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嶺峰
人類自我意識遭受了四次半打擊
最近熱議的AlphaGo和李世石人機大戰(zhàn)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李世石在大戰(zhàn)之前聲稱要大比分五比零戰(zhàn)勝機器人,但最后的結果卻是以一比四慘敗。人們感嘆說:人腦還行嗎?未來的世界會不會像美國科幻電影中所演的那樣,由機器來統(tǒng)治人類?其實這一問題已經(jīng)持續(xù)困擾了人類上千年。自從人類有了文明和歷史記載之后,對自己命運的擔憂就一直存在。在歷史上,人類對于自身的認識曾經(jīng)歷過四次沉重的打擊,這次人機大戰(zhàn)只能算是半次。
小時候?qū)懽魑?,開頭習慣套用這樣一句話:“早晨起來,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我背著書包上學去。在上學的路上,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直到我自己學了心理學以后才發(fā)現(xiàn),其實這句開頭是極其狂妄的。因為太陽根本不會從東方“冉冉升起”,太陽一直在那里,“冉冉升起”的是地球和地球上的我們。我們總是以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來詮釋這個世界,覺得這個世界是為我們而設計的,太陽為我們而升起,月亮為我們而落下。直到一五四三年,哥白尼在臨死之前發(fā)表了《天體運行論》,他發(fā)現(xiàn)地心說是錯的,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其實現(xiàn)在我們知道,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在整個銀河系中,太陽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銀河系在宇宙中也只是一小部分。我們并不知道這個宇宙到底有多大,但總而言之,我們生存的星球很渺小,人類也很渺小,這個世界不是為我們而設計的,這就是人類自我意識遭遇的第一次打擊。一五四三年以后,我們逐漸承認,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但我們卻是地球的中心。
東西方文化都曾經(jīng)認為人是神造的,是神的兒子,死后會去天堂或極樂世界??梢话宋灏四?,達爾文乘船去了南美洲,回來后說,人類可能不是上帝的兒子,而是猿猴的兒子。人們嘲笑他自甘墮落,可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我們跟其他生物一樣,拜自然進化所賜,也是一種動物而已,身上有很多動物基本的本能和屬性。這是人類自我意識遭遇的第二次打擊。
令我們聊以自慰的是,我們是高等動物,是萬物之靈,脫離了獸性,有自己的文明,有愛、公理、正義等,這些是動物世界中所沒有的,所以人性和獸性是截然不同的??墒侨苏娴挠凶约赫f的那么美好嗎?一八九九年弗洛伊德提出了潛意識理論。他指出,人的意識在整個人的心理結構當中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心理的更多成分是藏在意識之下,是潛意識。而這個未被覺察的潛意識實際上充滿了欲望、本能、惡及死亡。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制造工具殺死同類的生物。動物為了爭奪配偶、地盤和食物,也會有相互之間的沖突,但基本上都是只分輸贏,不判生死。弗洛伊德的這個發(fā)現(xiàn),對人類而言是第三次沉重的打擊?,F(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科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解釋,我們也有動物性,也有丑惡的一面。
是啊,我們可能沒有我們自我描述的那么美好,但人類是地球真正的主宰者。這個世界所有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我們創(chuàng)造的,人腦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美麗的城市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動物相比,人類是有夢想、目標和智慧的。所以,我們相信自己比其他的動物更聰明。對人類尊嚴的第四次打擊是,一九九七年IBM電腦“深藍”首次在國際象棋比賽中戰(zhàn)勝了國際象棋特級大師卡斯帕羅夫。當時引起的反響并沒有今天這么大,但這卻是歷史上第一次人類輸?shù)舻娜藱C大戰(zhàn),是里程碑事件,說明人的創(chuàng)造物有可能最終戰(zhàn)勝人。盡管如此,這次AlphaGo事件還是令我很震驚,因為它有多核并行的計算能力,不止有高速計算的落子系統(tǒng),還有一個對整個棋局進行價值評估的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對棋形進行判斷,而不是單對每步棋的計算,這也是以前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的國際象棋大師和新手之間的最基本的差別。我們說,機器是沒有感情的,但其實我們?nèi)怂^的情感也只不過是對物我關系進行價值判斷后產(chǎn)生的一個反應。所以,這次AlphaGo戰(zhàn)勝李世石的確是了不起的事情,但我覺得還算不上是對人類的第五次打擊,姑且說四次半吧。
“四位”大腦
那么經(jīng)歷過這些打擊后,我們就會思考:人腦還行嗎?
