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琪++黃宇
邊緣學生:孩子只是問題系統(tǒng)的“代言人”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孩子出了問題,背后基本是家庭或老師的問題。學生只是這個問題系統(tǒng)的代言人。只要他的家長或老師改變了,孩子就能改變。”
胡同是北京老城區(qū)的毛細血管,每天天色將亮,生活就在這里鮮活地展開了?,F(xiàn)在正是初夏時節(jié),清晨6點多,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簡稱“實驗二小”)王府校區(qū)一年級的學生們,已經(jīng)開始陸續(xù)進入校門。孩子們稚嫩的肩膀背著書包,走到學校門口,遇見老師時鞠躬行禮,并叫“老師好”,頗有北京人所說的“老理兒”。
北京實驗二小的王府校區(qū)是一座建于清朝順治年間的克勤郡王府,如今地處長安街、西單南和金融街三角地的中心地段,更顯得這個王府院落的珍貴。修舊如舊的郡王府青磚對縫、彩漆勾畫、飛檐斗拱,保留著三進院落的完整格局。實驗二小的一年級16個班級的孩子們,把原本作為東西廂房、后寢的房間當作教室,嗅著歷史的氣息,開始了人生的求學之旅。
6月15日是個星期三,前兩天的陣陣雷雨過后,天空出奇的清新透亮。早上7點,幾十個學生已經(jīng)到學校開始鍛煉,孩子們分成三個隊伍:武術隊、田徑隊、體能隊。武術隊由少林寺的武師帶著踢腿打拳;田徑隊的孩子們在體育老師的監(jiān)測下練習往返跑;體能隊則由體能不達標的小胖子和小瘦子們組成,繞著院落跑圈。武術隊、田徑隊這樣的興趣班是自愿報名的原則,體能隊有一定的強制性,學校希望不達標的孩子們能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當了19年老師的李玉新,是王府校區(qū)的數(shù)學級主任,她說話做事顯得果斷,但面對孩子時,堅定的眼神和語氣又很快柔和下來。周一到周五,有時候早上7點,她已從西五環(huán)外的家趕到學校,看著孩子們鍛煉身體。6月15日這天,我在李玉新的帶領下,觀察學生們怎樣開始一天的校園生活。
“張凡峻(化名),你今天已經(jīng)跑了多少趟啊?”李玉新走到田徑隊旁邊,向一個穿著黃色校服、中等個兒、有些搖頭晃腦的學生問道。這個學生笑了笑,沒有明確作答,他不像其他田徑隊的孩子們那樣專注地快速往返跑,似乎周圍的花花草草已經(jīng)分散了他的注意力。
王府校區(qū)一年級的600多個學生當中,總有幾個學生是老師們傾注最多精力的孩子。去年9月入學后,張凡峻很難適應小學里的生活,在座位上坐不住,到處跑。他會跑到后院的美術教室里,把18個柜子全部翻看一遍。老師跟他說話,他低著頭不與人對視,對于上課下課的鈴聲也毫無感覺。
老師問他為什么要翻柜子,他說想知道里邊有什么。
李玉新判斷,張凡峻在6歲之前的生活里,家庭沒有給他建立起規(guī)則意識,缺乏規(guī)則的孩子安全感也不足,這使得他到了一個新的環(huán)境之后,內(nèi)心非常焦慮?!拔矣X得當他把所有不了解的東西都翻看一遍之后,應該感到安全了,就可以坐下來學習了?!?/p>
張凡峻的班主任天天帶著這個難以融入集體的“小尾巴”,在手把手教習基本規(guī)則的同時,試圖從他身上多找些優(yōu)點。班主任發(fā)現(xiàn)他能認不少字,就表揚他。既然張凡峻坐不住,班主任就把需要走來走去的事情交給他,比如當值周班長、幫老師發(fā)本子,比如發(fā)水果、端著盆子收集同學們吃完的果皮、把地上的銀杏葉做成書簽送給大家。在這背后,班主任的苦心是:讓張凡峻感到自己是可以完成任務的,同時幫助他當眾建立個人的威信。
張凡峻仍然控制不好自己的行為,到處跑,翻各個教室的東西。但李玉新的判斷后來證明是對的,在翻了一個多月之后,張凡峻不再對新環(huán)境感到好奇,心里也踏實下來,終于可以坐下來聽課了。
