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雪芳
摘 要:本文立足于接受美學視角,采用接受美學理論中的三個核心概念——“讀者的身份”、“期待視野”和“文本的不確定性和空白”作為理論框架,對《哈姆雷特》文本中的雙關(guān)語翻譯進行分析,證明該理論的可行性及重要性。最后,筆者還介紹了相關(guān)的雙關(guān)語翻譯技巧。
關(guān)鍵詞:雙關(guān)語翻譯;接受美學;《哈姆雷特》
一、接受美學理論概述
接受美學,又稱接受理論,興起于上世界60年代末,作為文學理論批評的一種,以現(xiàn)象學和解釋學為理論基礎(chǔ),忠于讀者的動態(tài)角色。其主要代表人物為漢斯·羅伯特·姚斯 (Han Robert Jauss) 和沃爾夫?qū)ひ郎獱?(Wolfgang Iser) 認為讀者在接受文本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讀者反應(yīng)應(yīng)當成為文本優(yōu)劣的評價標準。接受美學的主要觀點如下:
其一,文本意義的不確定性。接受美學的觀念認為文學作品不等同于文學本文,它具有不確定性和未定性,不同讀者閱讀后給予本文不同的具體化意義。
其二,讀者閱讀的主體性。文學的生命力在于讀者的積極參與。
其三,文學的歷史性。姚斯(1982)提出,文學作品只能作為連續(xù)幾代讀者的集體闡釋而存在,每一代讀者通過其特殊視野的濾鏡來閱讀文學文本并作出反應(yīng),試圖在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每一次具體的閱讀都是歷史與現(xiàn)實有意識的調(diào)節(jié)。
二、接受美學和《哈姆雷特》
作為文學經(jīng)典作品之一,翻譯莎士比亞作品在中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朱生豪和梁實秋就是莎劇翻譯的兩個重要代表人物,筆者選取他們的譯本,分析《哈姆雷特》譯本中的雙關(guān)語翻譯。
(一)《哈姆雷特》中的讀者身份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文學作品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讀者對作品的接受過程正是一個文學作品真正完整的過程。多年來一批著名的翻譯學家致力于莎士比亞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翻譯,以散文、小說、兒童啟蒙刊物、詩劇和舞臺劇等形式呈現(xiàn)。讀者群可謂老少皆宜。面對的讀者群不同,其接受視野和心理需求也不同。因此,語言風格,修辭手法,藝術(shù)特點也需要進行相對的調(diào)整。
例1. KING 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 Not so, my,lord; I am too much i'the sun.
國王:為什么愁云依舊籠罩在你的身上?
哈姆萊特:不,陛下;我已經(jīng)在太陽里曬得太久了。(朱)
王:怎么,你臉上還是罩著一層愁云?
哈:不是的,陛下;我受的陽光太多了。(梁)
哈姆雷特開場的一句話就是“旁白”,并且包含著雙關(guān)語,“sun”諧“son”的異形同音的雙關(guān)語,暗指新國王將娶其母,哈姆雷特將為其子。朱生豪將雙關(guān)語譯為同類型的相同雙關(guān)語,譯本流暢,地道,足以引起讀者的興趣并進行思考。梁實秋未譯出雙關(guān)意,但是增加了滲透其學術(shù)功底的注釋也是一種方式。
(二)《哈姆雷特》中的期待視野
“期待視野”是讀者在閱讀過程當中的一種鑒賞水平和需求,它基于讀者原有的興趣傾向,個人能力,美學偏好甚至生活經(jīng)驗。朱生豪和梁實秋譯本的主要讀者為對文學經(jīng)典作品較為感興趣,對文學有一定系統(tǒng)認知的知識精英階層,其美學偏好和藝術(shù)鑒賞能力會更高。因此朱和梁在翻譯《哈姆雷特》中的雙關(guān)語時更加注重這類讀者的期待視野以及他們與一般大眾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和興趣程度的不同。
例2.CLOWN: ‘A was the first that ever born arms.
OTHER: Why, he had none.
CLOWN:How dost thou understand the Scripture? The Scripture says Adam digged. Could he dig without arms?