我們生活中很多事的完成靠的都是大腦。人類和其他生物在進化樹上的差別在于人類的進化走上了腦進化的道路。但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只是說明人在整個進化樹的某個分枝上比較優(yōu)秀,并不是樹尖,人不是超越所有生物的物種。我們沒有豹跑得快,沒有鷹眼神好,沒有豬狗的鼻子好,沒有鴿子能認路,就是隨便找一只在春天發(fā)情季節(jié)的甲蟲,它只要一聞就知道兩公里之外還有一個青春萌動的異性。這是個很神奇的世界,人類確實不能太高傲。
發(fā)達的大腦是我們?nèi)祟愐詾楹赖模覀円?,大腦也不是人類獨有的,其他動物也有。我們個體遇到的困惑,實際上是人類大腦共有的困惑。比如說減肥,想要節(jié)食,但看到好吃的東西又忍不住,內(nèi)心有兩個小人一直在斗爭,一個想吃,一個阻攔。大腦中不是有一個“我”,而是有好幾個“我”。如果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去看大腦構成的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人類大腦其實是由四部分構成,這四部分在決策中各自為政,同時發(fā)揮作用。
一、“本能蛇”。大腦的這一部分包括腦干和小腦,是我們跟蛇共有的。從環(huán)節(jié)動物出現(xiàn)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到軟體動物開始出現(xiàn)腦神經(jīng)節(jié),最后到爬行動物的腦半球,已經(jīng)發(fā)展出了包括端腦、間腦、中腦、小腦、延腦的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這些功能在人的腦干部分都還在,所以又叫它“爬行腦”或者“本能蛇”,是人跟爬行動物共有的腦。人的這部分腦很厲害,比如說呼吸、心跳、條件反射、運動都與它相關聯(lián)?!芭佬心X”在我們的生命中非常重要,重要到別的部分沒了無所謂,但這一部分沒有不行。比如頭部受傷,額頭受傷不一定會死,而后腦受傷就很難存活。所以在大腦中越原始的部分越重要,越低級的越根本。一個人即使再聰明,也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本能腦,“本能蛇”還是會跳出來對這個世界作出自己的反應。比如人類的祖先在叢林中走,一下子跳出一只黑熊,“本能蛇”不管你怎么判斷,它都會讓你呼吸加快、心跳加快,把內(nèi)臟的血流到四肢,然后腎上腺激素升高調(diào)動身體機能,加快凝血因子分泌等,提前把止血的東西準備好。為你的戰(zhàn)斗與逃跑做好準備,為避免你在戰(zhàn)斗中因受傷失血而死做好準備。至于你自己怎么分析判斷形勢,它不管,這就是“本能蛇”做的事。如今文明社會,這個反應你依然控制不了。比如周一一上班突然老板沖進來訓斥你,然后你的“本能蛇”馬上就讓你的呼吸和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血往上涌,凝血因子增加,和祖先一樣,這種反應你無法控制。雖然你的身體做好了戰(zhàn)逃準備,可是你既不能攻擊老板也不能逃跑,久而久之,就只能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了。
二、“情緒猴”。它在我們大腦的中間區(qū)域,包括下丘腦、海馬回以及杏仁核,這是人與哺乳動物共有的,我們也稱之為“哺乳腦”或“情緒猴”。大腦的這一部分跟記憶、攻擊性、各種情感—憤怒、悲傷、快樂、喜悅、開心、挫敗感等等—都有關。爬行動物是沒有情感的。鱷魚會流眼淚,但其實它不會哭,流眼淚只是清潔眼睛而已。但是從哺乳動物開始就有情感了。生物由卵生變成胎生之后,繁殖的數(shù)量急劇下降,如果后代不被關心、關照,就很容易夭折。因此,情感是維系物種生存的依據(jù),也就是我們說的母愛。我們看到牛羊在被宰殺之前會哭、會絕望,因為它們有情感。有時候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看似弱小的動物會挺身而出,跟它的天敵去搏斗,甚至會犧牲自己,這種偉大的母愛力量已然是“情緒猴”的一種本能。
