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軍
[關鍵詞]媒介特性;電視新聞敘事;影響
一、電視新聞敘事的視聽優(yōu)勢
1.真實影像的記錄效果。電視聲畫—體的同步記錄方式,使對真實時空的復制與重現(xiàn)能夠從根本上還原現(xiàn)實世界的主要信息,保留真實生活中信息的多義性、含混性和流動感,這是以文字、靜態(tài)圖片為表達符號的報紙新聞和以聲音為表達符號的廣播新聞所無法企及的。另外,電視鏡頭的措拉、掐移、升降變化能夠造成運動的視點,盡管有悖真實感官體驗,卻突破電視畫面二維畫框的平面空間局限,通過運動的四面框架還原鏡頭所面對的三維空間,從記錄運動的事物方面使觀眾獲得全方位完整逼真的視覺感受,尤其在電視新聞現(xiàn)場直播節(jié)目中,這種記錄真實影像、見證歷史過程的視覺傳播優(yōu)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電視新聞的受眾數(shù)量遠遠超過報紙和廣播,影響力在三大媒介中居于首位,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當重大事件發(fā)生時,電視毫無懸念地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第一媒介選擇,這從重大事件電視直播時高居不下的收視率就可以得到驗證。
2.多元素復合的敘事表現(xiàn)。電視新聞敘事有著自成一體的語言表達體系和意義建構方式,一切訊息包括語言、事件、情節(jié)、議題甚至觀念和思想在電視新聞敘事中都必須轉化為一系列視聽符號的組合。除影像畫面之外,文字、音樂、音響、特技等都參與了意義建構,多種元素疊加交錯的敘事特點使電視新聞敘事的傳播效果呈現(xiàn)出多種解讀的可能。這種多元化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多種表達元素進行復合敘事,使信息傳播顯得極為豐富和復雜。電視的視聽符號使電視新聞敘事實現(xiàn)了信息立體化傳播,在再現(xiàn)真實場景的基礎上,電視新聞敘事還必然有著表現(xiàn)思想內涵和價值意義的功能。
此外,不同于文字新聞、廣播新聞的單一信息接收通道,電視的視聽符號使受眾多通道地接收信息?!耙暵犽p通道”這一觀點主要是著眼于受眾接收信息的生理感官通道,然而從電視新聞的呈現(xiàn)效果來看,由于視聽符號組合而成的表達手段極為豐富,構成的電視新聞敘事語言可分為畫畫語言、有聲語言、造型語言和文字語言四大類別,每一類別都有各自的表達特點和不同的傳播效果,最終形成了多通道的信息流動系統(tǒng),呈現(xiàn)出多元素復合敘事的傳播效果。
二、電視新聞敘事的感官傾向
媒介特性賦予了電視新聞獨樹一幟、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迅速快捷、形象直觀、收視輕松等傳播特點使電視新聞凌駕于報紙新聞、廣播新聞之上。然而也正是這些特性奠定了電視新聞敘事中的感官傾向。
1.圖像文化的優(yōu)先地位。影像特性對電視傳播的深刻影響在于其畫面因素的顯著地位,“好看的電視報道”同它用于陳述事件的語言或其他口頭交流形式無關,重要的是圖像要吸引人。從這種表達機制來說,當電視出現(xiàn)動感的視覺形象時,它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觀眾,反觀新聞之中被視為重要內容而常常列入頭條的時政報道,尤其是關于重要政治事件、重要會議的報道,電視上往往充斥的只是會議場所內外的單調場景以及政府官員講話的面部特寫,畫面因素的先天不足使其難免顯得枯燥,只是由于這些報道涉及國家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的新舉措或重大變遷而受到觀眾的關注。這也充分說明了電視并不適合表現(xiàn)復雜的觀點以及嚴肅的事物、當有重大事件發(fā)生時,觀眾出于現(xiàn)實的功能性需求關注嚴肅新聞,而在平常時期,娛樂性新聞往往成為觀眾的主要收視選擇。
2.嚴肅思考受到抑制。事實上,源自攝影術的視覺影像本身無法再現(xiàn)無形的、遙遠的、內在的和抽象的一切,圖像的具象性使畫面只能表現(xiàn)具體的某一個,正如“整個大自然”和“整個海洋”無法被拍攝下來一樣,在照片的詞典里也無法找到可以表現(xiàn)“真理”、“榮譽”、“愛情”、“謬誤”這些抽象概念的總匯。屬于印刷文化的語言把世界表現(xiàn)為一個概念,而屬于圖像文化的照片只能把世界體現(xiàn)為一個物體,這就難以避免地使電視新聞和報紙新聞表現(xiàn)出長于展示而拙于說理的傳潘特點。
三、特殊的敘事形態(tài)——媒介事件
1.觀眾收看行為的儀式性。媒介事件并不是單有非同一般的事實就能形成,它涉及三個方面的意愿和行動:事件的組織者,負責收集素材并擬定其歷史意義;電視臺,通過對元素的重新組合完成時間再生產;觀眾,在現(xiàn)場和在家里,對事件感興趣。每個方面必須給予積極的認同并拿出相當?shù)臅r間和其他投入才能使一個事件順利地成為媒介事件。電視的現(xiàn)場直播使媒介事件突破空間界限,觀眾通過電視熒屏,使得媒介事件在轉播之前就產生了相當?shù)摹爸取?,讓受眾甘于改變日常生活中收看電視的行為?guī)律,投入到儀式性的收看當中。
在電視新聞的日常性播出中,觀眾因各自的時間安排被電視不同時段的新聞節(jié)目分割成各自分散的收視群體,收視心態(tài)主要是為了獲取信息。但在媒介事件的節(jié)目性播出中,情況完全不同。觀眾在電視播出前已經做好了迎接重大時間的準備,一系列關于媒介事件的預告信息把我們從不經意的、疲勞的、具有消費取向的尋找快樂者變成了一個歷史時刻的期望的見證人。從日常固定節(jié)目的觀眾轉換到社會儀式性事件的參與者,家庭起居室因而變成一個節(jié)目的場所。媒介事件的織織者宣揚的是那些表達能夠凝聚社會或其中的某一大部分而組織者又能與之協(xié)作的價值的事件,觀眾在收看的過程中主要目的也并不是為了獲取信息,而是一種對共同維護的價值觀念的社會參與。這就如同所有的程式禮儀活功一樣,這種媒介事件的儀式性集體收看喚起和重申了社會的基本價值并提供共同的注意焦點,同時,增進了民眾團結和集體記憶,對我們的社會文化影響深遠。
2.電視敘事表現(xiàn)的儀式性。正如儀式的本質屬性喻示著一種反應的存在。電視敘事表現(xiàn)也突出了媒介事件應有的反應。首先是突出在事件現(xiàn)場的觀眾的反應,這種經過挑選的反應強調了觀眾對事件頌揚的價值和象征性意義的一致?lián)碜o,并且通過對不同人士的選擇,使事件反應被表現(xiàn)為全社會的充分代表。其次,電視也通過敘述人聲音的語氣和節(jié)奏來提供確認事件的手段,他們崇敬的語氣、意味深長的靜默、壓抑或控制的聲音,成為事件的關鍵要素。與電視日常新聞中敘述者那種普通的、簡明扼要的、重事實的風格不同,媒介事件中的敘述者往往是一種無限的抒情風格,以頌揚式語言來描述。
參考文獻:
[1]董軍.新媒體語境下我國電視新聞的敘事轉向[J].中國電視, 2012(05).
[2]陳力丹,李志敏.2012年廣播電視研究十個關鍵詞(下)[J].聲屏世界,2013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