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胡曉宇
?
甘巴拉:世界最高人控雷達站的凝望——空軍“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守望者的心路探尋
本刊特約記者胡曉宇
國防記者走邊關
在甘巴拉陣地上,有一組銅制姓名牌,上面用紅字刻著在陣地堅守過的官兵姓名。這里的每一個名字,都記載著一個堅韌的絕境戍邊故事。而這一個個名字、一個個戍邊故事組合起來,便形成了甘巴拉雷達站貫通半個世紀的輝煌雪域戍天史。筆者采訪這個列陣中3名出生于不同年代的官兵時發(fā)現,把祖國放在心中、在艱苦中謀發(fā)展,讓“甘巴拉英雄雷達站”這面雪域之巔的鮮紅旗幟始終高揚在祖國的廣袤碧空,已成為一代代甘巴拉人聚力強軍實踐、放飛“空天夢想”的崇高使命和擔當。
深秋清晨,當世界最高人控雷達站甘巴拉還被濃云包裹時,1973年出生的二級軍士長、雷達技師王勝全,就已登上雷達方艙維護兵器。凝視“鐵樹”般佇立山巔的雷達天線撥開云霧傲然旋轉,王勝全因高原反應黑紫皴裂的唇上綻放著會心的笑意。
“鐵樹”,是一名軍旅作家對高山之巔一部部雷達天線的形象比喻。有人說,“鐵樹”浸染了一代代甘巴拉人的赤膽忠誠和青春年華。作為目前堅守甘巴拉時間最長的兵,王勝全很欣慰。因為,他付出了生命中最美好的20年。
“70后”甘巴拉人王勝全,在陣地認真維護裝備。(郭超英/攝)
“我就是為甘巴拉而生的!”1994年7月,當在空軍某雷達訓練團經過操縱員訓練、獲得“優(yōu)秀學員”的王勝全,要求上甘巴拉的血書被批準時,他熱血沸騰,躊躇滿志。父親是一名當了10余年民兵連長的老黨員,自王勝全幼年便在他心里播下“對黨忠誠,報效國家”的種子。
然而,第一次上陣地,甘巴拉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上山的路坑洼不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澗。王勝全緊緊抓住卡車車廂板,擔心被顛下去。一上陣地,高原反應接踵而來:頭疼胸悶、惡心嘔吐、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為了捍衛(wèi)祖國的天空,堅守陣地的艱苦超出想象。然而,他發(fā)現,身邊戰(zhàn)友竟沒有一人叫苦退卻。一天,團里來電話讓班長龔齊彬下山,探望來隊探親的新婚妻子。當時正值戰(zhàn)斗機高原訓飛,在操縱臺上監(jiān)控空情的龔班長仍然堅守陣地,直到3天后換崗的老操縱員上來,才放心下山。
“其他戰(zhàn)友能堅持下來,我為啥不能?”倔強的王勝全咬緊牙關發(fā)誓,開始默默熟悉操縱業(yè)務、直面極限條件考驗。1997年夏,他考取空軍雷達學院。畢業(yè)時,連續(xù)兩年榮獲“優(yōu)秀學員”和“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他,毅然選擇再回甘巴拉。昔日的雷達操縱員,成了維修“鐵樹”的雷達技師,但甘巴拉并未因他職責改變放棄“下馬威”——
上陣地值班沒幾天,雷達發(fā)生故障。王勝全面對圖紙卻無從下手。雷達技師出身的站長胡大慶邊排除故障,邊手把手教他程序技巧。故障排除時,胡站長拍拍他的肩膀:“記??!雷達兵‘人在陣地在、人在天線轉、人在情報通’!”霎時,王勝全覺得肩上擔子沉甸甸的。從此,他刻苦鉆研技術,順利地保障過6種雷達,逐步成長為“手到病除”的雷達“神醫(yī)”。
2002年隆冬,王勝全在陣地值班時,雷達轉動軸承卡死,“鐵樹”無法工作,只能靠輔助雷達保障空情。為盡快排除故障,他和戰(zhàn)友們連夜拆卸天線防風罩,將天線全部分解抬出,再用滑輪把天線轉盤大齒輪吊起來修理。
這樣的重體力活,在平原干著都費勁,更何況在正常行走相當于內地負重40公斤的生命禁區(qū)呢?他們加班加點,一干就是十幾天。最后兩天,體力透支的王勝全發(fā)起高燒。“趕緊下山治療!”總值班員命令他??商炀€沒轉,雷達技師怎能離開?他硬是靠藥片頂著,每天上陣地指揮大家接線架設,直到天線轉起來才下山。那10余天,體重78公斤的王勝全瘦了20多斤。
伴著祖國的發(fā)展節(jié)奏,信息化時代悄然而至,2007年酷夏,甘巴拉陣地迎來全軍首部遠程異地控制雷達試裝。新型“鐵樹”要求技師具備精確測量數據、分析數字電路圖、編寫程序語言的十八般武藝,高學歷干部和士官憑著計算機、英語等知識優(yōu)勢,遠遠沖在前面。王勝全這名“雷達神醫(yī)”,遭遇新的“下馬威”。改裝一個月后,新型雷達出現故障。他一見顯示屏上的一串英文就懵了,只得找來“80后”技師李金山。只見李技師快速輸入命令,更換一個配件,雷達立即正常工作。