再比如從減肥這件事來看。體重其實并不是由人的意志所掌控的,而是“本能蛇”和“情緒猴”共同控制的。你不曾看到過體態(tài)臃腫的蛇和猴,但卻一定看到過減肥失敗的人。人為什么會失敗呢?因為人企圖用個人意志去單槍匹馬地完成減肥任務??墒恰氨灸苌摺焙汀扒榫w猴”卻不一定聽你的。它們不支持,你的減肥一定會失敗。所謂失敗的減肥就是人們認為減肥應該少吃東西多運動。結果你一餓著自己,身體就會自動降低基礎代謝,排出多余水分,增進食欲、捕捉進食線索,盡可能生產(chǎn)和儲存脂肪,怕你餓死自己。因為你傳遞了錯誤的信息給它們,那它們做的事情都會和你的減肥意志相反。從“情緒猴”的角度來說,增肥主要是因為心理和情感上缺少安全感,所以才要身體儲存這么多東西以應對危機。想要把體重減下來,你得跟“本能蛇”和“情緒猴”合作才行,不能和它們對著干?,F(xiàn)代心理學發(fā)現(xiàn),“情緒猴”參與了我們生命當中的很多重要決策,很多時候作判斷都不是理性大腦說了算,而是由“情緒猴”來控制的。
三、“說書人”。又稱“新皮質(zhì)”,也就是我們?nèi)祟惖拇竽X皮層。人類的很多理性功能都發(fā)生在大腦皮層,我們聽、說、思考、判斷的能力都和大腦皮質(zhì)功能有關。新皮質(zhì)構成的“理性腦”是我們唯一可以自我覺察和言說的部分,所以這部分又稱“說書人”?!罢f書人”串起我們?nèi)松钠?,講述我們自己的故事。但是,“說書人”可能會出現(xiàn)一個問題,它怎么解釋你的感受?解釋得正確,可能會使人過上幸福的生活;解釋得不正確,可能會誤導人生??茖W研究到現(xiàn)在還無法解釋,為什么在大腦皮層會產(chǎn)生這么一個部分,但是很顯然,它是人類文明的基礎。
我現(xiàn)在越來越相信,人活一輩子,就是在講一個關于“我”的故事,一個以“我”為主角的故事。我們的前半生,就是不斷地在編這個劇本,找各種各樣的素材,去認識“我”是誰、“我”和這個世界的關系是什么樣的、“我”的使命是什么、“我”應該怎樣面對這個世界?后半生,基本上就是找各種素材,來完善這個故事。換句話說,就是用故事來剪裁生活。所以那種頭腦固著的人,一旦形成了關于自己的一個故事,后面不管世界怎么變,完全看不見,他只看見那些跟他的故事一致的東西。
舉一個例子,“林黛玉之死”。一般的解讀說是以賈母、王熙鳳為代表的封建黑暗勢力,扼殺了她與賈寶玉之間純潔的愛情,使她郁郁而終。但試想一下,假使賈母、王熙鳳不扼殺她的愛情呢?假設林黛玉和賈寶玉結婚之后,她的命運會怎樣?結婚后她就開心了嗎?假設她的愿望達成了,從此與賈寶玉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沒兩天,一個人閑著沒事到后花園遛彎,看到賈寶玉在那兒和史湘云打情罵俏、和襲人偷偷摸摸,她會怎么想?她會想,我的命怎么這么苦呢?從小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受人白眼,好不容易找個老公,卻還拈花惹草。于是見花落淚,見月傷心,然后葬花吟詩,最終還是會郁郁而終。這就是她解釋世界的方式,她的故事不會改變,這跟外面世界的變化其實是沒有關系的。因此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悲劇的發(fā)生,可能是因為在她心中已經(jīng)有了那樣一個故事,她已經(jīng)扮演了那樣一個角色,她只是找到另外一些人來完成她的角色而已。
所以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講故事的過程。小朋友特別喜歡聽《大灰狼與小白兔》《喜羊羊和灰太狼》這樣的故事,但問題是,當我們的孩子在聽這樣的故事的時候,會把自己認同為里面的大灰狼,還是小白兔?很遺憾的是,在成人世界中,我們看到很多人在講述自己的故事的時候,永遠是里面的受害者。這些人可能就是從小就認同了那個受害者的角色,然后終生就在證明自己確實是一個受害者。所以,一個人要想突破自己的人生,就必須得突破自己的故事;否則即使外面的世界再改變,他的人生也沒辦法再改變。
