的討了便宜。守住一個“死價錢”非但沒好處,還極有可能賠本。
我之所以說張五常的文章平易近人,就是因為這個。他用了個很真實的例子解釋經(jīng)濟學中的價格分歧理論,讓那些認為在長城腳下與第八座烽火臺上賣汽水應該定同樣價錢的人了解供需差異、勞動力成本和自由經(jīng)濟的道理,進一步理解為什么街角Seven-11的東西可能比大賣場的貴一倍,人們又為什么寧可買那貴一倍的東西,而不去遠一點的大賣場。
我有個大學同學,他畢業(yè)之后失業(yè)了,后來跑去批發(fā)垃圾桶到街頭賣,足足賺了三倍。之后,家里需要的其他東西他都批發(fā)去賣,可后來他算了算花掉的時間和成本,發(fā)現(xiàn)遠不如專心經(jīng)營垃圾桶賺錢。他得出一個結論——把別人的利潤都拿下來是損人不利己且無益于社會進步的。這就像張五常一樣,他用事實證明了自由經(jīng)濟的理論。
(摘自《花癡日記》接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