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
三十年前,我剛到美國,常在關車門的時候把老美嚇一跳,他用驚訝的眼神盯著我看,猜我有什么不高興。
我發(fā)現(xiàn)了這點,慢慢改,終于把手勁改小了。后來,反而是剛從中國來美國的朋友關車門會嚇我一跳。
后來我搞懂了——因為三十年前臺灣地區(qū)的經(jīng)濟還不發(fā)達,許多車子很破爛,發(fā)生過車門沒關好,把乘客摔出去軋死的慘劇,所以上車之后,大家都狠狠地把門關緊,我也不例外地養(yǎng)成那種習慣。
同樣的道理,早期的人關水龍頭也特別用力。因為那時的水龍頭做得差,里面的橡皮又不耐用,不用力會擰不緊、漏水。
你知道我為什么說這個故事嗎?
因為人們的習慣常是環(huán)境造成的。同樣一個人到中餐館和西餐館,講話的音量就可能相差甚多。
道理很簡單!你在嘈雜的喜宴上小聲說話,人家能聽得到嗎?
相對地,如果你到“燭光輕音樂”的西餐廳高談闊論,能不引人側目嗎?
這時候就出現(xiàn)問題了——如同可以由關車門和水龍頭的輕重猜想他是來自怎樣的環(huán)境,大家是不是也能由一個人講話的音量,來猜想他出身的環(huán)境?
了解了這一點,你要常常檢討自己說話的音量是不是太大,甚至往更深一層想:是不是因為上一代從你小時候起,就用大聲的訓斥取代理性的教誨,你又承襲了這種習慣,扯著嗓子對孩子說話?
還有,你可能在幾十戶人家合居的大雜院里長大。但是今天,經(jīng)濟情況好了,大雜院改建成高樓大廈,地方大了,門戶嚴了,四鄰不再那么吵鬧,連路上的車子都很少按喇叭,你說話的聲音是不是也可以放小一點了?
你說話的音量可能在第一時間已經(jīng)顯示了你出身的環(huán)境,你能不小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