四、“觀照佛”。我們不確定“觀照佛”到底藏在大腦中的哪個部位,但它肯定在那里。比如在大腦皮層中存在一種鏡像神經(jīng)元,使人不僅能感受自己,還能感受到別人產(chǎn)生的心理體驗,就如同自己感同身受一樣。這是一種超越自身的體驗??措娪暗臅r候,我們明知故事是假的,卻依然被故事感動,哭得稀里嘩啦,這是很神奇的。共情,這種能體會他人情感的能力其實很了不起,是一種近乎“佛”的終極關懷,而這竟然是大腦的一項基本功能。關于人類的幸福感,我們現(xiàn)在研究得比較多的是端腦額葉。研究結果表明,一個人過得怎么樣,如果用生理指標來測量的話,和他的端腦額葉關系很大,尤其是大腦左額葉的興奮性。左額葉興奮程度高的人,生活會更幸福。幸福,居然不是來自外在的快樂刺激,而是來自于大腦最高級部分的沉靜體驗?!坝^照佛”,不在天上,而在人間,在每個人的大腦里。
國際心理學研究基本達成這么一個共識,即一個人的幸福感,百分之五十來自于遺傳,作為一種腦功能,它會對你的幸福感產(chǎn)生非常大的影響。這個結論主要來自于對雙生子和領養(yǎng)兒童的研究。比如說,一個來自悲觀的、消極的、不幸福的家庭的孩子,被一對幸福的夫妻收養(yǎng),在一個開朗、積極、幸福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等他長大成人之后,他的幸福感指數(shù),是跟生育他的父母關系更大還是跟養(yǎng)育他的父母關系更大?研究表明,他的幸福指數(shù)跟他生父母的相關度要大于跟他養(yǎng)父母的相關度。也就是說,生理因素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這是一個不好的消息,自己幸不幸福竟然主要來自于生我們的父母,甚至我們的家族。
但這同時也可以是一個好消息,遺傳影響只占百分之五十。在剩下的百分之五十當中,百分之十來源于生存境遇,就是一個人遇到的順境、逆境、生活過得怎么樣。還有百分之四十的影響,來自于一個人內(nèi)在的修養(yǎng)和他個人所作出的解釋以及心理上的自我調(diào)整。換句話說,在于一個人如何修改自己的人生圖式和心理地圖,如何修改自己的故事,如何提高自己的境界,如何控制自己的人生。雖然這一部分的影響只占百分之四十,但是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這是自己可以努力的空間。幸好,在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那么一個部分—“觀照佛”。
再回到剛才的壞消息,左額葉興奮程度高的人,幸福感指數(shù)更高。但這里面又有一個好消息:左額葉的興奮程度是可以訓練的,最有效的訓練是冥想。經(jīng)過訓練之后,左額葉的興奮程度就會發(fā)生改變。過去我們說人腦生成什么樣,就什么樣了,人們只能按照這個“機器”設計成的樣子去工作。但現(xiàn)在看起來,情況并不是這樣,一個人如何應對這個世界,是可以改變他的大腦結構的。海灣戰(zhàn)爭中美軍有十幾萬人得了海灣戰(zhàn)爭綜合征,回國經(jīng)過檢查發(fā)現(xiàn),患者大腦中的海馬回發(fā)生了萎縮。人們發(fā)現(xiàn),原來情緒體驗會改變大腦結構,海馬回萎縮當然是個壞消息,但想一想反過來也是個好消息。人們又去研究那些活得非常幸福的人群,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的大腦也發(fā)生了永久性改變。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幸福的體驗當中,他大腦左額葉的興奮程度會增加,然后它就會變厚、會增大。就是說,幸福的體驗可以永久性地改變?nèi)四X的生理結構,就是“觀照佛”的那部分。
所以我們心中的那個產(chǎn)生幸福、平和、觀照、慈悲的部分,是存在的,但是喚醒它并不容易。為什么?
