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榮
一起交通事故,人沒有事,車也沒有事,出事的是一條狗。狗橫穿馬路時,車避讓不及,撞死了狗。狗的主人是個老人。見到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的狗,老人蹲下身,撫摸著狗,痛哭流涕。
圍觀的人說,算了,賠點錢吧。
老人傷心欲絕,這是錢的事嗎?它是我的孩子?。?/p>
有人理解,也有人不以為然:不就是一條狗嗎?狗,就是狗。
這事還在當?shù)氐木W(wǎng)絡上掀起了一場激烈的討論,其中一個爭論的焦點是,狗怎么能與孩子相提并論?
這個老人有子女,兒子在南方一座城市工作,女兒嫁到了國外,老伴早幾年就去世了。兒子和女兒都很忙,難得回來,于是,老人養(yǎng)了這條狗。他對小狗特別好,小狗對他也特別親,一人一狗,相依為命,從情感上說,他是它的主人,它是他的孩子。
我覺得,老人的悲傷,是可以理解的。
把寵物當孩子一樣養(yǎng),日夜相伴,有了很深的感情,其情形,可不就是像父母之于孩子一樣嗎?特別是對空巢老人,孤獨無依的人,寵物這個“孩子”,可謂填補了空白,慰藉了心靈,充實了人生。
其實,不獨寵物,那些我們?yōu)橹冻鲂难?,悉心照料過,形影不離了,難舍難分的,可以說,都是我們的孩子。
一個老農(nóng)民,播種,鋤草,澆灌,打藥,捉蟲,為他的莊稼頂烈日,冒霜寒,風餐雨宿,地里郁郁蔥蔥的莊稼和果實,無論是玉米還是番薯,無論是水稻還是棉花,無論是西瓜還是芝麻,就都是他的孩子。
一個藝術家,為了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從構思到創(chuàng)作,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為了一個詞,一滴墨,一個細節(jié),一處落筆,熬得雙眼紅腫,須發(fā)皆白,形容枯槁,他的一幅字,一張畫,一首歌,一尊雕塑,一篇小說,一部電影,不就是他的一個孩子嗎?
一個科學家,他的一個發(fā)明,就是他的孩子;一個建筑工人,他砌的一塊磚,一座樓,就是他的孩子;一個老板,他的工廠,他的機器,他的產(chǎn)品,就是他的孩子;一個沙漠里的綠化志愿者,他栽下的一棵樹,一根草,一星綠,就是他的孩子;一個環(huán)衛(wèi)工,每天把她負責清掃的地段,打掃得干干凈凈,那條路,就是她的孩子……
這個“孩子”,不是我們的血脈,但它是我們嘔心瀝血,精心呵護的,它伴隨我們,證明我們的存在和努力,給我們帶來滿足、快樂和榮耀,它是我們的另一種延續(xù)。
像對待孩子一樣,認真對待你的工作,你的愛好,你的生活,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所做的事情,就是有益的,有意義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能帶來無尚的滿足和欣慰。
當然,這個“孩子”有時也會像真的孩子一樣,調(diào)皮,淘氣,不聽話,不配合,達不到你的預期,甚而讓你抓狂,但你絕不會因為這些,就放棄你的孩子。
一個人,這樣的“孩子”越多,說明這個人做事認真,靠譜,有擔當,真性情。反之,如果你一個“孩子”也沒有,那你很可能就是一個無所事事,吊兒郎當,無所用心的孤家寡人。
我寫下這篇文字,它就是我的孩子。我愛它,愿意為它耗心瀝血,這一點也不奇怪。
(編輯/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