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溫克族人的故事里,一叢花,一朵蘑菇,一條河流,一場雪,都可以帶走人的生命。然而,那些善良的人們從不曾恐慌。因為對他們來說,死亡是幸福的。葬在風中,享受著太陽的溫暖,月的清涼,風的撫摩,雨的滋潤,花朵在身邊開放,鳥兒在頭頂歌唱……一切都是那樣美好。
在莊子的眼里,“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莊子認為,人的生死只是自然現(xiàn)象,猶如黑夜和白天的交替那樣。
但我們傳統(tǒng)上,卻會覺得“呸呸呸,這太忌諱了!”恰恰是這種態(tài)度,使得很多人面對親人的死亡,面對友人的遠去,無法從容面對。
這些年,很流行生命教育。所謂生命教育,就是要我們把死亡看成一個重要的課題去應對它,在面對死亡時,就會有強大的心理支撐幫你熬過這一切。
對死亡的畏懼,是人的本能,盡管不情愿,每一個人終究得面對死亡。亦會隨著年歲增長,越發(fā)需要面對無人同行的孤獨。
向死而生的意義就是:當你無限接近死亡,就能體會生的意義。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里說過,死并不是生的對立面。至愛親朋在離開我們時,一定會祝福我們,希望我們好好活下去,并且把他們命運中失去的那一部分,也給活過來。
清明,正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梳理時間。在這樣的日子里,你可以恣意放縱自己的淚水,你可以任意揮灑自己的悲傷,追緬故人,咀嚼回憶,想他們的好,念他們的憂,說說對他們的愧疚,訴訴對他們的思念。這種悲傷和淚水,是有療愈效果的,只要悲傷能在我們體內自然流動,死亡帶來的傷痛就會療愈。
這里有4個故事,對他們來說,書寫一遍,就是一次療愈。對你我來說,品讀一次,就是一次告別。
愿逝去的親友安息。
愿你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