大腦董事會
前文提及,我們的大腦是由四部分構成的,分別是“本能蛇”“情緒猴”“說書人”和“觀照佛”。這四個部分決定了我們的人生如何選擇,決定了我們每一天過得開心不開心、幸福不幸福。但問題在于,這四個“我”在作決定的時候,決策權是不一樣的。
“本能蛇”占有決策權中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甚至更多,別看它最原始、最低等,但是它的決策權最大,有最終拍板權;“情緒猴”,占有余下決策權的大部分,估計有百分之二十幾的股份;然后是“說書人”,就是我們所說的理智,自我能夠意識到、覺察到的這部分,決策權估計只剩百分之十左右了;最后,我們所說的“觀照佛”,決策權可能只有百分之一。所以說,當人腦在作決策的時候,如果情況緊急,更多的是根據(jù)本能,由“蛇”來決定怎么做。要是想讓那個“佛”說話有影響力,就必須先把前面幾位大佬都安撫好,同時給“佛”留出時間,讓它說話,給它機會。所以“佛心”往往只有在我們生活、情緒都安頓好,人生故事也講得很好時,才有可能會顯現(xiàn)出來。
那這四個部分,在人生當中都負責什么呢?本能蛇做一件事,就是預警和反應,發(fā)現(xiàn)危險,作出反應。有一句老話叫“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們體驗到的情緒,大多是不良情緒,覺得好日子沒過幾天。為什么這樣?人的大腦,如果跟電腦比、跟AlphaGo比,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內(nèi)存”極小。內(nèi)存就是操作平臺的空間,就是同時處理信息的平臺有多大。研究表明,人類只能同時處理七加減二個比特的信息,遠遠弱于電腦。這就遇到一個問題,人腦同時運作的工作平臺非常小,沒那么多空間讓這么多信息同時進來,外界有許多信號需要通報,我們應該優(yōu)先讓哪些信息進來?打個比方,一個老板,每天早上公司有二十幾個部門經(jīng)理要來匯報。他是優(yōu)先讓報告好消息的人進來,還是優(yōu)先讓報告壞消息的人進來?結果一定是誰的消息越壞,誰越優(yōu)先進來。因為對壞消息的掌握,關系到整個公司的生死存亡。人也是一樣。于是大家就知道,人為什么體驗到那么多不愉快的情緒了。因為我們的“內(nèi)存”太小,所以我們會讓那些不好的消息優(yōu)先報告。這樣說來,要想讓幸福的消息進來報告,我們該怎么辦?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就是讓一切都安靜下來。我們說的安心,就是把那幾個“腦”擺平,別讓它們?nèi)鞘拢莻€“佛”就進來報告了。
“情緒猴”要做的是什么事?它所做的事情就是趨樂避苦,快樂越多越好,痛苦越少越好。在我看來,中國人現(xiàn)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快樂的追求,這是中國文化西化帶來的一個惡果。在英文當中幸福這個詞叫“happiness”,它的詞源是“happy”,就是開心、快樂、積極愉悅的情緒。西方人覺得人只要開心、快樂、情緒積極愉悅,這就是幸福。但實際上,中國人從來不這么理解。我們過年,貼春聯(lián),然后上面貼個橫批,寫“五福臨門”,這是中國人對幸福的理解。說的都是福,“五?!卑奈鍢訓|西?《尚書》上記載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币俏鍢訓|西都具備了,這樣就叫幸福。而這種幸福跟積極愉悅的感覺沒有任何關系。中國人認為“快樂”不是一個好東西—“樂極生悲”“喜傷心”,太快樂不好。你要想過幸福生活,只要這五樣東西都具備了就可以了,和開心不開心一點關系也沒有。只是因為有一個“情緒猴”在,它總是在不斷地追尋快樂。因此,我們要對它高度警惕。所有帶來快樂的東西,都是值得警惕的。有人喜歡吃甜食,只要一吃到甜食就很開心,這是值得警惕的;有人一喝酒就很興奮,這是需要警惕的;有人覺得吸毒可以帶來強烈的快樂體驗,快樂致死。不能讓“猴子”替人做主,要監(jiān)控這個過程。