這讓我想起了日本NHK電視臺曾經(jīng)拍攝過一個紀錄片,叫《信任兒童》,這個片子講述的是發(fā)生在東京一所愛育養(yǎng)護學校的事情。
《信任兒童》首先從早上到校的場景開始介紹。小學四年級的俊一剛到校就開始玩蹦床,不一會兒他停下來上廁所,然后他會把水龍頭打開任水流出。原來他并不是上廁所,而是把一端的水龍頭打開流水。這是俊一每天課程的開始。
一位女志愿者曾經(jīng)制止過他,但是俊一很倔強,志愿者只能敗下陣來。當志愿者接受了俊一這種不可理解的行為時,她忽然理解了俊一這一行動所包含的內(nèi)部認知過程。也許俊一打開水龍頭,他就會安心地生活,從而構建起自己的行動空間。這與張凡峻到處翻柜子的行為有共通之處。人在某個空間建立了行動關系,感到自己是被允許的,感到自己的行動產(chǎn)生影響,這一點對當事人非常重要。喪失存在感的人,無論在精神上還是身體上都是疏離的。
俊一打開水龍頭放水,就是在為一天的學校生活做準備。他到處擰開水龍頭,20分鐘后,他又回到蹦床上快樂地游戲了。班主任板野昌義在一旁看到了這一情景,他知道俊一打開和關閉水龍頭是在確認“水停了,安靜了”,于是諒解了俊一的做法。板野老師說:“不僅是孩子,能夠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生活,能夠被他人所接受,這種感覺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p>
這所被拍攝的愛育養(yǎng)護學校是一所由30名兒童和教師、志愿者和家長共同運作、共同學習的小學校,學校招收的是3~12歲有認知障礙的兒童。“兒童創(chuàng)造自己的學校生活”——這是這所學校巖崎校長的理念。
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認為,信賴每一位兒童,不管是特殊兒童還是一般兒童,應該是所有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皩θ说男湃魏妥鹬?,不是因為其資質(zhì)好、能力強,而是要認識到人的脆弱性,認識到每個人都有缺陷和弱點。正是由于兒童們是脆弱的,所以才充滿成長的可能性,他們是值得尊重的。”
這種對兒童的理解讓人感動,正如老師們形容自己的工作——“愛自己孩子的是父母,愛別人孩子的是老師?!鳖愃频那樾我舶l(fā)生在我所采訪的不同的北京學校之內(nèi)。當我跟小學校長和低年級的老師訪談時,讓我感到吃驚的是,她們都沒有主動去描述優(yōu)秀的學生是什么樣的,而是不約而同地跟我講述了大量“有特殊需求的學生”的故事。
在老師們看來,對于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們,他們的多種能力是緊緊咬合在一起的。孩子們與人交往的能力、運動能力、生活上自我管理的能力、情緒控制的能力,與學習能力是一致的。它們各自不是孤立的山峰,而是底座相連的山脈,是一個人今后長期成長的土壤。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校長蘆詠莉曾是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教授,多年從事兒童心理與學校教育的研究。她和同事們從1991到1996年連續(xù)追蹤700多個嬰兒,研究早期爬行經(jīng)驗與嬰兒認知發(fā)展的關系,對學齡兒童的認知活動、課程設計以及心理發(fā)展等課題也有專項研究。這些研究與她多年來在不同小學的觀察所得極為相符。蘆詠莉說,年齡越小的孩子,當與人交往出現(xiàn)問題時,往往不懂得傾聽和交流,獲取知識的能力自然也就受到影響;當運動能力與年齡不匹配時,就意味著孩子的大腦結構發(fā)展不均衡、不協(xié)調(diào);課桌、書包凌亂,往往代表著孩子的分類意識、整理歸納的能力不足,是一種相對混亂的思維方式……
