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霞
有這樣一個角落,連老杭州人也不熟知:杭州西郊的外桐塢村,一個被連綿起伏的茶園包圍著的小村子,這里一襲一襲的茶園比梅家塢還要連綿,卻沒有梅家塢的喧囂,悠閑的調(diào)調(diào)仿佛把人拉回了十幾年前鄉(xiāng)下村里的生活。
沿著若隱若現(xiàn)的茶園小路走到村委盡頭,你會看見一個纏滿爬山虎的老房子,白墻青瓦,質(zhì)樸的天花板嵌著天窗。推開半掩的木門,是一個20平方米的小院子:從地面開始,到架子,再到墻上,最后到屋頂都被種滿了上百種植物,爬山虎、紫藤、凌霄、常春藤、萬年草、瑪格麗、菖蒲,還有苔蘚……綠色仿佛都要從這個小院滿溢出來。
夕陽夕照的時候,滿院的植物溢出最后的綠意,在院墻上打出斑駁的影子。庭院里,一盆盆緊挨著的苔蘚安靜地數(shù)著自己的心事,回憶著今天見過的人、聽過的故事,這便是養(yǎng)苔人潘銳的“植覺”小院。
苔,一種源于泥盆紀(jì)的古老植物。沉默不知甲子的苔蘚,遮蔽世間所有的容顏。一盆苔的世界,好似一首無聲的詩,簡單而豐盈。以玩苔出名的潘銳,人稱“植覺先生”。他把養(yǎng)苔變成一種生活美學(xué),在他看來,別的植物都是爭搶著陽光雨露盡力地往上生長,只有苔蘚不需要太多外在的東西,安靜地生長在你不注意的角落,不爭不搶,這就是最好的人生狀態(tài)。
苔與鐵“握手言和”
苔蘚遍布我們生活的周圍,卻沒有幾個人會在意。人稱“植覺先生”、長相儒雅戴眼鏡的潘銳,是一位以青苔為創(chuàng)作對象的手作人。每天光著腳丫在泥土上踩來踩去,跟苔蘚說話,幫苔蘚穿衣。別人問他為什么要跟植物共度一生,他想了想,“大概是因為‘直覺吧。”
植覺,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妙,骨子里透露出一種要與植物一同生長的意味,而“植覺先生”也確實在用生命善待植物,培養(yǎng)一盆他自己滿意的苔蘚往往要經(jīng)過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從一株植物的長勢,“植覺先生”對植物的熱愛便一覽無余。
從一個焊鐵匠到被人尊稱為“植覺先生”,潘銳走了很多年。17歲的潘銳從安徽老家到深圳打工,工作就是在小店里做焊鐵工,那時候一個月的工資不到600元,為了生存艱難地活著。一次機緣,他來到杭州,看到一個招聘啟示上寫著花店招人的信息,這家花店可以給員工提供300元的工資,還包食宿,考慮到吃住不用再發(fā)愁,他便決定再次背著行囊來到杭州,在這家花店安頓下來,自此便開啟了與植物最初的緣分。
因為勤奮、聰明,潘銳逐漸從一個學(xué)徒升為店里的花藝師,后來成為花店總監(jiān)。潘銳對植物有著特殊的敏感,在面對植物的時候總是能創(chuàng)作出很多有意思的作品,潘銳的設(shè)計得到了很多顧客的青睞。但是,在眾多的植物中,潘銳反而更鐘情于苔蘚。他喜歡“苔蘚”,喜歡那份安靜,別的植物都是爭搶著陽光雨露盡力往上生長,只有它不需要太多外在的東西,安靜地生長在人們不注意的角落,“你發(fā)現(xiàn)了它,它便會把這種安定的感覺傳遞給你?!?/p>
于是,工作之余的潘銳便開始研究,如何能能種出一盆更加好看的苔蘚?如何能讓苔蘚呈現(xiàn)出不同的“場景”。
研究之路并不容易,讓腦子里的靈感和創(chuàng)意爆炸的同時,還要身體力行地去尋找苔蘚的“好搭檔們”——盛放苔蘚的器皿。尋遍市井小街去找一塊十分原始的新疆石頭,在紫砂店里尋思哪件紫砂壺和自己那塊兒苔蘚更搭,有時干脆去深山老林偶遇,多半是一個枯樹枝椏、奇卵怪石,最后卻成了某塊青苔的“心頭好”……這樣一來,奇奇怪怪而又別具一格的苔蘚場景便造出來了,每一件都是當(dāng)下的創(chuàng)意,每一件都是有故事的組合。