“說書人”,它常常容易講兩個故事,受害者和拯救者的故事。在這里,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講成拯救者的故事。不管經(jīng)歷了多少苦難,經(jīng)歷了多少悲慘,你得知道你是一個有使命的人,你所經(jīng)歷的苦難是有意義的,你是一個能夠拯救自己、拯救別人、拯救這個世界的人。在這個自己書寫,而不是別人為你寫的故事里面,你一定要把自己寫成一個正面的、陽光的、積極的主角,而不要把自己寫成一個受害者。
最后就是“觀照佛”,不斷地觀照自己,化解那些“蛇”“人”“猴”之間的矛盾,不斷地化解界限、化解沖突、化解矛盾。
大腦的自我沖突主要來自于四個方面。第一,“本能蛇”,它會判斷事情的對錯,但是對它而言,對的可能是錯的,錯的東西有可能是對的。為什么?因為它是在遠古時代進化出來的,它不知道今天的世界變成了這個樣子。它作出的決定一定有它的道理,但不一定適合今天??墒侨说淖晕乙庾R也不能老是跟它對著干?!氨灸苌摺睂δ闶呛玫模窃趲湍?,只不過它是活在遠古時期,它不知道你需要它干什么,所以它有時候會幫倒忙。第二,“情緒猴”,最容易沉溺于某一種快感模式當中。它玩得好,但是它玩得太開心,容易讓人受傷害,不管是在玩一個戀愛游戲,還是一個電腦游戲。第三,“說書人”,是自證預言者。它講了一個故事,然后它就開始證明自己這個故事是正確的,罔顧事實。人生的后半生,經(jīng)常容易用自己的故事來剪裁生活。生活明明不是這樣的,但是它堅持認為是這樣的。為什么?因為它的故事就是這樣一路編下來的。所以人這一生堅持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那就是要防止自己對一件事情的判斷,是來自于故事,而非客觀事實。最后,“觀照佛”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智力資源不充足,它沒法顯現(xiàn)。所以一個人必須要有閑下來的時間,必須要有仰望星空的時間,有一個人靜下來觀察自己內(nèi)心、思考自己內(nèi)心的時間。那個“佛”才會出來,那個“佛”出來的時候,人的心靈里才會充滿慈悲、充滿喜悅。
再說大腦的能量指向,我們看到“本能蛇”訓練的是反應能力;“情緒猴”,訓練的是學習能力,它根據(jù)趨樂避苦、優(yōu)勝劣汰的原則,感覺好的事情就重復,感覺不好的事情就去掉;“說書人”,訓練的是解釋力,有很強的解釋自己人生的能力;“觀照佛”訓練的是對生活的感應力,這可能就是那個“佛”在我們生命中顯現(xiàn)之后,它能夠產(chǎn)生的影響。所以一個人要提升境界,就是你如何對這個世界、對自己的內(nèi)心,作出感應。
諸腦歸位
最后一個問題,我們的人生應該怎么過?我覺得,就是要安撫好我們的“四位”大腦。你始終要知道,你不是一個人,你是四個“小人”在一起合作?!拔摇辈皇菃螖?shù)的,而是復數(shù)的,是好多自我一起在共生,不要跟自己對抗和糾結。很多人的痛苦就來自于自我的糾結和對抗。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所以,請安撫好我們的“四位”大腦。
對“本能蛇”而言,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為它提供安全感。其實很多時候,一個人一生的情緒體驗跟他三歲之前母親對他的撫養(yǎng)方式關系很大。親子之間的依戀模式,是他一生情感的基礎。換一句話說,三歲以前的依戀模式出了問題,將來進入婚姻以后的相處模式,肯定會出現(xiàn)問題。但是這樣的人在正常的社會交往中,不會出現(xiàn)問題。
對于“情緒猴”,我們面對情緒最好的態(tài)度,就是接納。喜怒哀樂,各種情緒,沒有什么好或不好,它都是一個信號,都是生命傳遞給我們的一個信號。憤怒不是不好的,恐懼不是不好的,它只是一個信號,你要接納它,跟它對話,不要壓抑它。