眼看一個個“徒弟”超過師傅,文化程度不高的王勝全心急如焚。新裝備技術資料有整整一皮箱,技術操作手冊厚達800多頁,為盡快掌握,他加班加點看資料、記數據,對照圖紙熟悉構造,值班時邊調試邊發(fā)現難點,每次排除故障都認真記錄,平時虛心向“徒弟”請教,結合多年維修經驗和大家一起編寫操作規(guī)程……“現在,雷達出任何問題都不再是問題!”王老兵一臉自信。
2012年8月1日,甘巴拉正式開啟遠程異地控制的嶄新作戰(zhàn)保障模式,實現少人值守,成為當時國內外的一條重大新聞。王勝全笑得最開心——能同雷達這個“鐵哥們”并肩執(zhí)行著新型戰(zhàn)機高原試飛等一項項重大任務。因工作出色,王勝全榮獲全軍優(yōu)秀士官三等獎、榮立了二等功,但同時他也被肌缺血、脫發(fā)等高原病魔纏身。團領導考慮到他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想把他調到海拔相對較低的雷達站工作,他聽后含淚請求:“讓我留下吧!能讓我待在這里,就是對我最大的照顧!”
雪域天藍,離不開“空軍藍”?!?0后”“90后”官兵,讓王勝全感受到青春氣息和傳承的分量。在陣地擔負重大任務時,他教新一代官兵“鐵樹”保障絕活兒;不值班時,帶他們進行模擬訓練,為連隊培養(yǎng)了20多名業(yè)務尖子。這些年,上過多少次陣地、排除了多少故障,王勝全從來沒統(tǒng)計過,只欣慰地記得:“沒出過差錯,情報合格率100%?!?/p>
2014年夏,王勝全參加空軍“踐行強軍夢·崗位建功業(yè)”事跡報告組巡回報告時,總有官兵問:“你打算當一輩子兵嗎?”他總是淡淡一笑:“如果可能,我想當一輩子甘巴拉的兵!”雖然他帶的許多兵提了干、當了他的領導,他還是普通一兵。但他覺得,自己生命中最珍貴的20年,獻給了祖國西藏、云端雪山以及雪山上的“鐵樹”,此生無憾!
“80后”甘巴拉人孔譯慶,在執(zhí)行重大保障任務期間精心檢修兵器。(劉遠義/攝)
“遠遠看到飛機俯沖、投彈、煙頭一樣的亮光一閃,然后是遙遠的爆炸聲……”2015年酷夏,當成空駐藏雷達某旅機動雷達站技師孔譯慶,又一次長途奔襲執(zhí)行陸空聯(lián)合演習保障任務時,在雷達陣地凝望戰(zhàn)鷹,感覺“聞到了彈藥的味道”。6年前,他與新型戰(zhàn)機的首次對視,是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陣地。那是2010年秋,孔譯慶作為技術骨干,上陣地保障殲-10戰(zhàn)機首次高原試飛。
如雪域之巔“千里眼”,世界最高人控雷達站甘巴拉組建半個世紀以來,出色保障數十種飛機飛上高原。甘巴拉人心里清楚,此次新型戰(zhàn)機首飛,必將載入空軍飛行史冊。
那天,陣地雷達方艙內,孔譯慶和“一號班”人員嚴陣以待?!皝砹?!”操縱班長宋臣臣輕聲說,只見熒光屏上出現了米粒大的亮點,正按既定航線向高原移動。所有官兵凝神屏氣,盯著雷達顯示屏仔細辨別,反復校對,及時準確上報指揮所。“新奇!興奮!”孔譯慶說,保障結束后,大家還熱烈討論著,怎么判斷機型、跟之前保障的戰(zhàn)機有啥區(qū)別……
晚上躺在床上,孔譯慶腦子還在轉:“這戰(zhàn)機只在圖片上看到,不知道真家伙長啥樣?”那一刻,這名已有5年“山齡”的“80后”甘巴拉人并不知道,他將拉開與“鷹”移動對視的生涯——
2011年5月,團里從各雷達站抽調骨干力量組建機動雷達站,保障新型戰(zhàn)機常態(tài)化訓練,孔譯慶入選。會跑的“千里眼”、移動“千里眼”,官兵賦予了他們靈動的稱呼,但孔譯慶深知,跟著任務跑,跟著新型戰(zhàn)機跑,跟著實戰(zhàn)跑,意味著使命如山!兩個月后,首次高原陸空聯(lián)合演習保障任務下達,機動雷達站奔襲到數百公里外的機動陣地。“在甘巴拉山頂是保障訓飛,這次是演習,緊急!緊張!”他形容當時的心情。
每天清晨天沒亮,孔譯慶就起來提前開機調試,吃飯都守著雷達。那次,陣地就在機場圍墻外,他最開心的是,終于親眼看到殲-10戰(zhàn)機長啥樣……就在那段日子,他來隊探親的妻子呂霄霞剛懷孕,獨自守在連隊休整點。這是他們第二個孩子,第一個就因妻子獨自乘飛機下高原動了胎氣而流產。任務間隙,時任政委李林讓他回去照顧妻子,他執(zhí)拗地回答:“任務沒完成,我怎么能撤?”