“植覺先生”誕生記
2012年,杭州有家雜志慕名來采訪這位執(zhí)著于苔蘚的花匠,記者給文章定的標(biāo)題是:“潘銳的‘植覺”。這讓他眼前一亮,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一個概念嗎?而且確實也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按照自己的直覺,做和植物相關(guān)的事情。到了這年年底,他便用自己工作多年的積蓄營造了現(xiàn)在這座“植覺”小院,同時也是他的工作室,“植覺”之路正式開始,就這么跟許許多多的植物徹徹底底地在一起了,他也由此被很多人稱為“植覺先生”。
經(jīng)過兩年的沉淀,工作室的員工也從他自己變?yōu)?個人,潘銳為苔蘚造出了更多的“場景”:院子里栽種的植物攀沿到了院外,植物的根須爬的滿墻都是,收獲的季節(jié)還可以吃到自家生長的果子,木門的旁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苔蘚,小動物們在庭院的角落休憩玩耍,清新的庭院,自成一派小森林的氣息。
2014年年底,準(zhǔn)備充分的“植覺”正式在淘寶上線,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他發(fā)現(xiàn),原來不止身邊的朋友喜歡苔蘚,全國有非常多的人都喜歡他的作品。
有些事情就是要順其自然,就像每天早晨9點鐘,他走進(jìn)“植覺”小院,打開電腦,開啟音樂,開始一天的工作。用一個上午的時間跟泥土、苔蘚、器皿和剪刀交往。下午的時間,開會,網(wǎng)絡(luò)銷售,打包發(fā)貨。很多時候赤腳踩在小院里,手上和腳上全是泥土?!叭松铍y的事就是找準(zhǔn)了自己喜歡的事,并堅持下去?!彼軕c幸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便找準(zhǔn)了自己要走的路,每天都活在喜歡的事物中。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那個時候的苔蘚顏色最為油綠,取苔植小物最好。苔蘚喜半陰偏光處,最好空氣濕潤潮濕,于是“植覺先生”每天早晚都要給這些小家伙噴水。因為院子里植物太多,“植覺”還要時不時把植物都挪動開通通風(fēng)。
與一般養(yǎng)植物的人不同,潘銳是個苔蘚創(chuàng)作家??此破椒驳奶μ\,在他的修剪、搭配、創(chuàng)作下,會變成另外一種美麗的景象。他賣出的每一盆苔蘚作品,都是他親手制作的。因為有一個偌大的院子夠他躲起來,因此,安靜的日子里,他會對自己的作品沒完沒了地折騰。每一盆苔蘚也許都關(guān)乎了這個手作人的心情和靈感,每一盆苔蘚都被這個手作人賦予了獨一無二的樣貌。如此用心對待的植物,常常被人絡(luò)繹不絕地買走。
很多人好奇他平時哪兒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靈感,“植覺先生”倒是不以為意,說道開心才是他唯一的靈感。開心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哪來那么多的虛物。如此隨性,也難怪是個養(yǎng)植物的人。
20平小院 上百種綠植
“植覺”小院也就20個平方,但潘銳種的植物加起來已經(jīng)上百種了。其實,他解決這件事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先地上種,地上種不下了,搭架子種,架子種不下了,房頂上種。