對于“說書人”,就是讓人聽見,聽見你自己的故事,聽見別人的故事。我們跟別人交往,包括跟自己的配偶、孩子交往,其實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聽聽他的故事。我們都太沒有耐心去聽別人的故事了,其實只要善于傾聽,你可以馬上和任何一個人建立起親密的關系,哪怕是談判的對手,只要你花時間坐下來,聽聽他的“說書人”是如何說故事的,那么談判的時候會順利得多。
最后,對待“觀照佛”,要給它寧靜,只有生命中有這個寧靜的時間,我們才能讓那個“佛”與我們同在。
“三境”人生
人生主要面對著三種環(huán)境。第一種環(huán)境,叫作“物境”,是我們的“本能蛇”在漫長的進化中,與外部環(huán)境相互斗爭、交往、適應的過程,是人類與其生存的物理環(huán)境的關系。
在“物境”中,我覺得就是要做到兩點。第一,是取予平衡。一個生命活著,能呼吸,能吃喝,才是活著。生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不斷地把東西吸取進來,也不斷地把東西施予出去,這才是生命。只出不進,像貔貅一樣,這不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也不是生命的本質(zhì)。所以必須要取予平衡。不是都要,不是都攫取,該給的就要給,該付出的就要付出,該放棄的就要放棄,該舍的就要舍。
第二,就是節(jié)律有度。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節(jié)律,睡覺有睡覺的節(jié)律,吃飯有吃飯的節(jié)律。我的一個師弟,前些天發(fā)了一個朋友圈,講了一個事說,前兩天早上去吃自助餐,吃培根。有煎好的培根放在那兒,但是他覺得放在那兒的培根可能不好吃,想吃廚師現(xiàn)做的新出爐的,所以,他就端著盤子在那兒等著,還排了一會兒隊。等培根煎好了,拿過來以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他突然想起來一件事,就開始思考這件事到底該怎么做。等想明白了,他發(fā)現(xiàn)培根已經(jīng)吃完了,然后就發(fā)現(xiàn)他排了這么長時間的隊等到的這個培根,到底是什么味道卻忘記了。所以他發(fā)了一段感悟說:看起來,一個人做什么事情,都應該專心。其實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應該是這樣,日本內(nèi)觀大師就曾經(jīng)說:“你吃米飯,要能夠吃到每一粒米的味道,你才能吃出米的香甜?!币驗槊苛C锥际窃诓煌牡舅肷祥L的,所以味道也是不一樣的。只有你用心了,才能品出那些不一樣,生活的滋味才出來。這就是“物境”。
第二種環(huán)境,叫“人境”,“情緒猴”活躍在處理人際關系的這一方面。我們處理人際關系,在我看來也是兩點。第一點,就是儒家說的“克己復禮”,過去這些常常被我們批判,但現(xiàn)在看起來,這其實是一種很高明的應對方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克制自己,按照基本的禮來行事。第二個,是助人自助。一個人要開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幫助別人。心理學界一直在討論抑郁癥到底該怎么治療,其實抑郁癥治療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幫助別人。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的快樂,比他人幫助自己獲得的快樂,要大得多。