所以怎樣把這些孩子順利地從邊緣拉入群體,是小學老師的一項重要工作?!暗鹊饺昙?,隨著學習難度的加大,孩子們之間開始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分化。我們希望在一、二年級給所有孩子養(yǎng)成好的習慣,培養(yǎng)各方面均衡的能力,這樣才能順利地跟上集體的發(fā)展。”李玉新說,她們對于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很少貼上諸如“多動癥”之類的標簽?!笆紫仁抢斫夂⒆樱斫馑麄?yōu)槭裁磿霈F(xiàn)這樣的狀況。理解了他們,他們才能信任老師?!?/p>
在校長蘆詠莉看來,除少數(shù)器質(zhì)性引發(fā)的問題外,大多數(shù)出現(xiàn)適應問題的孩子,背后要么存在有著一定問題的家庭,要么存在有一定問題的老師?!昂⒆又皇沁@個問題系統(tǒng)的代言人,年紀越小,受這個系統(tǒng)的牽制越大。”所以當孩子進入學校,老師一旦發(fā)現(xiàn)他們的問題,就會去分析問題來自哪里,只有出現(xiàn)問題的家庭或老師改變了,孩子才能改變?!坝行┘彝サ慕逃龁栴}很嚴重,家長完全改變不了,我們會努力把孩子往自己這邊‘拽,承擔起更多責任。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世界不是這樣的。”
兒童的行動是其內(nèi)心的體現(xiàn)。好的教師需要讓家長意識到:學生的情感和智力都很重要。老師需要教導學生,學會如何挖掘他們適合探索知識的情感寶庫,教育應該幫助學生尊重和關注他們的情感,尤其是痛苦的情感,諸如焦慮、憤怒、內(nèi)疚、憂傷和疲憊。好的教學關注情緒,認真對待學生情感理解力中的智能。
李玉新花了大量的精力,與張凡峻的家庭溝通。“一看他就是老人帶出來的孩子,老人包辦代替的事情特別多,但是與孩子內(nèi)心的交流非常少。家庭里爺爺奶奶與爸爸媽媽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常?;ハ酄幊?、否定。聽著他們一家人交流,四個大人全是焦慮的,我作為成人都沒有安全感,何況一個孩子?”
李玉新和其他老師提出讓張凡峻的媽媽準備一張大白紙,家里人把孩子每一個閃光點、每一次微小的進步都寫在紙上,貼在大門上。李玉新也讓張凡峻家的大人們,把彼此之間的優(yōu)點寫下來。過了一段時間,張凡峻的媽媽給李玉新打了一個感激的電話:“我們家門上貼滿了紙,有的寫著:感謝奶奶今天生病了還在做飯,有的寫著爸爸今天沒有發(fā)脾氣……本來我們一家人因為這個孩子問題多,互相責怪,矛盾不少?,F(xiàn)在我覺得看到希望了。”李玉新說,她聽著聽著,不知不覺眼淚就下來了。老師的每一點努力,都希望能看到改變。
但是作為老師,她們知道張凡峻要成為一個懂規(guī)則的學生,還有漫長的路要走。李玉新讓張凡峻跟著田徑隊一起訓練,是希望他提高運動能力,這樣他在學習上的專注力會更強。但是老師們發(fā)現(xiàn),當張凡峻不亂翻柜子之后,咬人的問題明顯了。張凡峻總是咬班上的一個男孩,男孩的家長意見很大。
有一天中午,李玉新牽著張凡峻的手在校園里散步,輕聲問他:“你是因為想欺負人,才咬人,還是因為喜歡同學才咬他呢?”
張凡峻看著李玉新,不能明白她的問題。
李玉新說:“如果想欺負人,就是這樣的——”她瞪大了眼睛,露出兇狠的樣子;“如果喜歡一個人,就是這樣的——”李玉新?lián)н^張凡峻,抱在懷里。
張凡峻說:“那是喜歡?!?/p>
李玉新明白了,張凡峻完全不懂得表達感情的正確方式。她請來張凡峻的父母溝通,孩子父母聽后哭了起來,說:“都怪我們,一旦高興起來,把他當寶寶,張開嘴咬他的胳膊?!钡歉改钢皇羌僖?,而張凡峻對同學是真咬。
李玉新剛和家長溝通了之后,第二天張凡峻又咬人了。這次李玉新給張凡峻的媽媽打電話說:“他得有真被咬的體驗,不然他永遠不知道,咬人是疼的!”后來家里人真的讓張凡峻體驗被咬的感受后,他驚詫地說:“老師,咬人是疼的!”從此不再咬了。
你的孩子做好入學準備了嗎?