雷達兵養(yǎng)兵千日,用兵千日。緊接著,機務分隊又奔襲1500余公里外預定陣地,執(zhí)行海拔4200余米某機場試航任務。整整5天,每天連續(xù)顛簸10余個小時,抵達陣地后,馬不停蹄架設天線、調試裝備。團里的總工程師熊孝忠,剛到陣地那個晚上,突發(fā)肺水腫,送到數百公里外的醫(yī)院急救,差點兒丟了命。
孔譯慶胸懷雪域長空,牢記一代代甘巴拉人用青春生命鑄就的“甘巴拉精神”,精心維護雷達,圓滿完成空情保障任務,雷達實戰(zhàn)探測性能得到進一步驗證,他和戰(zhàn)友們卻滿臉沙土,嘴唇干裂,又黑又瘦。“我見證了新型戰(zhàn)機高原常態(tài)化訓練探索全過程。”孔譯慶滿是自豪。伴著全軍訓練模式轉變的步伐,伴著新型戰(zhàn)機高原常態(tài)化訓練,自從在甘巴拉陣地上的第一眼對視之后,孔譯慶參加了新型戰(zhàn)機高原所有“首次”保障任務,沒有出過任何差錯,兩次榮立三等功,兩次榮獲“三化達標先進個人”稱號。
孔譯慶在某演習保障中發(fā)現,因設計局限,裝備的移動“千里眼”不能同時觀測飛行目標和起降目標。為使移動“千里眼”發(fā)揮最佳作戰(zhàn)效能,孔譯慶邊保障、邊琢磨、邊試驗,大膽進行技術革新,徹底解決了這個訓練難題,并在全旅該型雷達中推廣。2015年初夏執(zhí)行實兵對抗保障任務時,他和戰(zhàn)友探索的反偵察戰(zhàn)法,獲得了“新機種戰(zhàn)斗行動戰(zhàn)法創(chuàng)新獎”。
“只要孔技師在,我們心里就踏實!”戰(zhàn)友們感慨。“熟悉雷達,就像熟悉我自己?!笨鬃g慶充滿自信。一次次與“鷹”對視,讓這名“80后”雷達技師對裝備維護胸有成竹,更透過雷達顯示屏親睹了新型戰(zhàn)機訓練的變化:不再是單一巡航,高度低了,難度大了,對抗起來光點交錯,令人眼花繚亂。這變化,讓他想出征、想戰(zhàn)斗、想與“鷹”繼續(xù)對視,想見證中國空軍飛行史上更多的“第一”。
“90后”甘巴拉人張柳峻,全神貫注進行機上模擬訓練。(郭超英/攝)
酷夏,西北戈壁,硝煙彌漫。
清晨,東方的天際剛剛泛起魚肚白,偵察機、預警機、殲擊機呼嘯升空,“紅藍”對抗一觸即發(fā)。戈壁深處,一部迷彩偽裝的雷達天線傲然挺立,全速飛轉。世界最高人控雷達站甘巴拉的操縱班長、中士張柳峻瞪大雙眼,犀利的目光緊緊鎖定雷達屏幕,搜尋著“敵機”的蛛絲馬跡……
2013年這個季節(jié),以甘巴拉雷達站“種子”選手為主體的雪域雷達兵首次走下雪峰、走進空軍規(guī)模最大的體系對抗場,張柳峻這名“90后”新生代戰(zhàn)士便是其中之一。如今,再次走下5374米海拔高度、走進空軍信息化演兵場,濃濃的實戰(zhàn)味兒令張柳峻沉醉:新型戰(zhàn)機、尖端武器、真打實抗和永遠無法預知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
“在山上,堅守是最高境界。在這里,打贏是最高使命。”泛紅的臉頰、龜裂的嘴唇、紫紅的雙手……張柳峻和戰(zhàn)友們外表依然帶著高原雷達兵的特色,但理念已經走向更遠更高的地方。突然,屏幕上一個亮點引起了操縱員們的警覺?!安缓茫峭环赖摹當硻C’!”憑直覺,張柳峻果斷作出判斷。話音未落,“敵機”釋放電磁干擾,隨即在一片雜波中消失得無影無蹤?!耙惶柺謱嵤┓锤蓴_操作!”指揮員果斷下令,“二、三號手繼續(xù)監(jiān)視目標,手動分批錄入!”戰(zhàn)斗瞬間進入白熱化。張柳峻迅速分析判斷干擾類型,點擊鼠標敲擊鍵盤,不斷變換反干擾措施,雷達很快重新捕獲目標……