于是,人們在院子外圍看到了大量的爬藤植物,在屋頂上看到了一層層鋪得滿當(dāng)當(dāng)?shù)牟荨T鹤永锏奈葑雍竺嬗蓄w大棗樹,每到結(jié)果之時,只要風(fēng)一吹,屋頂就“duang duang duang”地響個不停,潘銳這才決定搗騰幾個品種的苔蘚緩沖一下。
對他而言,每日照顧植物是個藉境煉心的過程。無論世外如何紛紛擾擾,一方天地里也只有他和不會說話的植物。甚至連等待它生長起來,也是個極度漫長的事情。不過偏偏“植覺”自己骨子里也是個氣性相似的人,外表看似熱鬧,實則內(nèi)心安靜堅韌。即使不再少年,在熱愛的事物面前,也永遠(yuǎn)有顆赤子之心。
物道人生 不爭不搶
“植覺先生”屬于國內(nèi)研究苔蘚較早的一批人,很多人也因為“植覺先生”才開始了解并喜歡上了苔蘚。在潘銳看來,現(xiàn)在很多人做的事并不能稱為匠心。像他爺爺一樣,默默無聞做了一輩子木匠,才叫匠心。真正的匠心應(yīng)該是你一輩子做了一件事情,還不為人知。
養(yǎng)苔蘚這條路未來他會走多久,他也不知道,至少現(xiàn)在每天與泥土、植物、剪刀打交道,他很快樂也很滿足。從村子向山上走,是外桐塢后山的大片茶園,再拾級向上,便是潘銳常去的山林。他一如既往地赤腳在村子、山林和溪澗中行走,偶爾挖一些苔蘚或蕨類植物,好像只要是植物圍繞的世界,就是他的“地盤”。
談及為什么會喜歡苔蘚,潘銳說道:“在森林里面,所有的植物都是爭搶著陽光雨露盡力地往上生長,只有苔蘚不會,它安靜地生長在你不注意的角落,慢慢延生、慢慢拓展,它不會去爭搶什么,這也是我的人生態(tài)度,只要專注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不用太理會外界別人做的好與壞?!?/p>
“其實我是很容易躁動的一個人,脾氣也不好,但是跟植物在一起的過程中,我會逐漸安靜下來。養(yǎng)苔蘚這件事情,看起來不太會給你回饋,但是它生長的每一天都會給你驚喜。它跟我們的每一個生命一樣,你對它的好與不好,它都會有感知?!迸虽J如是說。
3年試營業(yè) 成就作品巔峰
鮮花沒有根,植物是有根的。養(yǎng)苔蘚是很漫長的一個過程,回報也沒那么快,潘銳從山里采集來的苔蘚,要在大棚里養(yǎng)上2年,再帶回小院養(yǎng)半年,直到一盆苔蘚被調(diào)整到最佳的狀態(tài)才會出售。更何況,手作在潘銳看來必須是親自做且用心對待的一樣?xùn)|西。青苔盆景作品至少要花半年以上的時間維護(hù),長的甚至要兩三年,沒有異乎常人的耐心,真沒法跟植物“談情說愛”。
植物小店并不能像鮮花店一樣可以快速擴(kuò)張,或者很快地實現(xiàn)商業(yè)價值。但潘銳卻很享受每天“倒騰”植物的過程,他覺得不管有沒有人愿意買,只要自己的分享能改變一些人對苔蘚的看法,那就是有意義的。
“植覺”小院不是一次設(shè)計的,而是慢慢的、一天天整理出來的。沉淀了3年,“植覺先生”終于決定把在外桐烏村的“植覺”小院擴(kuò)建成再大一點的院子。別人開店試營業(yè)頂多3個月,“植覺先生”卻足足用了3年時間,直到把苔蘚和植物調(diào)整到最好的狀態(tài),才決定對外營業(yè)。
平時,“植覺”其實是一個很噪的人,只有在種植物和苔蘚的時候才會讓他自己安靜下來,而這些年“植覺”小院漸漸被大家知道,有很多人來登門采訪,光一年就被植覺推掉了三四十家。想來這個時代的人們,也是需要一劑安靜的強心針來撫平自己焦躁的心,尤其是像“植覺先生”這樣,把“安靜”詮釋到骨子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