做好入學準備的孩子,應該身體協(xié)調(diào),喜歡運動,懂得交往、自我管理和控制情緒。到了學校之后,孩子能夠懂得傾聽和交流,這是邁向?qū)W習的重要一步。
老師們?nèi)绱丝粗貙⒑⒆尤谌爰w,是因為對于個體的健康成長而言,社會適應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社會適應的核心就是交往。一個學生只有融入集體中,才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
很多焦慮的家長,在孩子進入小學前,忙著給孩子報識字班、拼音班、數(shù)學班。但是在小學老師們看來,家長們不應該將精力放在單純知識的獲得上。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王府校區(qū)的主管宿慧主任說,知識上零起點的孩子,入學后很快就能跟上。這些孩子也許在一年級的前半個學期沒有優(yōu)勢,但是兩個月過后,與上學前班補習的孩子沒有差別。老師們有一套經(jīng)過反復捶打的方式,有效地將學生們引進知識的大門。所以老師們不怕知識上零起點的孩子,怕的是沒有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孩子。這種習慣包括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對自己物品的管理、對時間的概念、對情緒的管理、是否尊重他人等等。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做到不傷害自己,也不干擾他人,就表現(xiàn)出來相當好的自律。
宿慧主任說起自己的一位朋友,因為聽學前教育機構的人說,如果孩子入學前沒有學會1000個字,在學校里就會難以跟上班級進度,會被老師罰站。這位朋友來征求宿慧的意見,宿慧聽了后很吃驚:這是輔導機構在制造恐慌,這樣的話你怎么能信呢?一個字不認識的孩子來上學,沒有問題啊,現(xiàn)在哪兒還有敢讓學生罰站的老師?但是即使宿慧這么解釋,這位朋友也半信半疑:那恐怕是你們學校比較開明吧,別的學校不是這樣的。
我所采訪的北京另一所小學里,一位從教近30年的小學數(shù)學老師告訴我說,她發(fā)現(xiàn)如今孩子們接受的學前教育多了,但是在動手和動腦方面卻變得懶了?!斑^去的學習方法相對樸素,但是學生們更愿意動手動腦,真正深入地思考?,F(xiàn)在一些孩子被學前教育灌輸了很多,但這些教育機構總是讓家長感到焦慮,拼命給孩子報班,但可能完全不符合兒童認知的規(guī)律。孩子們被灌多了,以為學習就是這樣,會以自己的方式來應付,并不愿意在老師的帶領下深入思考。”事實上,學校是專門研究教學的機構,在老師們看來,教會孩子知識并不難,但是如果沒有良好的配套習慣,孩子后續(xù)的發(fā)展就會動力不足。這就好比,如果你的車只有三個輪子,你能出發(fā)進行長途旅行嗎?家長不給孩子們配齊車輪,而是拼命往車上裝貨,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這也正是讓我驚訝的地方,當我走入小學試圖了解小學教育的核心時,校長和老師們幾乎沒有人向我談論學生們的成績。她們談得最多的是學生們的運動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自我生活管理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在這些教育者看來,做好入學準備的孩子,應該身體協(xié)調(diào),喜歡運動,懂得交往、自我管理、情緒控制。到了學校之后,能夠懂得傾聽和交流,這是邁向?qū)W習能力的重要一步。
有些孩子非常缺乏傾聽和交流的能力,但是家長本人可能毫無察覺。同樣的,由于六七歲的孩子各種能力緊密相連,這樣的孩子往往在交往和運動上也出現(xiàn)困難。李玉新主任向我提到一個現(xiàn)在讀三年級的學生,當他入學后,老師驚詫地發(fā)現(xiàn)這個男孩不會上下樓梯。原來從他出生到上學,家里人就沒讓他爬過樓梯。在家的時候,他的媽媽特別愛衛(wèi)生,總是把孩子圈在一小塊地方,平時也不讓跑。這個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也差,筆袋、書包不會收拾,書本攤在桌子上、地上到處都是,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不暢。
宿慧主任、李玉新主任和班主任一起,與學生的媽媽溝通,媽媽并不認為自己孩子有明顯問題。于是學校邀請媽媽在孩子課堂待了一周,這位媽媽通過親身觀察,才發(fā)現(xiàn)孩子各方面能力的不足。在接下來兩年的時間里,老師讓學生在課間扶著這位同學上下樓梯。學校和家長一起努力,這位孩子在三年級時才終于可以像同齡人一樣自由奔跑了。
每次李玉新見到他,都會大聲說:“來,給老師跑一個!”男孩就特別驕傲地跑給她看?!爱斔母鞣N能力改善了、自信了,與同學們的關系自然就融洽了,學習就能提高?!痹诶蠋熆磥?,這也是對孩子品質(zhì)的鍛煉。一個孩子在成功克服了困難之后,在未來再次面對困難時,他就不會輕易退縮了。