小丑甲:他在創(chuàng)立家業(yè)方面很有兩手呢、
小丑乙:他有什么兩手?
小丑甲:你的《圣經(jīng)》是怎么念的?《圣經(jīng)》上說亞當要掘地,沒有兩手,能夠掘地嗎?(朱)
這段對話中,arms在本段對話中有兩個意思“手臂/紋章”,可謂一語雙關(guān)。朱生豪翻譯成“有兩手/兩手”,一虛一實,實指亞當?shù)摹皟芍皇帧?,虛指亞當“有能耐”,暗含arms雙關(guān)的明暗之意,充分糅合了漢語文化,再現(xiàn)了原文的幽默格調(diào)。讀者也能體味到原作的那種神韻,更易于理解原文。
(三)《哈姆雷特》的不確定性
伊瑟爾提出文學作品并不像非文學作品,它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雙文本性和模棱兩是雙關(guān)語的兩大特征,他們和接受美學中意義的不確定性有異曲同工之妙?!豆防滋亍分须p關(guān)語極具巧思的運用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大量的不確定性和空白性等著讀者的填補。
例3. HAMLET: Let her not walk I' th' sun: conception is a blessing; but not as your daughter may conceive.
哈:不要讓她在太陽光底下行走;肚子里有學問是幸福,但不是像你女兒肚子里會有的那種學問。(朱)
哈:那么可別教她在太陽底下走路;受胎固然是福氣,但是別教你的女兒受胎;(梁)
原文的conception是個雙關(guān)語,意為“領(lǐng)悟/懷孕”兩層意思。朱試圖用不同的通俗的語義來填補意義的空白“肚子里有學問/肚子里會有的學問”而不是直述其意,引起讀者興趣,讓讀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和揣摩維度。然梁只是譯出了conception的字面意義(受胎),讓讀者一目了然,失去了文本雙關(guān)語的韻味,讀者也不會對此細節(jié)進行藝術(shù)性的感悟。雖通過注釋來彌補譯文不足,但多少存在遺憾。
四、雙關(guān)語翻譯策略
接受美學理論為雙關(guān)語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謹記接受美學觀點于心,嘗試在妥協(xié)和補償之間找到平衡點,讓目的語讀者接受其譯本。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因其巧妙語用雙關(guān)語而深受大眾喜愛,大多譯者也盡己之力將雙關(guān)語隱含之義完整呈現(xiàn)。通過對朱生豪,梁實秋等譯者的譯本進行分析,筆者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總結(jié)出五個翻譯策略。
其一,移植法。即譯者找到與源語在形式上和意義上完全對等的雙關(guān)語。
其二,轉(zhuǎn)換法。即在能保證事先源語雙關(guān)語意義的情況下,將原雙關(guān)語轉(zhuǎn)換成另一種形式的雙關(guān)語。在一定程度上,留有足夠的“不確定性”和“空白”讓讀者去填補。
其三,代替法。即通過采用一些修辭手法來達到雙關(guān)語的效果,其中包含諷刺、重復、押韻、模糊等。
其四,編輯法。即譯者采用其他輔助手法來翻譯雙關(guān)語,主要包含注釋、引語、附錄等。
其五,忽略法。即直譯源語雙關(guān)語,或刪除源語雙關(guān)語。聽起來似乎是對待雙關(guān)語翻譯的“被動”方式,但實際上是一種對雙關(guān)語翻譯有意義的妥協(xié)。
五、結(jié)語
朱生豪和梁實秋翻譯的《哈姆雷特》之所以能夠獲得廣大讀者歡迎,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始終將讀者的審需求放在首位,努力呈現(xiàn)原文的精神和韻味的同時,保留足夠的不確定性和空白讓讀者填充。
參考文獻:
[1]莎士比亞,朱生豪,譯.哈姆雷特[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4.
[2]莎士比亞,梁實秋,譯.哈姆雷特[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3]Jauss, Han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M].Minnesota: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4]Shakespeare, Roma Gill(ed).Hamlet [M].Beijin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