戰(zhàn)斗間隙,張柳峻不禁想起首次走進空軍信息化演兵場的一幕:一場全時域、全要素的“紅藍”體系對抗在西北大漠打響。滾滾熱浪下,隨著偵察機、預警機、電子戰(zhàn)機連續(xù)升空,10余架戰(zhàn)機緊接著騰空而起。盯著雷達屏幕上密密麻麻、錯綜復雜的航跡,張柳峻有些發(fā)懵。突然,屏幕上一片雜波,目標點混在其中無從分辨?!笆菑婋姶鸥蓴_!”突如其來的特情對已經手忙腳亂的高原官兵無疑是雪上加霜,使出渾身解數,仍不見干擾消失,只能眼睜睜看著空情中斷。“沒見過才是最大的敵人。”長年堅守生命禁區(qū),對張柳峻和戰(zhàn)友們來說,什么是“紅藍”對抗、什么是電磁干擾、什么是超低空突防,都是書本上的知識?!吧礁邩藴矢?、缺氧不缺斗志、奉獻更要貢獻?!睓z討反思后,走進信息化時代演兵場的高原雷達兵,敞開堅守生命禁區(qū)的豪邁情懷,向著強軍高峰勇敢攀登。邀請電子對抗部隊專家來隊交流,講解有關專業(yè)知識,一道對照資料、翻看錄像比對分析,一遍遍模擬抗干擾手段,終于練就了高原雷達兵適應信息化戰(zhàn)場的“火眼金睛”。
接下來的數個演習日,“紅藍”雙方對抗異常激烈,復雜空情、電磁干擾反復出現,張柳峻等骨干操縱員跟著“空軍首屆百名優(yōu)秀操縱員”、甘巴拉操縱班長宋臣臣,將新情況、新數據逐一整理分析,探索實戰(zhàn)保障方法,逐漸熟悉了常見干擾樣式,掌握了有效處置方法,心里逐漸有了底數。
↑先進的雷達裝備使遠程異地控制的值班方式成為現實。(郭超英/攝)
← 90后大學生士兵正充實到甘巴拉這個英雄集體。(馬冰/攝)
↑ 架設移動“千里眼”。(郭超英/攝)
說起來,甘巴拉人這種不畏困難、敢于超越的使命擔當,在2007年全軍首部遠程異地控制雷達在甘巴拉陣地試驗論證的5年里就得到充分展現。近年來,27名官兵在上級比武競賽中獲得名次,為友鄰單位培養(yǎng)輸送骨干60余人,圓滿完成新型戰(zhàn)機首次高原試飛試訓等10余項重大保障任務。
有了出色的“第一次”,部隊再次抽調精干力量組成機動分隊開赴西北執(zhí)行任務,不滿24歲的張柳峻再次入選。實戰(zhàn)前,他刻苦鉆研,硬是在短短20天的時間里,熟練掌握了某新型雷達的基本操作規(guī)程和全功能運用,成為精通3種以上新型雷達的多面手?!耙姷窖b備就想摸,走進戰(zhàn)場就興奮。”張柳峻2009年7月剛分到甘巴拉時,帶他的班長宋臣臣清楚地記得,跟班上機訓練時,自己做示范,一臉稚氣的小張細心地將每個操縱動作要點記在小本上,有空就翻看熟記,比同年新兵提前一個月完成上機訓練。2012年團操縱員技術比武,小張便摘得了第一名的桂冠。
再次走進西北演兵場,新挑戰(zhàn)、新考驗依然不斷。如何挖掘裝備的最大探測性能,提前發(fā)現并識別低小目標,是非常大的挑戰(zhàn)。但作為新一代甘巴拉人的張柳峻,已經善于不斷總結、取長補短,能夠在踐行強軍使命的“考場”中有著更為優(yōu)異的表現。
(壓題圖片:陣地巡邏郭超英/攝)(責任編輯:胡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