在今年一年級的學生中,李玉新還注意到一個特別不愛說話的女孩。第一次到學校,女孩拽著媽媽的手,幾次不愿跨過教室門口的一條橫線,一走到那兒就退縮回去。上學后,老師發(fā)現(xiàn)這個女孩不愿意交流,上美術課沒帶彩筆,她害怕老師批評,就離開教室滿校園地跑。
李玉新說,她認為這個孩子沒有度過3歲多時的叛逆期。幾乎每個孩子在3歲多都會叛逆,沒度過的孩子就會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而度過叛逆期的孩子遇到困境時,知道可以有其他選擇,懂得權衡不同選擇的利弊。
老師們與女孩父母溝通,發(fā)現(xiàn)這家媽媽過于嚴厲,爸爸卻喜歡包辦代替,兩人與孩子內(nèi)心的交流很少。老師一方面希望父母改善與孩子交流的方式,另一方面發(fā)掘女孩的優(yōu)點。女孩喜歡數(shù)學,一旦到了數(shù)學課做口算,就特別高興,這時候老師會盡量把發(fā)言的機會給她。為了提高她的運動能力,老師課間還會安排一個小朋友帶著她玩呼啦圈和跳繩。最終這個女孩很好地融入了集體。
說到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一些老師提到,現(xiàn)在的父母們知識水平提高了,但是心智成熟度卻在倒退。有的家長經(jīng)歷過物資稀缺年代,在孩子身上的彌補心態(tài)特別重。比如自己小時候老是穿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現(xiàn)在給孩子的衣服一定要多;有些是小時候吃的選擇少,現(xiàn)在就一定要給孩子吃好。還有一些父母直言:我們本來不想要孩子的,都是家里老人催,孩子是給他們生的。
但是由老人帶大的孩子,往往在進入學校系統(tǒng)后,體現(xiàn)出的問題比較明顯。有的孩子在家特別霸道,在學校又很膽??;有些因為老人包辦太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溝通能力也不好。正如實驗二小前校長李烈所說:成長就是這樣,關注過度、包辦過多,就剝奪了孩子的主體體驗權利,反而成了愛的錯位。
今年24歲的王昊喆去年從首都師范大學初教學院畢業(yè)后,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任教。這個“90后”老師發(fā)現(xiàn),老人帶孩子的狀況特別普遍?!坝行└改刚J為自己比較成功,是家里老人的功勞,所以把孩子交給老人能帶好。但是這就好比讓現(xiàn)在成功的企業(yè)家們,再白手起家一次。有多少人還能再次成功呢,因為隔著一輩人,各種環(huán)境和條件都不一樣了,老人家?guī)O子比當年帶兒子的心態(tài)又太不一樣了?!?/p>
現(xiàn)在的小學生父母,很多是獨生子女一代,特別看重孩子的個性和自由。不過從小學教育者的角度,她們對個性和自由的理解不太一樣。校長蘆詠莉說,規(guī)則對個人不只是限制,更多的是帶來安全和保護。“比如當我們告訴您的孩子,不能隨便打人時,這也意味著在告訴他:別人也不能隨便打你?!?/p>
這種對規(guī)則、對尊重他人能力的培養(yǎng),在老師眼里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實驗二小門口的新文化街是個并不寬敞的單行道,家長們組成志愿者,早上7點多就在馬路上執(zhí)勤。當有家長開車送來孩子,由志愿者快速接下車,送到校門口。王府校區(qū)的主任宿慧說,有一些孩子完全不知道需要謝謝志愿者家長的幫助,表情冷漠,甚至都不正眼看人。這時候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該及時地教育孩子:應該怎么禮貌地感謝別人的幫助。
當有學生不小心絆倒其他學生時,老師會教大家去詢問關心這個摔倒的小朋友,把小朋友扶起來,拍拍身上的灰,查看是否受傷,是否需要把小朋友送去醫(yī)務室。宿慧說:“其實這些也應該是家庭教育的重點,讓孩子知道怎么為人處世。”
這種看起來不起眼的細節(jié),也是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
在王府校區(qū)的操場上,總是放著各種運動器材,呼啦圈、跳繩,還有一條又長又寬的墊子,是專門給學生們爬的。只要不是上課時間,老師們總是鼓勵學生到操場上玩耍,增強運動能力。李玉新說:“我們這幾年發(fā)現(xiàn),有一些孩子從出生到上小學,居然從來沒有爬過?!毙W生都能跳會跑了,不會爬是個問題嗎?李玉新說,身體的協(xié)調(diào)能力決定了孩子的運動水平,而運動使大腦產(chǎn)生內(nèi)啡肽,是一種非常愉悅的感受。當孩子從運動中身心舒展了,到課堂上學習時,注意力、判斷力、反應力都會好。當運動能力嚴重缺失的時候,孩子的注意力一定會有問題,很難談得上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