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鶴
“我在美國有一個好朋友林樺,當年我們在美國留學,我回國了,他留在了美國。他是波音公司的首席科學家,他搞的是美國的洲際導彈(民兵導彈),我搞的是中國洲際導彈(東風導彈)。他的年薪是30萬美元(20世紀80年代),我的工資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住在西雅圖一個小島上的高級別墅,回國時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我住在很普通的單元房子里。有人曾問我對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他干的導彈是瞄準中國的,我干的導彈是保衛(wèi)我們祖國的!”
——梁思禮
4月1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院士仙逝,享年91歲。
1941年,梁思禮踏上赴美留學之路。1949年,當收音機里傳出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他激動不已,用舊床單制作了一面五星紅旗,毅然踏上了開往祖國的渡輪。
從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到第一艘神舟飛船……為了新中國的建設,他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作為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學家梁啟超的兒子,有人問梁思禮:“您從父親那兒繼承下來的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他回答:“愛國!愛國這一課, 我不曾落下半節(jié)!”
斯人已去,精神長存。共和國不會忘記那些挺起國家和民族脊梁的人!
1950年,鄧稼先拒絕美國提供的優(yōu)厚待遇,回到了“一窮二白”的中國。他為祖國帶回一腦袋原子核的知識,卻只給父親帶了幾雙尼龍襪子。
1958年,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鄧稼先毫不猶豫地接受了。當晚輾轉反側,夫人許鹿希問“怎么了?”“我要調動工作?!薄罢{哪?”“不能說。”“干啥?”“不能說?!薄拔腋阃ㄐ牛俊薄安恍?。”整整28年鄧稼先不知去向。
有一次爆炸失敗,原子彈墜地。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鄧稼先一個人走進了那片輻射地區(qū),把沒有爆炸的核彈,用手抱了回來。他的身體受到了很大的核輻射,患了重病。
住院期間,老友楊振寧來看他,問“研究原子彈,國家究竟給了你多少獎金,值得你把命都搭上?”鄧稼先說:“原子彈10塊錢,氫彈10塊錢?!?/p>
楊振寧和鄧稼先是同鄉(xiāng)發(fā)小,從初中、大學、留學都在一起……后來兩人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1986年,癌癥晚期的鄧稼先向祖國提了唯一一個要求:看看天安門。臨終前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他平靜地走了,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愛國精神。
1956年,在回國的前夕,為了沖破外國的阻撓,避免有竊取軍事機密的嫌疑,郭永懷焚燒了自己全部的科研文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赤子回歸的行旅。面對妻子的迷惑,郭永懷卻微笑著說:“放心吧!所有的科研數據,都深藏在我的心里……”
郭永懷從優(yōu)越舒適的城市來到荒漠戈壁,和外界斷絕了一切聯系,對親人也嚴格保密,十幾年,他隱姓埋名,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1968年12月5日,一架從青海返回北京的飛機在離地400米高空時突然失去平衡……飛機失事,他以身殉國。在清理現場時,他與警衛(wèi)的遺骸緊緊抱在一起,怎么也分不開。最后發(fā)現,他們之間就是原子彈、氫彈的絕密圖紙。
當年,王大珩被打成“特務”。核專家變成了掃廁所大爺。被平反昭雪以后,他丟下掃帚,第一時間沖進了圖書館,他說:“工作丟下了太多。”
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那天,王大珩邀請了幾位同事一起慶祝。席間,他說了一句當時大家誰也沒聽懂的話:“要是再早半年就好了……”
原子彈成功爆炸前半年,他的父親去世,而他卻未在身旁。
吳自良:3年多的時間里,他沒有離開過實驗室半步
那時他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過年過節(jié)也不休息。3年多的時間里,他基本沒有離開過實驗室,每天檢查各組的進展,隨時解決各種問題。
晚年躺在病榻上,只要科研所領導去看望他,他就會用虛弱的聲音要求繼續(xù)進行住院前的科研……
錢學森:毛主席拿11名美國飛行員來交換回來的
他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美國海軍次長丹金布爾評價:無論在哪里,錢學森都值五個師。他卻說:“絕不再踏上美國國土”。
還有“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錢三強、“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朱亞光、省吃儉用為中國組裝了第一臺質子靜電加速器的趙忠堯、“回祖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的“怪才”的彭桓武……
讓我們把時間的指針撥回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回到那個中國人應該永遠銘記的時刻。
在這一天,在世界的東方,在亞洲的中部,在古老的羅布泊,那一團比日出更耀眼的蘑菇云,那一聲石破天驚的巨響,是在向世界宣告:偉大的中華民族又回來了!
消息傳到國內的每一個角落,人們萬眾歡騰,唱啊、跳啊、擁抱……如同慶祝盛大的節(jié)日。
上千萬居住在海外的炎黃子孫,也感受到了這一天周圍的人投來的尊敬目光以及心中騰起的無限自豪。
一位敗退到臺灣的國民黨將領,為了謀生來到南非經商,那時南非奉行種族隔離,黃種人在公共汽車上必須坐后排座。
有一天,這位老先生乘公共汽車時習慣性地往車后面走。司機對他說“從今天起,中國人都可以坐前排座”,理由是:前一天中國爆炸了原子彈,能造出原子彈的民族當然是優(yōu)等民族。老先生一下子就愣住了,激動地淚流滿面。
在紐約的華人區(qū)的一個中餐館,盡管利潤微薄,老板還是要求所有服務人員都要向餐館的客人卑躬屈膝地下跪服務。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他們似乎麻木了,甚至習慣了。直到有一天,餐館老板淚流滿面地告訴他的職員,從今天起,我們再也不需要給別人跪著了!
一位在西歐開飯館的華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此前鄰居經常將垃圾掃到他的門前,以示對黃種人的蔑視。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傳來后,他的門前再沒有人堆來垃圾,警察也向他道賀說:“您有這樣的祖國,以后不會有人再找您的麻煩!” (圖片源自網絡)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wèi)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后來演變?yōu)樵訌椇蜌鋸椀暮戏Q,另一彈是指導彈?!耙恍恰眲t是人造地球衛(wèi)星。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chuàng)建的輝煌偉業(yè)。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chuàng)造的偉績。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wèi)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的戰(zhàn)略決策。大批優(yōu)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杰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圣而偉大的事業(yè)中來。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制工作的廣大干部、工人、解放軍指戰(zhàn)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fā)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wèi)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yè)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