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2016年4月,科技部和中宣部印發(fā)了《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此后,在媒體上出現(xiàn)了一些對該基準的討論。2015年,在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yī)學獎之后,也有很多媒體大幅報道屠呦呦的研究工作,贊揚其科學精神。毫無疑問,無論是《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發(fā)布,還是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都表明中國的科技事業(yè)發(fā)展步入了一個新的起點。然而,對比美國、歐洲等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科技發(fā)展現(xiàn)狀,我們也要看到,我們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這其中,既有理念的落后,也有組織、戰(zhàn)略、策略等多方面的不足。這里僅就“科學”一詞的相關信息,作基本分析。
“科學”之源。一般說來,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對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科學”的發(fā)現(xiàn)或理論創(chuàng)造的貢獻是有限的。當然,諸如中國古代數學研究成果的價值,還是不容置疑的。分析“科學”的源頭,自然要回到歐洲的歷史之中。英文“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entia”,其原意是指“知識”、“學問”,這也是科學一詞最基本、最簡單的含義。當人類的知識尚未分門別類、形成諸多獨立學科之時,“哲學”就是人類知識的別名,用以表示知識的總匯和整體。能夠稱作“哲學”的,才有資格稱之為“科學”。這里的“科學”,顯然指一般的人類知識。直到19世紀末,日本的福澤瑜吉把“science”譯為“科學”,意為“分科之學”。后來康有為引進該詞到中國。嚴復在翻譯《天演論》等科學著作時,也用“科學”一詞代替了“格致”。此后,“科學”便在中國廣泛運用,直到今天。
“科學”之意。第一,從歷史發(fā)展來看,“科學”只是對人類一切知識的總稱。那時并沒有將“科學”局限于僅是涵蓋自然科學的各門類學科的稱謂。第二,福澤瑜吉把“science”解釋為“分科之學”,正是基于對各門類學科稱謂的認識。第三,《辭?!穼Α翱茖W”的定義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xiàn)實世界各種現(xiàn)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社會意識形式之一。按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可見《辭?!凡粌H認同“科學”是對知識體系的稱謂,而且明確指出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分類只是在“科學”總體項下,依據研究對象的不同而進行的次級分類而已。
“科學”演繹?!翱茖W”發(fā)展到今天,在中國當下語境中,其演繹出的意蘊卻很有趣。首先,“科學”一詞已經演變成公眾口中常用的“是非”判斷標準,凡是科學的(或者說以為科學的)就是正確的。實際上科學(其含義是指作為各門類學科的總稱)并不包含一個唯一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是非”判定公理,倒是在各門類學科的理論系統(tǒng)中,可能存在人們做是非判斷時需要參照的某些公理準則。其次,“科學”的內涵僅限于自然科學各學科,哲學、歷史等人文學科不屬于科學的體系。對于這種認識的局限性,我們可以從貝弗里奇的一段論述中找到答案:“世界是由物質客體和非物質的現(xiàn)象或過程組成的(我們還找不到一個更好的詞來一般地概括理論、信息、機構和抽象概念),借用計算機技術的專門技術術語來說,就是由硬件和軟件組成的。人文科學和藝術主要同軟件聯(lián)系在一起,而自然科學則主要研究硬件,雖然它在處理具體的東西時,要用到思想和理論這類軟件。有一個時期,一些科學家持有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只有物質的東西才是‘實在的,而概念和理論是僅僅存在于人的頭腦中的抽象觀念。但是,現(xiàn)在幾乎每一個人都已認識到這種狹隘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缺陷?!逼淙匀豢茖W才是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主要動力。因此,相對于人文社會科學而言,其重要性就不言自明。對此,貝弗里奇亦不認同。他指出:“包括你和我在內的生物體,是由一些普通原材料構成的,這些原材料的本身并不重要,唯有當他們形成一種富有意義的模式,一種動力學系統(tǒng)時,它們才能構成一個具有某些能力和生命特征的實體,而這些特征和能力是那些原料本身并不具有的。正是這種組織性,這種非物質成分才使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而不是一堆物質的混合物?!睙o可否認的是,在歷史上,蒸汽機的出現(xiàn)導致了近代工業(yè)文明的產生,這無疑彰顯了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促進。但是,這種促進不限于自然科學。當代社會,計算機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顛覆了人們以往的信息交流方式,為社會發(fā)展帶來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很顯然,這種推動作用源自于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共同進步。其四,自然科學研究工作者才是名副其實的科學家。因為他們具有認知技巧和研究技能方面的優(yōu)勢,所以他們的觀點理應受到更廣泛的重視。在中國盛行數十年的基礎教育文理分科以及“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可能正是對這種“理工獨尊”意識的側面印證。到底是自然科學為主還是人文社會科學為主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要確切回答這個問題是困難的。無論是“理工男”還是“文科女”,都應該理性地看待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需要研究,人文社會科學也需要發(fā)展;從事自然科學工作并不能高人一籌,從事人文社會科學工作也并不低人一等。重要的是為人類社會做出了什么樣的實實在在的貢獻。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科學”是對人類一般知識的總稱,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是在總稱下的一個次級分類。這個次級分類無法派生出“自然科學是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不是科學”的定理,同時,也沒有證據支持“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性高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判斷。面對人類社會未來的發(fā)展,自然科學工作者和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攜起手來,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共同推進人類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