丹麥這個國家不是特別富裕,但是在最近幾年國際幸福指數(shù)排行榜上,始終是排名第一的。為什么?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個因素是特別讓我震撼的,那就是在丹麥有百分之八十三的人在做志愿者。百分之八十三是什么概念?那就意味著,除了老人、孩子、殘疾人,幾乎全民都在做志愿者。報紙上說,曾經(jīng)有一個美國的記者去采訪那里的志愿者:“你在這兒做志愿者,那么你自己是從事什么職業(yè)的呢?”“我失業(yè)了?!薄澳闶I(yè)了怎么不去找工作?”“我失業(yè)了,閑著也是閑著,就來這里幫助有需要的人?!彼?,為什么這個國家的幸福指數(shù)這么高?不是因為他們找到了快樂,而是因為他們在不斷地給別人帶來快樂。
最后一種環(huán)境,是“我境”,我們?nèi)绾闻c自己相處。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兩件事。第一,你的故事一定要是一個強者的故事。不管你今天如何解釋你的人生,你都應該努力讓它成為一個強者的敘事,不要成為一個受害者的敘事。不要覺得今天的悲慘,今天的不幸是由誰造成的,因為人一旦這樣寫故事了,今后他就要不斷地重復這個故事。所以這就引出了我的第二點,要倒著重新書寫自己的人生。如果一個人的人生是成功的、幸福的,那么當他回頭看自己的人生時,肯定會覺得過往所經(jīng)歷的那些都是好事。
再比如學心理學的人做婚姻家庭咨詢,怎么判斷一對夫妻的婚姻是否還有救,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他們的記憶是否被改寫。只需要問他們一件事:“你現(xiàn)在要離婚了,那么當初你們在一起出去旅游過嗎?那你說說當年旅游的事吧?!比绻牭降氖潜г?、指責,我們就知道這對夫妻完了,因為當時的事實肯定不是這樣。如果事實是這樣,他們肯定不會結婚。在他們一起的經(jīng)歷中,一定會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但是很可惜,在當事人的記憶中這些經(jīng)歷都已經(jīng)被竄改掉了。
如果一個故事前面已經(jīng)被改掉了,還想順著這些寫成一個美好的故事,這是比較困難的。
而如果一個妻子說:“不要看現(xiàn)在這個樣子,其實當年他對我還是很好的。還記得我當時爬山崴了腳,他還背我下山,我看他渾身是汗,就覺得他是一個可以依靠的男人……”這個時候我們就知道,這段婚姻還是有救的,只要有這個記憶在,他們的故事還可以延續(xù)。
其實,美好的人生故事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有的人改過,有的人沒改過;有的人改成了好的故事,有的人改成了不好的故事。所以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凑f,為了詩與遠方我們不必茍且,我們每天都在下筆,而我們是可以從幸福的歸處倒寫我們的人生的。
最后,用幾句話作為結語:腦中有腦海上山,人佛共在額之端。自性安好心生福,拈花一笑便晴天。
(本文為作者二○一六年三月十九日在新華·知本讀書會所作演講,刊發(fā)時經(jīng)作者審定。錄音整理:孫明潔、梅龑)
作者更正
本人在《書城》二○一五年三月號發(fā)表一篇《“大報五老”》的文章,文中將“蘇式”作為陶亢德的筆名加以介紹。但不久前我發(fā)現(xiàn)金性堯?qū)懡o中國社科院王向民的一封信(http://www.kongfz.cn/20897196/pic/),談及筆名一事,其中將“蘇式”歸于自己名下。
另據(jù)金性堯以“文載道”筆名刊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社會日報》的文章,亦可印證“蘇式”并非陶亢德,而是金性堯自己的筆名。這就是說,所謂“大報五老”其實應是“大報四老”。
撰文時未加細考,因有此誤,謹向讀者致歉。
祝淳翔 二○一六年四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