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避諱的意思是帝制時代對于統(tǒng)治者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qū)懗?,必要時需用別的字代替。
避諱的對象主要有四類:一是帝王,對當(dāng)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jìn)行避諱,屬于當(dāng)時的“國諱”或“公諱”。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lián)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
二是諱長官,即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陸游編著的《老學(xué)庵筆記》記有一故事:一個叫田登的州官不準(zhǔn)下屬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準(zhǔn)寫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燈三天,寫布告的小吏不敢寫燈字,改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準(zhǔn)百姓點(diǎn)燈”的笑話。
三是避圣賢,主要指避至圣先師孔子和亞圣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清朝時凡是天下姓“丘”的,都要加個耳字旁,從此改姓“邱”了。
四是避長輩,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諱”或“私諱”。與別人交往時應(yīng)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都t樓夢》中林黛玉之母叫賈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讀成米或密。又如唐朝的詩人杜甫,其父的名字叫“杜閑”,為了避“閑”字的諱,杜甫寫了一輩子的詩,卻沒在詩中用過“閑”字。
古往今來,為了避諱,產(chǎn)生很多有趣的事例:
漢文帝名叫劉恒,于是把姮娥改名“嫦娥”,現(xiàn)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嫦娥的原名了。
漢宣帝名劉詢,故荀子在漢代成為“孫卿”。
宋仁宗名趙禎,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改為“炊”字。
王嬙字昭君,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
唐太宗名世民,觀世音被略稱為“觀音”,民部改稱為“戶部”。
唐代宗名豫,薯蕷曾經(jīng)改名為“薯藥”;宋英宗名曙,薯藥又改名為“山藥”。
唐朝號稱“詩鬼”的李賀,就因?yàn)樗赣H名叫晉肅,“進(jìn)”與“晉”音同而犯家諱,便不能參加進(jìn)士考試,縱然他才華橫溢,也終無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