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蘭
初學書法的小朋友大概都有這樣的體驗:家長看到孩子學書法,很開心,特地去買了上好的宣紙給孩子寫作品,可毛筆一接觸紙面,問題就來了,不是變成一個墨團,就是筆尖粘在紙上拖不動。唐代書法家孫過庭說“紙墨相合”,也就是說,寫好毛筆字的前提之一是要了解“紙性”,合適的紙才能寫出合適的字。古代書畫家對紙張的質(zhì)地有各種各樣的要求,因此不僅要把紙抄造出來,還需要對抄造出來的紙按照需要進行各種方式的加工,以進一步改進紙張質(zhì)量,或賦予紙張某些特殊的性能,滿足一些特殊要求。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傳統(tǒng)手工紙是怎么加工的。
先解答一下剛才的問題。紙為什么會“洇”?宣紙有生宣與熟宣之分,平常說的宣紙一般指“生宣”,生宣有滲化性能,也就是水到生宣紙上會洇開,控制得好會“墨分五色”,讓墨色在紙面上產(chǎn)生豐富多彩的變化,控制不好就會產(chǎn)生像本文開頭那樣的尷尬情況。生宣一般用于書法創(chuàng)作、寫意畫、手工裱拓、木版印等;熟宣又叫加工宣,是把生宣作為原紙,在它的基礎上加礬、膠等制成,不怎么滲水,適宜工筆畫等用。除了制成不洇水的“熟宣”,紙張造成后,有時還要施用特殊的藥劑防蠹(dù)或進行特殊工藝加工。
為了使紙更加美觀或滿足特定場合的使用,人們把紙用紅花、 茜草、蘇木、姜黃、藤黃、蓼藍、朱砂等植物或礦物顏料染成了不同顏色的“色箋”,或者表面用砑花法砑上特殊的花紋制作成砑花紙。紋理獨特的水紋紙怎么做出來的?我們來簡單看一下用生宣制作水紋紙的過程:將一端粘在細木條上的生宣均勻地拖過藥液槽,而后拎起在陰涼干燥處自然風干。水紋的形狀跟拖紙的速度很有關系。
灑金或灑銀的工藝是先在紙上涂膠料,再把金(銀)箔或金(銀、云母)粉灑在上面。制成的加工紙有灑金紙、灑銀紙等。在紙面上用筆蘸上金(銀)粉繪出各種圖案就成了金花紙或金花箋。金花紙主要用于宮廷,制作成本不菲,從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蘇州織造上奏的一份文件中,可以看出金花紙工料的價格:“灑金蠟箋,每張加真金箔灑金工料一兩一錢五分二厘,每張工料銀六兩二錢四分二厘?!倍敃r最高級的天鵝絨每尺三兩五錢,一張金花紙的價錢幾乎相當于一尺天鵝絨的兩倍。金花紙的價格之高,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