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西奇
?
怎樣寫《禮器碑》(二十二)
□ 滕西奇
《張遷碑》(局部) 拓本
二、加深加寬
通過第一個步驟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書寫基礎,第二個步驟的任務,是鞏固第一個步驟的臨寫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向更深更廣的方面發(fā)展。這個步驟的學習內容是《石門頌》和《張遷碑》。
《石門頌》,全稱《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刻。漢中太守王升撰文,記述漢司隸校尉楊渙(字孟文)開鑿石門通道之事。原石在陜西省褒成縣東北褒斜谷石壁上,1970年修建石門水庫時,石門隧道沒于水中,刻石被鑿,移置漢中市博物館,保存至今。
《石門頌》是漢碑隸書中奇縱恣肆的代表,它有篆書的筆法,隸書的體勢,行草書的意態(tài),被稱為“隸中草書”?!妒T頌》是圓筆放縱的典范,線條圓勁奔放,主筆突出,似長槍大戟,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結體寬博宏闊,大開大合,因石布字,豐富多變,瀟灑自如,格調高古雄偉,氣格宏大。其書風與周圍的景觀協(xié)調一致,充溢著奔放、野逸、秀麗的山林氣象,達到了書寫美與自然美的和諧統(tǒng)一。
《石門頌》筆畫糾屈,這是石壁高低不平和長期風化造成的,不是書寫者有意哆里哆嗦而為之,臨寫時按正常寫法去行筆,不可濫用顫筆,誤落俗格。
臨寫《石門頌》后,鞏固了圓筆,并使筆下的隸書格局開闊,雄渾大氣。
《張遷碑》,全稱《漢故轂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東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現(xiàn)存山東省泰安市岱廟內。
《張遷碑》是方筆雄強的典范,線條厚重凝煉,筆畫雄強與靈動兼濟,變化豐富。結體茂密,寬博宏大,外拙內巧,書格高古樸拙,個性突出,風格鮮明,粗率中蘊含天趣,是學習隸書不可或缺的范本。
對《張遷碑》的評價眾說不一,顧炎武認為此碑不是原刻。我曾反復看過此碑,當為原刻。萬經(jīng)認為:“其字頗佳,惜摹手不工,全無筆法,陰尤不堪。”此話很有見地。我認為了解這些不同看法,對于加深對《張遷碑》的理解和研究十分有益。
臨寫《張遷碑》,要抓住其古樸簡率的精髓,做到拙而不笨,凝重中見靈動。著名書法家金先生常說“字以丑拙而取勝”,此話可作摹習和理解《張遷碑》的參考。
臨寫時,較前最大的不同在于使用方筆。在前面第三章中已經(jīng)提到學習圓筆和方筆的兩種方法,這里不妨再重述一遍:提筆為圓,頓筆為方;絞筆為圓,翻筆為方。即方筆要用頓筆和翻筆才成。比較而言,圓筆容易掌握,方筆掌握起來并非易事,一是方法有難度,二是手法必須熟練,方法對頭而手法不熟練,仍然寫不出方筆來。所以,要反復習練,久而久之,熟而生巧。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我才將《張遷碑》作為第二個步驟的學習內容。有人只知《張遷碑》好,卻不洞悉其中的難度,于是把它介紹給初學者。初學者面對大量方筆,往往無從下手,只好描畫,習與性成,描畫成形的習氣也就掙脫不掉了。
初學者在第二步驟中,通過臨寫《石門頌》《張遷碑》,鞏固和提高了圓筆的書寫水平,又學會了方筆,在學習隸書的道路上,在深度和廣度上又前進了一步。
《石門頌》(局部) 拓本
明代王世貞說:“其書不能工,而典雅饒古趣,終非永嘉以后可及也?!鼻鍖O承澤 《庚子消夏記》中說:“書法方正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鼻宸剿吩凇墩斫?jīng)堂金石書畫題跋》中說“碑字雄厚樸茂”,更是一語中的。