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耀儒
古詩里的潼關
◎文/朱耀儒
古潼關被稱為僅次于山海關的天下第二名關,素有“畿內首險”“四鎮(zhèn)咽喉”“百二重關”之譽。詩圣杜甫在他的名詩《潼關吏》中如此描繪潼關的險峻:“連云列戰(zhàn)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千古用一夫?!痹阡P山上列開戰(zhàn)陣,連飛鳥也無法逾越;如果胡人來侵犯,只要有人把守,就不必憂慮西都的安全;這里險要之處,只容一輛單車通過,大刀長戟是揮舞不開的,千百年來,一直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唐太宗李世民《入潼關》詩曰:“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霜峰直臨道,冰河曲繞城。古木參差影,寒猿斷續(xù)聲。冠蓋往來合,風塵朝夕驚?!崩钍烂癫粌H寫出了潼關的“險”,也寫出了潼關的“驚”,霜峰、冰河、古木、寒猿,有靜有動,有聲有色,把潼關的驚險描繪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潼關建有威武的城樓,當時被稱為津樓。唐代詩人張說有《題潼關樓》詩:“客行逢雨霽,歇馬上津樓。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洲。川從陜路去,河繞華陰流。向晚登臨處,風煙萬里愁?!?/p>
寫潼關城樓的詩,以詩人岑參的《東歸晚次潼關懷古》最著名:“暮春別鄉(xiāng)樹,晚景低津樓。伯夷在首陽,欲往無輕舟。遂登關城望,下見洪河流。自從巨靈開,流血千萬秋。行行潘生賦,赫赫曹公謀。川上多往事,凄涼滿空洲?!边@是一首容量很大的詩,除了敘述詩人向晚登樓所見之外,還有自己的聯(lián)想和感觸。因為有了這份歷史的厚重,詩人落寞無聊的心緒也變得更加凄涼悵惘。
自然天塹固然有利于國家的安定和百姓的無虞,但對作為皇帝的人來說,治理一個國家,只靠設險是不行的。唐玄宗李隆基詩曰:“河曲回千里,關門限二京。所嗟非恃德,設險到太平?!崩盥』谶@里提出了治理國家重要的是“恃德”的問題,可見他并不糊涂。李隆基的宰相張九齡完全贊同玄宗的觀點,也賦詩曰:“嶙嶙故城壘,荒涼空戍樓。在德不在險,方知王道休。”以德治國,這大概是唐玄宗取得“開元盛世”的可貴經驗。
宋代汪元量《潼關》詩曰:“蔽日烏云撥不開,昏昏勒馬渡關來。綠蕪徑路人千里,黃葉郵亭酒一杯。事去空垂悲國淚,愁來莫上望鄉(xiāng)臺。桃林塞外秋風起,大漠天寒鬼哭哀?!蓖粼渴窍檀具M士,曾以琴藝供奉謝太后。元滅宋后,隨三宮被擄北去,后出家為道。他的詩多記國亡北徙之事。這首詩是他從甘肅回杭州途經潼關時所寫。此詩沒有對潼關的直接描寫,只是記述了詩人經過潼關時所產生的感慨。當然,這種感慨是由看到雄偉的潼關所引發(fā),蘊藏著江山易主的嘆息與悲哀。
明代詩人陳基《潼關》詩曰:“河渾渾,關崿崿,太古以來神禹鑿。前車未行后車卻,去馬一鳴來馬愕。自古虎視繼龍興,周道不復如砥平。至今惟有秦川路,千里秋風落葉聲?!痹鴧⑴c修過《元史》的江南才子陳基對潼關的描繪非常具體細致。詩人起筆寫山水:黃河渾濁的流水滔滔不絕,潼關高俊的山崖嶙峋崢嶸。據(jù)說這樣的山河是遠古的大禹所開鑿。只有一條狹窄的關道上,前面的車還未行動,后面的車已經望而卻步;已經過去的馬一聲嘶鳴,后面的馬便被驚得起蹄揚尾。關道的難行由此可見一斑。班固在《兩都賦》里寫道:“周以龍興,秦以虎視”,此處“虎視繼龍興”是說自古以來險峻的關隘都是歷朝歷代的必爭之地。今日這條周代開辟的關道再也不像磨刀石一樣平坦了。盡管如此難行,但要到秦川也只有這一條路了。秋風中的千里之行,可以聽到落葉的聲音。最后兩句,在于揭示潼關行道上的落寞寂寥。明代馬理《題潼關》詩曰:“虎踞龍盤此要津,迢遙懸處不生塵。行人若問金湯固,半屬山河半屬人。”在祖籍陜西三原縣的明代正德九年(1514年)進士馬理看來,潼關是“虎踞龍盤”的“要津”,看起來很遙遠的懸崖峭壁上不生草木,不落灰塵。這兩句是描繪潼關的高聳險峻。行人若問國家為何固若金湯,應該說功勞的一半屬于雄壯的河山,一半屬于人為。無疑,馬理在這里贊頌的是壯麗山河所做出的貢獻。
清代顧嗣協(xié)有《潼關有感》:“百二雄關入望遙,流亡滿目嘆蕭條。百年赤地難逢雨,近來疲民無可招。雪擁秦山常叆叇,風回河岸自飄搖。從今祀典崇西岳,籌策無煩問采樵?!?/p>
潼關一直被譽為“百二雄關”,意思是說,在這里用二萬兵卒就可以抵抗百萬大軍的進攻。“入望遙”即“遙入望”。詩人在“赤地難逢雨”“疲民無可招”的流亡途中,很遠就看到有名的“百二雄關”。大自然是如此的雄偉壯闊,而民間卻餓殍遍野,滿目蕭條,這就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反差。這樣寫來,顯示了詩人對世事的關注和喟嘆。很厚的云朵籠罩著擁雪的秦嶺,朔風在黃河岸邊回旋飄搖。如今人們祭祀險峻巍然的西岳會有什么作用,要尋找治理國家的良策,還是不要怕麻煩,去問問打柴的樵夫吧。這首詩對潼關并沒有多少描寫,卻提出了治理國家的一項策略,表現(xiàn)了詩人“民為重,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實屬難能可貴。
1882年秋,17歲的譚嗣同從湖南故鄉(xiāng)赴甘肅父親任所途中,經過潼關,曾賦《潼關》詩一首:“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出入潼關不解平?!边@位英氣勃勃的青年,騎馬登上山間的潼關古道,看到高天的云濤簇擁著古城,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的西風吹散刮遠。黃河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然嫌河床箍得太緊,那連綿不斷的山峰突兀而起,聳入云天,唯恐自己顯得平庸。詩中的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都顯示了這位青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民國元老于右任先生為潼關寫下多篇詩詞,其中的《潼關道中》曰:“慷慨同仇有古風,開關幾次出關東。河聲岳色天驚句,寫出秦人血戰(zhàn)功。”于老在詩中說,秦人一直有“慷慨同仇”的古風,曾經幾次闖出關東,為天下太平建立了不朽的功勛,黃河西岳見證了這一切。眾多的文人墨客為它寫下了讓上天震驚的詩文,都是謳歌秦人血戰(zhàn)的豐功偉績。于老是秦人,自然對秦人感情深厚,所以,字里行間充滿對秦人敬仰和贊頌。
古詩里對潼關的描繪和頌揚很多,不能一一列舉,但從這里提到的古詩來看,就足以讓我們領悟潼關的震古鑠今、光前裕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